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环境;河道治理;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Urban River Control Project
YIN Mingfang
(Yellow River Branch of Shaanxi Land Construction Group, Xi'an 71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cluding river managemen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eautifica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urban river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scheme and solution 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cases,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iver training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 River control; Engineering research
0 引言
从我国目前河道治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治理方案进行过程中会由于相关单位只注重施工效率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不符合我国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城市河道治理工作需要在考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为人们的日常和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环境[[作者简介:阴明方(1985-),男,陕西铜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工程研究,E-mail:120377939@qq.com]]。总的来说,在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整体性原则、空间原则以及景观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城市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河道修复工作重视度不足
从我国城市河道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部分水利工作人员不重视河道修复工作的情况,将治理的重点放在河道的建设和改善水利功能方面。同时虽然河道治理的相关人员专业水平较高,但由于他们对河道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会出现治理方案不适用河道的情况。同时部分专业人员在治理过程中,会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出现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水随意排放的情况,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2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通常将水利功能的恢复作为河道治理的首要目标,不重视生态功能的维护。同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会选择使用混凝土的硬质材料,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洪效果,但是这些材料十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不利于河道正常功能的发挥。同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就会出现占用河道周围资源的情况,进一步减少了河道周围植物生长的空间,不利于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1.3 缺乏内外联系
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之前,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首先需要从河道的内部进行分析,河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生活中较多的生物,形成力和谐稳定的生物链,是维持河道生态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河道的外部来看,受天气的影响,会发生物种迁移的现象,这些物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于生态平衡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传统的河道治理模式下,很容易重视内部建设而忽略内外联系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河道治理的效果。
2案例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开展城市河道治理工作时,其防洪、景观生态、工期等内外因素的矛盾更加激励,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以北京市某新城发展都市行工业、现代制造业及休闲基地为例,该基地内河流为该辖区第一大河,是该新城区空间结构“四区、两带、三轴线”中的“两带”之一,具有重要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职能。该河道上开口宽度为400米,非城区侧规划绿化带宽度为70米,城区侧绿化宽度为150米,合计占地宽度为600米,且该河流河道较为曲折,周围居民、厂房较多,根据有关河道治理的相关标准,拆迁占地的金额投入十分庞大,且需要较长时间投入。如何在维护河道防洪排水功能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促进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该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的主要目标。
3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
3.1工程概况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该河流属于海河流域北三河水系蓟运河的支流在新城段的长度约为17千米,在过去几年对于该河流的治理次数较少,效果不明显。大多数的河段为自然发育,上开口狭窄,河床较为曲折,防洪排水能力较差,其中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为该河流的中下游。通过对需治理的路段的考察,在新城区内该河流的宽度为70~150米,过流能力为180m3/s,低于目前我国河道治理的相关标准,不利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2河道治理规划
根据相关治理规划,该河道所处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治理区域地势平坦,主要为粘砂砾多层结构、粘砂粘多层结构两段,在新城区二十年内一遇洪水流量为1240/1250m3/s,五十年年一遇洪水流量为2000/2100m3/s。根据实际考察结果表明,较好的筑堤材料为粉质粘土、粉土,主要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含水层主要为冲洪积卵砾石、砂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设计方案的规划
通过对工程的粗略规划可以发现,如需使该新城段河道的治理效果符合相关标准,需要较长的施工周期,通过耗费大量的资金,并且会对周围已完成的景观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社会舆论的控制,因此,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尊重规划、立足现实、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近期及远期方案,近期方案以实现防洪排水功能为主,远期方案以维持生态环境、保护风景景观为首要目标,逐步实现河道治理的全方案。根据河道治理的相关原则,首先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新城段最新批复的规划进行,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方案,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水功能的前提下维持河道的观赏性。其次在河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拆迁占地的面积、施工工程量、投资金额等实际情况进行,在实现近期目标后,逐步实现远期目标。同时在治理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需要根据河道周围的相关设施,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方案,尽可能维持河道周围的环境。
3.4重点部位的规划
对于河道弯道的处理是河道治理的重点部位,设计部门在充分考虑河道实际情况后,提出了3处急弯处河道原位拓宽方案、保弯增直方案以及。通过研究发现,右堤加固方案不适用于居民众多的河道,而需要治理的河道左岸具有较多的村镇,出现洪涝时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不宜选用该方案。保弯增直方案是以三处河道急转弯的位置为基础,保持河道右上开口不变,向左岸拓宽河道,在三个连续的急转弯河段挖出一条较为顺直的主河道,能够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洪排水和生态景观的功能。从水流条件、拆迁占地面积以及生态文明等角度来看,该河道原拓宽方案存在连续的急转弯,转弯半径仅为河道宽度的0.1~0.29倍,受河道环流的影响,水流方向垂直于岸坡且流速加快,易对周围河提进行冲刷,造成弯曲内的泥沙淤积,而选择保弯增直方案,能够保持较好的水流流态,减少对周围河道的破坏。同时随着河道周围平三路、城南路的规划实施,原拓宽方案与道路平面布置存在冲突,如果进行占地拆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仅如此,还需要进行新道路的铺设、桥梁的建设,不符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操作难度也较大。除此之外,保弯增直方案还能够为河道保留周围的生态景观,在大声大规模降水的情况时,能够有效降低主河道的流量,利于河道横断面的设计。对于河道周围的自然景观来说,该方案不仅能够保护原河道的生态环境,还能最大程度上保护范围内的树木,对于田地、绿地等破坏程度最小,响应了城市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选择保弯增直方案能够促进水流状态的优化,最大程度上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建筑占地拆迁面积,同原河道拓宽方案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4促进城市河道治理工程顺利开展的措施
4.1充分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河道生态功能的维护越来越受到水利部门的重视,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时,如何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是相关人员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首先,需要重视修复工作,可以采取植被种植的方式恢复两岸的植被,为维护生态平衡贡献力量。在选择植被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可以选择具有缓冲带功能的植被,保证修复工作的合理性。其次尽量维持河道的基本形态,河道内部生物具有多样性及水流的丰富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需要进行河道断面的修复,保证河床的多孔质化,为河道内部生物的生长提高良好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明确自身目的的基础上,有效规范治理方式,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选择具有覆盖作用的草皮或其他植被。面对需要使用硬质材料的情况时,工作人员需要促进泥沙状态的及时恢复,必要时可以使用复试断面,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用乔木等植物做好绿化工作。
4.2加强污染治理力度
治理人员需要不但提升对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控制好不同种类的污染源,同时还需要促进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不断提升,促进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相关部门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避免人员不足或资金不够的情况出现,对于沿岸的自排工作,需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与市政污水工作向结合,通过有效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同时加强对污水处理的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减少治理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4.3将河道的护岸施工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城市河道的护岸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护岸和人工生态护岸两种,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河岸周围的生态平衡。自然生态护岸指的是在充分利用植被的基础上,增强河道的坚固性,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人工生态护岸指的是通过园林建设形成的护岸,在通过人工方式解决河道坍塌问题的基础上,打造的河岸景观。在选择生态护岸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选择草皮护坡,会增加最终效果。面对河岸较窄的情况,优先选择人工生态护岸,可以选择通透性高、防水流冲击力强的材料,促进周围植物的健康生长,为保护生态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4.4评估最终治理效果
对于一些河道周围没有植被覆盖的情况,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在岸边缓冲带种植植被、在河岸过渡区设置堤防的方式,提高河道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在河道的水面上可以进行孔铺草处理,促进周围绿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利于河道内部生物的繁衍生长。除此之外,在进行沿岸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种植植被,在提高植被成活率的同时提升河道的美观性。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河道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河道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
5 总 结
总而言之,同其他河道治理工作不同,城市河道治理需要考虑更多的发展因素,其中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是河道治理的首要目标,在保证该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治理方案的有效调整,对于工程设计和河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保障防洪排水功能的同时,还需要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需要维护河道的景观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实际经验表明,制约河道治理的主要因素为拆迁占地的面积,为此需要合理考虑拆迁占地的影响,为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前提。除此之外,城市居民对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此在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相关部门可以介绍河道治理的相关方案,积极听取居民的意见,为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孝亩.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06):179-180.
[2]蔡俊涛.生态设计理念含义及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珠江水运,2019(09):19-20.
[3]曲玉琳,仲晓雷.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初探[J].时代农机,2018,45(10):42.
[4]许光义,杨进新.浅谈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09):7-10.
[5]许光义,杨进新.浅谈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08):134-137.
论文作者: 阴明方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河道论文; 方案论文; 治理工作论文; 护岸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城市论文; 功能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