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明天给孩子留些什么?-想想老师和研究员_数学论文

数学,明天给孩子留些什么?-想想老师和研究员_数学论文

数学,将给孩子的明天留下什么?———个教研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将给论文,教研员论文,明天论文,数学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数学教育就是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考试考知识,这是天经地义的常识。尽管我们在理论上谈“创新”与“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关系到考试卷上的100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全国模范教师陈晓梅在“儿童应享受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这篇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被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深信“勤学苦练是100分的榨油机”,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之话题,理论上我们似乎明白了,可是做起来却是另一回画。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索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奥妙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不久前在为全国小学数学录像课观摩活动准备参赛课,我亲眼目睹了感人的一幕:吉林市昌邑区华强小学张文娟老师在一个班试讲“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教师将过去教师讲数学改为学生自己做数学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全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下课时,学生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能这样上课?好像在操场上活动一样,真有意思!”还有的学生恳求老师:“下堂课我们接着上数学课行吗?这样上课就是连着上两节也不累!”听到了孩子们的话,令我感动,也让我内疚和心痛!我再一次扪心自问:数学,你将给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索式学习方式呢?

首先要有一套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儿童乐学出发,促进学生情、知、能和谐发展的新教材。构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新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兴趣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把人格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这套新教材中,我们煞费苦心地在大千世界中(儿童生活,自然与社会,动物与植物,天文与地理,地球与宇宙,工具与科技)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并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儿童面前,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数学奇境,培养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看到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化的科学世界,使儿童不再对现实世界熟视无睹,像被蒙上眼睛一样到处摸索。“数学,你在哪里?”新数学教材为所有被蒙上眼睛的“笨孩子”摘下了眼罩,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新教材提供的数学背景,是拟现实的情境,而不是纯数学问题。也就是说海水不就是盐。这里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现实的海水,让孩子自己去提炼出数学问题的盐来。这就是说,所创设的数学情境中包含着一定的“条件”(包括多余条件),让学生选择、发现、重组,根据不同的条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由此建立起不同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而不是给学生现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单纯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数学教育目的上重新认识数学,从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每个学生重走一下数学家们探索数学之路,也就是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和“数学化”。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士健先生的话说: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让每个孩子知道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改变数学教育的神秘现状。

二、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发现问题是在时空中察觉到若干元素的存在,那么提出问题则是在合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想象力,描绘元素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则是以丰富的想象构建不同的数量关系与平面或立体设计的创意。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为了使上面的阐述通俗化,可以用儿童搭积木来说明:孩子在房间里找到了若干块积木——这是发现问题;用这些积木能搭成什么呢?——这是提出问题。首先需要根据积木的形状和块数,通过想象进行设想可能搭成什么?桥、房子、狗……在数学教学中即根据发现的“数学条件”,选择有效条件进行重组,构成一定的数量关系,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新教材在提供现实背景,创设数学情境后,一般不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或模型,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留给孩子尝试、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不是教师根据教科书来替孩子搭模型,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在重新建构的活动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启蒙,积滴水以成涓流,汇细流以成江河。在教学中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例如:大森林里的一只小松鼠背着装有七颗松果的口袋,从袋子一角破洞漏掉两颗松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些学生提出“原有七颗松果,漏掉两颗,还剩几颗?列出7-2=5的算式;也有的学生列出了7-3=4,7-4=3,7-5=2,7-6=1,7-7=0的算式。这些学生列出的算式,具有想象力,突破了根据静止的画面所列出的7-2=5的算式。而学生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数量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于是他们敢于提出一般学生没想到的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如果我们的编者能在教材中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多提供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只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孩子就能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见解解决问题,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聪明的孩子!

三、多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求异、求佳

今天我们每个教师和教研员,特别是与我同辈的老教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数学,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认识教师,我们就不能悟到新教材的真谛,就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不能正确回答:儿童为什么学数学和儿童怎样学数学。如果不能改变“全班同学照老师的示范画唯一的苹果”的“复制教学”,学生的个性才能发展和创新只能是口号,“素质教育”的雨点便永远落不到封闭式的课堂教学里。记得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画羊桃”:从不同的角度画羊桃,每个学生画出来的羊桃形状各异。数学也是如此,殊途同归。数学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还不等于学生认知方式是千篇一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具有个性化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正如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是人类的肤色、语言、民族、生活方式却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因此人们认识世界也必然是多样化、个性化。人们认识世界是有很大差异的。东、西方的文化就是有很大差异,更不要说每个学生的认识方式和水平了。因此“一刀切”的教育无疑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我们要看新认识数学与学生个性化问题,以此建立我们数学的教学观念和策略。多种策略不仅仅是“一题多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多样化和统一的关系,以“发散——聚合”辩证观点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在课程论上,我们既不是“学科中心”,也不是“儿童中心”或“社会中心”,而是这三个中心的“交集”。我认为一套好教材应该是社会中心的“用”,儿童中心的“趣”和学科中心的“序”的“三结合”。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教育,是21世纪真正的现代化教育。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深刻反省几千年来封建主义意识造成我们教育中“唯上唯书”、“一言堂”、“一刀切”的弊端,反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我们的禁锢,但是也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为“月亮都是外国的圆”。我们要经过自己头脑进行周密思考和分析:对于我们的教育应该扬弃什么,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对于外国的教育我们应该借鉴什么,吸取什么?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经验、新模式。

标签:;  ;  

数学,明天给孩子留些什么?-想想老师和研究员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