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论文_许云友

关于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论文_许云友

许云友

昭通市昭阳区水利勘测设计队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河道治理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理论结合在一起,引进先进的治理观念、技术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寻找更优化的工艺和方案。生态化治理河道,治理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使河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文章首先介绍了河流治理的理念与目标、基本原则,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理念;实施

从已经展开的中小河流治理来看,大部分更多地侧重于防洪安全,还没有对由此产生的水生态、水环境方面的影响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纯人工”雕琢的裁弯取直、占滩造地,形成了脱水河段与缩窄行洪断面,损伤了河道的自然神韵;对河岸堤坡单一的“硬化、白化、渠化”,隔离了水体与土体的生态联系,破坏了生物的水、气、土生存环境,给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修复的负面影响。比如,河流堤防建设采用人工材料、沿河修建公路等原因,导致两岸湿地消失、边坡岩石裸露、植被破坏;还有一些城市的中小河流河道用混凝土包裹,河道变成暗渠;比较片面地强调防洪、排水,忽略了河道的其他功能,致使河道越挖越宽、越挖越深、越修越直,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河道管理力度不够,致使河流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为提高中小河流治理的防洪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应当摒弃以往以防洪为单一目标的治河思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河流回归自然”的生态治理理念,使河流成为城镇、乡村一道靓丽的防洪生态风景线

1、河流治理的理念与目标

河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产,人们逐水而居,世代繁衍生息。河流是城镇中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源,是城镇风貌的特色要素与有效载体,是塑造与展示城市形象的理想窗口,在实施河流治理时,必须坚持生态化治理,维护并恢复河流的生态自然属性,避免不必要的人工干预改造。

近年来,河流的生态治理理念,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同,河道中的水资源及其承载边界——河岸堤坡作为生态环境重要控制因素,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须按照生态平衡发展、和谐共存的要求进行治理和保护。也就是说,作为城镇中小河流治理重要建设内容的河岸堤坡整治,应与城镇环境的美化与绿化有机结合。尤其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着眼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完整,突出水网生态功能,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生态湿地型蓄滞洪区。通过治理,有效维护滨河自然生态系统,为广大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

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城镇乡村,应该认真审视以往片面强调河道整治的防洪排涝功能、忽视河道整治其他功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全面考虑河道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环境功能,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期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把握以下河道整治基本原则,切实做好河道整治工作。

2.1功能性原则

河道整治除体现河道防洪、排涝功能外,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健康河流的要求,保持其原有的各项功能不受破坏,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城镇河段整治需在生态的基础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构建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体现河流传统的景观、休闲、娱乐等人性化功能,使沿河两岸宜游宜居生态资源性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2.2生态性原则

河道整治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尊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变防洪、生态隔离的传统思维模式,努力保持河流的自然性态,避免对河流渠化、硬化、肆意雕琢改造,切实维护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流的生态修复能力。

2.3前瞻性原则

河道整治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应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河道整治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适时超前”的原则,注重河流沿途城镇、乡村地域文化积淀的开掘,结合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塑造城镇、村落文化景观特色,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期组织实施;提高河道整治对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保障与传统文化展示的能力。坚持人本理念,统筹治水,着力提升艺术品位,强化文化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使其成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还要成为生态工程、文化工程,为群众营造亲水休闲、陶冶情操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

河道生态治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其不仅面向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且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水与动植物、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以求实现河道回归自然,河道文化以及生态河道的目标。

3.1河道形态尊自然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这不仅改变了河道的天然走向,而且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空间,在现代河道治理中,要进行河道形态恢复,采取工程措施把曾经裁弯取直的河道进行适度修复,保留一定自然弯曲河道,恢复河流低水槽,以不同的弯曲度、滩岸深度以及流沙控制度,来实现对河水的速度控制,以更好地实现河道的流速自我调节功能,实现河水自我净化,进而实现河流生物多样性发展。

3.2河道护坡生态化

河岸生态是河流生态的关键,传统的硬性材料建设虽然起到了加固堤坝的作用,但是影响了生物的生存,所以,在河道护坡建设中,要注重选材、护坡以及自然可用资源的合理化使用。首先,在河道治理中,尽量减少混凝土、浆砌石块等硬质材料的使用,而采用一些新素材,如采用河底淤泥,在现场脱水、固化后将淤泥整袋用于填土或是护岸,同时,将袋口用植物封扎,这不仅减少了硬性物质对水源的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促使植物再生。以卵石填充,充分利用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生存空间,而且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统一。其次,天然石铺坡,通过天然石砌垒,让石块达到口口吻合状态,这在急流处较为常见,在洪水时间较长的缓流处也可使用,其石块与石块之间讲究天然造成,即为通过水草、水中或是土地泥沙等物质自然填充,不必利用水泥等,这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很大程度上为水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天然抛石是最简单的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方式,这不仅可以有效阻止洪水,而且抛石之间存在缝隙,可以为鱼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嬉戏场所,利于生物多样性繁殖。

最后,采用植被护坡。植被不仅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性过渡。在坡面分层处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柳树、槐树等,以其根系的含水与护土功能来保持河道岸坡的水土。在缓坡或是普通河段多用草坪和低矮植物进行护坡,尤其是对野生草种的使用,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很快实现生物环境的适应,这就起到了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持与优化作用。

3.3河道断面重实际

河道的断面设计,依据河道实际功能的实现,往往采用复式、矩形、双层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选择必须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河道功能的适应性。首先,复式断面的选择。复式断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涝,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许出现洪水漫滩,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设高达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时,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河道功能开发,如在地势低而且地面宽阔的滩地,可以开发大型运动场,如足球场,而在相对较窄处,则可以修建一些辅助性道路,小型休憩场所等,这就使得河道空间利用率提升,不仅满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道经济功能实现。其次,矩形断面的选择,一般用于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其占地面积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广泛采用,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再者,双层河道的选择,一般来说,双层河道上层是明河,下层是暗河,这较长运用于城镇区域内河治理,这就使得河流呈现出暗河排涝、泄洪,明河休闲、娱乐的双层特征,有效实现了河道的实用性与经济型的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距离。

3.4河道景观天然化

景观河道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在于在河道形态、护坡实现上关注河道的景观与自然相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条件具备处,设置景观水面,在河道内部进行水草种植,在河岸边缘,在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采用灌乔木以及设置相应的人文性休闲娱乐场所等,以实现河道景观天然化。

4、结语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新时期的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水利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水的安全性和水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与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小河流治理作为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疏浚和护岸等措施对河流进行治理和控制,以除害兴利,实现行洪排涝、取水利用、交通航运等目的,开展河道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河道的客观需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摒弃以往单一的人工“硬化、白化、渠化”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贯彻生态治理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进勇,等.河流地貌多样性修复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7(2).

[2]宫崇楠.让河流回归自然: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4(3).

[3]陈雷.加强河湖管理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水利,2014(6).

论文作者:许云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关于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论文_许云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