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的时代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教育论文,主体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时代呼唤主体性教育
人的主体性发展,简言之,就是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人的主体性包括“人”的本性所具有的绝对主体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的自然存在,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人的绝对主体性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某些“本能”,它是在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感染下渐渐积蓄起来的一种禀赋和潜能。人的绝对主体性同时也是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向着相对主体性发展的。人就是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完成着“在现实中把自己分化为二”,即实现着主客体的分化,建构起主体与客体两个对立世界的。
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或主体性,人的主体是人性中最集中体现人本质的部分,它是人在作用于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表现于人的自尊、自立、自强、自律,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高昂的处世精神,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不仅懂得如何生存,还知道应该如何发展;不但能适应社会,还能主动去改造社会。同时,人的主体性还表现于人的理智性和智慧性,它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它决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我行我素的放肆和自然本能的发泄。
我们的时代呼唤着能造就这样的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主体性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标志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种自身的觉醒,这是从重“事”研究向重“人”研究的一种进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人的发展,人是自然的主体,文化的主体,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没有“每个人”的发展,就没有“一切人”的发展。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所以,教育的主体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每个人的主体的发展。
其次,主体性教育也是对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弘扬。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自身的主体意识还有待强化。从现状看,教师由于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思想的、文化的约束,还远远没有发挥每个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他们按大纲教学,按规范办事,按教材上课,教育教学过程几乎成了传递、传播、传授思想、知识的过程,教育工作程式化、工具化,平时苦于应付检查、应付考核,有时从习惯势力去衡量教师,把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视为独断专行、标新立异,因此,大部分教师无法通过创造性工作去完善自己,只能照章办事,亦步亦趋。这种种无视教育者主体性存在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主体性教育的施行。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人类的自身生产,绝不只是“种的繁衍”,而是通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去生产和创造完全意义上的人,这种“人”能够在完成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调整的同时完成人自身的认识和调整。具体地说,第一,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独立性、主体性,不能靠依赖别人而生存,他们应该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有迎接生活挑战的勇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友善地对待别人。第二,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他们应该懂得,虽然我们现阶段还离不开对物的依赖,但不能做财富、金钱的奴隶,人活着应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劳动不只是为了谋生,而是每个人对社会应作的贡献,是人的本身需要。我们的教育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去发展每个主体,使他们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某些特征的人,这既是我国现阶段教育者的光荣使命,又是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
二、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几个重要议题
实施主体性教育,从当前教育的现状看,有以下三个问题特别需要我们加强研究。
一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注意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以“性善”、“仁爱”为核心的人格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功利主义”教育与“合理的个人主义”教育融为一体,把平等、公平、诚实、守信、负责等市场伦理规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也看到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受到时代的制约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的主体性,那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恰恰表现在,它是以人类共同性的道德来激发人的主体精神的,是以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抵制物欲和利己,实现人的精神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为此,我国学校当前的道德教育应考虑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营造促进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同时积极创设引导全民人性健康的社会大环境,这是一种客观环境力量产生的价值诱导。二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价值灌输,使学生有奋发的精神,高尚的情操,这是一种主观精神产生的价值取向。我们的道德教育,不是只要求学生服从某些规范,而应该去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实践的理性能力。
道德教育不应该成为纯粹的政治附庸和经济工具,具有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它既不是依附于政治的一种纯理性的道德教育,同时又必须服务于政治;它既不是以培养“经济人”为唯一目标的道德教育,同时又必须适应于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道德教育从依附政治到适应经济,从服务政治、经济到培养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的道德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是人文知识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应包括人文知识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纵观现代教育,往往偏重于科学知识教育而对人文知识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学校把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年级越高,专注于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程度就越大,学生的知识专业化程度也越高。由于没有完备的人文知识,不少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显得狭隘、不完整。很多人总是把国家的落后最终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落后,看到西方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巨大成功,于是把人类各种问题的解决依托于科技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的作用,导致了重物轻人,重物质轻精神,重实际轻价值的倾向。有人认为,20世纪教育的一大悲剧是充当了科技理性的奴隶。如果我们不意识这个问题,只重视物质文化和科学文化,而把精神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必定会使物质文化失去规范和方向,造成文化整体中人文文化的缺漏,从而使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人文精神,是一种价值理性,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立足于世界的一种精神反映。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核心问题是人文精神的弘扬。
现代教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现代的人,不但要生活于现代,而且要能幸福地享受现代文明,就必须有能力参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相应活动,并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教育自我。这些能力的取得,应该主要靠学校的教育。
这样看来,学校的课程建设在重视科技课程、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对人文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人文知识是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它靠整体的理解而获得,人文知识涉及人的道德、价值、文化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等,它是与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意义相关的,它是求善和求美的,它偏重于非实用性。
从我国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开设情况看,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特别到了中学,人为地把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音乐、体育、美术更是被视为“小三门”,学科教学跟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转。有的学校到了毕业班,把音乐、美术等课程砍得精光,中学生几乎成了考试的机器,答题的工具,不懂唱歌、乐器、演戏、绘画、舞蹈,地理、历史知识贫乏,也不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文学、艺术的创造。由于大部分时间忙于应付题海、应付考试,考虑自己的出路,把自己囿限于一个狭隘的生活圈子里,缺乏作为主体的人的诸多能力,而且思想僵化、意志脆弱、情感淡漠,缺乏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缺乏人际应有的关心、同情、平等、热忱。总之,学生独特的个体精神,包括人的自由、自主、尊严、价值都被扭曲。出现这些情况,与学校对人文知识教育的不被重视不无关系。
看来,人文知识教育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学校教育如果再不重视这一问题,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的,他们不可能超越社会、时代给予他们的客观条件去获得发展,同时,他们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受动性,他们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甚至惩戒中,在教师给予的规范下实现自律,在对教师、对良好同伴的模仿中受到积极力量的驱动,并改善自己的行为,最终在教师、同学的赞许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并促使他们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层次发展。然而,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也好,学生发展的受动性也好,毕竟都是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一种可贵的源泉,是激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原动力。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也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
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人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富有创造性的人至少具备这些特征:一是乐于接受新经验,并善于利用这些新经验。二是在活动中善于思考,能出新点子、新办法。三是勇于开拓,敢做前人未做的事,并追求理想的效果。四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也充满信心。五是对自己的今天不满足,对社会的今天不满足,并有行动去完善自己、完善社会。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改革当今的传统教育模式。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大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造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情的推动,重在引导学生去“学会创造”,而传统教育则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2、 创造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智力水平、创造能力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去创造,而传统教育则以传授规定的教材为主,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对所有学生的要求用一个模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更多的学生送入高一级学校的大门;3、 创造教育的课程设置考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缺什么,教师教什么的教学模式,而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是按大纲和上级的教学计划行事,是学生考什么,教师教什么的教学模式;4、 创造教育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而传统教育的主要把学生的考分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并按分数高低把学生分等;5、创造教育是一种开放型的教育, 它以社会对人的需要为前提,重视社会教育体系的建设,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而传统教育则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它以课堂为中心,并采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忽视给学生提供人的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