例谈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数学论文,极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极限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工具.极限作为一种运算,在高考中的要求较低,一般只要了解即可,然而极限作为一种思想,一种从有限认识无限的数学思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时有考查,且有进一步加大力度的趋势.本文例谈极限思想在优化解题方法,寻找解题思路,加深问题理解,发现解题结论及巧举反例中的运用.通过例题可以看到运用极限思想解题深刻独特、简洁明快.
一、运用极限思想优化解题方法
例1 过抛物线y=ax[2](a>0)的焦点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P、Q[,2]点,若线段PF与FQ的长分别为p、q,则1/p+1/q等于(
).
A 2a;
B 1/2a;
C 4a;
D 4/a;
简析略解 本题可以运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直线的参数方程、极坐标、定比分点公式等一般方法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去解决.然而新的《数学教学大纲》已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数学基础知识的范畴,这种变化必定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对同一题,特别是小题(选择题、填空题),恰到好处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题比用传统的知识解题要快,以区分出不同思维品质的学生.对本题,特殊化思想使我们认识到一般规律包含于个例之中.方程化为x[2]=y/a,取直线y=1/4a与抛物线相交于P、Q,即得|PF|=|FQ|= 1/2a(通径长的一半),所以1/p+1/q=4a,选A.
以上解法较为简洁,如运用极限思想求解则更为简洁:让点P→Q,此时p=1/4a,q→∞,有 1/p+1/q=4a.
像这种小题快做、小题速解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2 有一圆与直线4x-3y+6=0相切于点A(3,6)且经过点B(5,2),求此圆的方程.
简析略解 此题的常规解法是设圆的方程为(x-a)[2]+(y-b)[2]=r[2],然后运用条件解关于a、b、r的三元方程组,方法虽可行,但运算量较大.若视点 A为圆的极限情况,则可以减少运算量.将点A表示成“点圆”形式(x-3)[2]+(y-6)[2]=0.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3)[2]+(y-6)[2]+λ(4x-4y+6)=0.①将B点代入式①得λ=-1,故所求圆方程为
(x-3)[2]+(y-6)[2]-(4x-3y+6)=0,即x[2]+y[2]-10x-9y+39=0.
例3 如右图所示,有向线段PQ的起点P和终点Q的坐标是P(-1,1)和Q(2,2),若直线l:x+my+m=0与PQ的延长线相交,求m的取值范围.
简析略解 若m=0,则直线l:x=0与线段PQ相交,不合题意,故m≠0.此时l的方程化为y= -x/m-1.
易知l恒过定点M(0,-1).不妨先考虑直线l的极限情形:由于直线l必须与有向线段PQ的延长线相交,故l的斜率必须小于过M、Q两点的直线l[,1]的斜率k[,1]=3/2;当直线l离开l[,1]的位置绕点M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时,l与PQ的延长线的交点N逐渐远离Q点,当交点N与Q的距离趋于无穷大时,l逐渐趋向直线l[,2](l[,1]//PQ),这时l的斜率趋向PQ的斜率k[,2]=1/3.因l应夹在l[,1]与l[,2]之间,所以k[,2]<-1/m<k[,1],即有1/3<-1/m<3/2,故-3<m<-3/2.
二、运用限极思想寻找解题思路
例4 甲、乙两地相距s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 km·h[-1],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km·h[-1])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1)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 (km·h[-1])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简析略解 (1)所求函数及其定义域为 y=s(a/v+bv),u∈[0,c].
(2)依题意知,s、a、b、v都为正数,故有 s(a/v+bv)≥2·s,当且仅当a/v=bv即v=时上式中等号成立.
若≤c,则当v=时,全程运输成本y最小.
若>c,当v∈(0,c]时,如何求函数 y=s(a/v+bv)的最小值,高考阅卷统计表明,绝大多数考生不知如何下手.
解题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思路的寻求.如果认真阅读试题,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当v∈(0,c]时,运用极限思想,如果v很小很小则所用时间将很长很长,固定成本将很大,显然与事实不符,要想全程运输成本最小,凭直觉,速度要大(这一点符合生活常识),即在>c,v∈(0,c]的条件下,v最大即v=c时全程运输成本最小,从而运用函数单调性的思想,将s(a/v+bv)与s(a/c+bc)作差求最值的方法就显得很自然了.
s(a/v+bv)-s(a/c+bc)=s[(a/v-a/c)+(bv-bc)]= (s/v[2])(c-v)(a-bcv).
因为c-v≥0,且a>bc[2],故有a-bcv≥a-bc[2]>0,所以s(a/v/+bv)≥s(a/c+bc),且当v=c时等号成立,即在 >c的情况下,当v=c时全程运输成本最小.
例5 长为a的线段P[,1]P[,2]的两端在抛物线y=x[2]上滑动,求此线段的中点M的纵坐标的最小值.
简析略解 设M(x,y),运用中点公式及|P[,1]P[,2]|=a可得M点的轨迹方程
当且仅当a[2]/(1+4x[2])=1+4x[2]时取“=”,即x=±/2时成立.
注意到x=±/2,即只有当a≥1时,y才有最小值a/2-1/4.
当0<a<1时,如何求y的最小值?
一般以为:0<a<1时难以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改用判断式(经过一个较繁杂的过程),求出0<a<1时,y的最小值为a[2]/4.
当0<a<1时,能用“基本不等式”求y的最小值吗?
当0<a<1时,运用极限思想让正数a变得很小很小,即a→0,由图形易得此时线段P[,1]P[,2]应为水平即x=0时取最小值,从而有下列在目标指引下配凑的方法:
即0<a<1时,能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三、运用极限思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会证明不等于能理解.“任何水平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使学生对所要处理的数学对象有一个可靠‘直觉’”(迪厄多内),只有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从心理上认可,才是真正的理解.
我们知道,若点M(x[,0],y[,0])在圆x[2]+y[2]=r[2]上,则方程x[,0]x+y[,0]y=r[2]表示过点M的圆的切线.
若点M在圆外,方程x[,0]x+y[,0]y=r[2]表示的直线与圆x[2]+y[2]=r[2]有何关系呢?设过点M所引圆的两条切线分别为MT[,1]、MT[,2],可以通过逻辑推理严格证明直线方程x[,0]x+y[,0]y=r[2]表示经过两切点T[,1]、T[,2]的直线.尽管已经证明了,但在思维上总存在一个跳跃.如果我们运用切线是割线的极限位置帮助理解,则会有较好的效果.
如右图,当M点向圆逐渐靠近时,两切点T[,1]、T[,2]逐渐靠近,当 M→M[,0]时,割线T[,1]T[,2]→切线l.这样,运用极限思想,让我们从心理上认可了例题结论,长期坚持此类训练,就能自觉地运用极限思想去解决新的问题.
例6 M(m,n)为圆 x[2]+y[2]=a[2]内一点,求以M为中点的弦l的方程.
简析略解 本题的常规思路是:设直线l的方程为y-n=k(x-m),代入圆的方程,借助于韦达定理求解.如运用圆的弦的极限情形是圆的切线可获得本例的新解法.
连OM,延长交圆于M[,0](x[,0],y[,0]),过M[,0]作圆的切线l[,0],则l[,0]//l,且l[,0]的方程为x[,0]x+y[,0]y=a[2],有k= -x[,0]/y[,0]=-m/n,得mx+ny=m[2]+n[2]为所求.显然,当点 M在圆上时得切线方程.
例7 M(m,n)为椭圆b[2]x[2]+a[2]y[2]=a[2]b][2]内一点,求以M为中点的弦l的方程.
简析略解 连 OM,延长交椭圆于 M[,0](x[,0],y[,0]),过M[,0]作椭圆的切线l[,0],则l[,0]//l,且l[,0]的方程为 b[2]x[,0]x+a[2]y[,0]y=a[2]b[2],有k=-(b[2]x[,0]/a[2]y[,0])=-(b[2]m/a[2]n)(x[,0]/y[,0]=m/n),得b[2]mx+a[2]ny=b[2]m[2]+ a[2]n[2].显然,当点M在圆上时得切线方程.
四、运用极限思想发现解题结论
例8 已知正四棱锥S-ABCD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为β,相邻两侧面所成角为α,则cosα+cos[2]β的值为______.
简析略解 本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先作出相应的二面角,后运用三角知识求解.如用极限思想则可速解.
让S沿SO向下移动,当S→O时,有β→0,cosβ→1,α→π,cosα→-1,从而有cosα+cos[2]β=0.
如让S沿SO向上移动,当S→∞时,有β→π/2, cosβ→0,α→π/2,cosα→0,从而有cosα+cos[2]β=0.
例9 运用极限思想,探寻两直线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的充要条件.
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 (B[,1]≠0,B[,2]≠0,A[,1]A[,2]+B[,1]B[,2]≠0),l[,1]到l[,2]的角是θ,求证:
tanθ=(A[,1]B[,2]-A[,2]B[,1])/(A[,1]A[,2]+B[,1]B[,2]).
(*)
证完后可进行思考:
题设A[,1]A[,2]+B[,1]B[,2]≠0.如让A[,1]A[,2]+B[,1]B[,2]→0将怎样?
由tanθ=(A[,1]B[,2]-A[,2]B[,1])/(A[,1]A[,2]+B[,1]B[,2])知A[,1]A[,2]+B[,1]B[,2]→0时,tanθ不存在,而θ∈[0,π),从而有θ→π/2.这表明两直线l[,1]⊥l[,2].
一般地,可证明:相异两直线l[,1]:A[,1]x+B[,1]y+C[,1]= 0,l[,2]:A[,2]x+B[,2]y+C[,2]=0,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A[,1]A[,2]+ B[,1]B[,2]=0.
如果A[,1]B[,2]-A[,2]B[,1]→0,由式(*)知tanθ→0,而θ∈[0,π),有θ→0.这表明两直线l[,1]//l[,2].
一般可证明:相异两直线l[,1]:A[,1]x+B[,1]y+C[,1]=0,l[,2]:A[,2]s+ B[,2]y+C[,2]=0,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A[,1]B[,2]-A[,2]B[,1]=0.
类似地,运用极限思想在公式ρ=ep/(1-ecosθ) (e>1)中让1-ecosθ→0,可得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的倾斜角分别为arccos(1/e)和π-arccos(1/e).
五、运用极限思想巧举反例
例10 设r、R分别表示△ABC的内切圆半径和外接圆半径,h表示△ABC中最长的一条高,猜想:r+R≤h是否成立?
简析略解 设△ABC为等腰三角形,顶角为C.C→0,此时r=0,R=h/2,所以r+R<h成立.C→π,此时r=0,R→∞,h→0.在这种极限情况下,猜想不成立.
其实本题的反例很容易找到,试固定R作一个圆,而其内接△ABC可以无限缩小,甚至缩为一点,在这个过程中,h也就无限缩短,直至为0,显然,这时r也趋向于0,但R不变,因而r+R≤h的猜想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