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1]2014年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产业发展和贸易格局都呈现出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结构性的失衡,其中由产业结构失衡所引致的对外贸易结构失衡,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向强化作用,进一步固化了中国的静态比较优势。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遭受了严重打击,而且还成为了众多发达国家实施“两反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的内外部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尤为重要,它是减少贸易摩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之间互动关系?在我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的征途中,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才能实现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发展路径?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查阅文献,本文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局限于研究贸易总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更多的将视角转移到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从总量到结构的研究路径表明学术界的研究视角正在不断深入。本文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目的在于找出两者的良性互动路径,提出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贸易政策。首先,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的相关理论,界定了贸易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本文发现国内学者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互动机制、内在联系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的结构或层次,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研究对外贸易货物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关系的文献较多,针对服务商品结构、模式结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并且几乎所有文献都将产业结构定义为叁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软化,另一方面是工业结构深化。由此得出值得本文深入研究的主题是:将对外贸易结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从四种角度探讨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即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方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模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其次,本文描述了1985-2012年我国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在货物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在出口和进口中皆已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国出口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附加值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服务商品结构中,传统服务项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服务项目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依旧是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行,加工贸易比重占据半壁江山;分析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中国的进出口市场集中程度高,没有实现贸易战略多元化;测算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主要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以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但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不高。此外,与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相比,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低于标准模式中第一产业相应的数值,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高于标准模式中对应数值,第叁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标准水平。从要素密集度的结构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但是速度仍然较慢。再次,本文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本文采用经济总量中各组成部分的自身增长率变化与占总量份额变化的乘积来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得出基于结构效应指标度量的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本文发现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其中货物商品出口结构、服务商品出口结构、方式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而相应的进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贡献度较小。模式结构、区域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很弱。最后,本文不止步于从宏观视角分析贸易结构与叁次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从微观视角研究贸易结构转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将扩展的出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引申到一般对数模型后,本文分别考察货物商品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服务商品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式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区域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检验结果说明:第一、可以通过减少初级产品出口额实现工业结构深化;第二、可以通过增加新兴服务进口额使得产业结构软化度增加,而且增加新兴服务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可以使得工业结构更加深度化;第叁、可以通过减少加工贸易进口额和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使得工业化程度提高;第四、为了实现工业结构深度化的目标,应该减少中国同第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第五、目前的产业内贸易规模还会导致工业结构深度化下降。本文最终归纳了基于产业结构软化和工业程度深化的贸易政策有:第一、对初级产品贸易领域实施限制性贸易政策,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第二、渐进式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第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取消加工贸易政策与一般贸易政策中的非对称性;第四、实施区域多元化战略,积极融入区域性贸易组织;第五、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张亚斌[2]2002年在《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文中提出在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21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换正为成经济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的理论平台是什么呢?国内学者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主张以竞争优势论取代比较优势论;另一派主张仍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过时,但需要创新与拓展,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换必须基于以“相对效用价格比”定义的比较优势概念与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析的。首先,建立了“相对效用价格比决定型比较优势”概念。以这一概念整合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相对成本或相对价格优势与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非价格优势,整合了静态比较优势与动态比较优势,整合了传统的比较优势与现代的竞争优势。认为规模经济与竞争优势理论不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否定,而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其次,提出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现代比较优势演进与贸易结构转换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与创新。本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思路,将技术进步在比较优势模型中内生地决定,分别从投资、分工与制度叁个层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再次,对其于不同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结构进行了剖析,对中国外贸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尽管中国现在出口商品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中国在目前乃至将来的一定时期内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仍将处于比较劣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转换必须基于内生比较优势;最后,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战略与路径。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移不能为高度化而高度化,而要服从于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目标,既在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又要着眼于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就是整合先天比较优势与后创比较优势,以技术进步促进比较优势的内生演进与贸易结构的转换。
谭江明[3]2004年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尤其在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与世界贸易的总趋势相一致,并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对于近年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我们用比较优势理论已经无法完全、合理的进行解释并预测这种变化的趋势。本文正是基于这种事实展开分析,试图结合产业内贸易理论找到答案。首先引入贸易结构和相关的贸易理论基础。着重介绍产业内贸易理论,再从理论上论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从理论分析中看出国际贸易发展的走向。其次,对中国贸易结构的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和对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条件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中国贸易结构现状的基本评价,并结合近年中国经济实力变化预测我国贸易变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发展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应当会成为贸易的主流。再次,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分析贸易结构的变化,得出发展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我国顺应这种必然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益建议。
陈虹[4]2011年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作为经济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分别作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其理论体系也不成熟。因此,本文选取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打破长期以来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面,为研究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理论平台。本文首先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主线,重新梳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并在总结了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决定因素及其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清晰地勾勒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机理,这是本文的创新点。全文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由六章构成,包括:导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其联动机理、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现状、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考察、中国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剖析以及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第一部分为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研究的逻辑主线、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等。第二部分为第2章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主线,重新梳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并在总结了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决定因素及其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探求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机理。包括叁节内容,其中第一、二节分别介绍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和产业结构决定及其演进规律理论。第叁节重点研究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状态关系及其联动机理。此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实证检验以及原因的剖析做理论铺垫。第叁部分转向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规范与实证考察,包括3、4两章。其中第3章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与现状的规范分析:分析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真实地位、产业竞争力状况以及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就像两个急需医治的“顽疾”,亟待解决。第4章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考察,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的实证考察,分别分析了中国贸易结构滞后发展于产业结构和超前发展于产业结构的两个不同阶段,得出中国的贸易结构总体上与产业结构发展保持一致,但短期(局部)表现为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结论。由于“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本章第二节又对中国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迁是否具有相关性做实证检验。通过协整理论发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仅存在较小的正向的长期稳定关系;对叁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之间仅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变化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因,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因;反之,却不成立。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又运用脉冲响应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叁者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结果发现:第一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几乎来源于自身,高达99.46%,其他部分来源于进口结构,出口结构对其无影响;从第五期开始,产业结构对自身的贡献度稳定在75.5%左右,而进口结构的贡献度逐渐增大,并在第叁期达到最高值15.71%,之后稳定在14.7%左右。出口结构从第二期开始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度开始出现,从第四期开始明显增加,并从第五期后贡献度稳定在9.78%左右。这与前面协整关系检验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得出: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贡献;而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十分微弱。第四部分是论文第5章对中国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做深入剖析,共包括叁节内容。该部分主要是结合前面的理论部分,即影响(决定)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因素等相关内容,分别从国内供给与需求因素、中国的外贸与产业政策因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其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要素禀赋的制约以及内需不足的事实,使得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外需(即出口)。这种“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的实施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方式,和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资本与技术等相关产业的过度保护等,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五部分是论文最后一章即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本部分指出了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应树立新开放观原则、市场经济观原则、广义比较优势观原则以及分工协作、新竞争观原则等。同时指出还应该考虑国内技术条件、制度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中国贸易政策应该与产业政策协调一致,即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该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点等系列政策主张。
冯正强[5]2008年在《贸易增长机制与贸易增长动力转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机制及其增长动力转换是从理论上认识和了解国际贸易基本问题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切入点,也为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和尽快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条重要思路。论文从叁个层次展开研究:一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和作用机理,逻辑推理和数理推论相结合探究影响对外贸易动态增长动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二是运用经济学思想和方法逻辑演绎分析实现对外贸易增长动力转换的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叁是实证考察制度和知识要素对对外贸易增长的影响。鉴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适用范围上的不适用性,扩展了比较优势的内涵,认为比较优势包括物质资源、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以及政府有效干预资源配置的制度效率和激励机制等行政资源等,构建了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引入知识要素的3×2×2修正的H-O模型。运用生产函数、效用函数等经济学概念和经济数学方法推导并论证了相对于传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技术、知识要素以及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增长更为重要。在借鉴有关竞争优势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各个产业的出口能力和出口产业的层次等两个层面。构建了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结构模型,包括制度创新、资源禀赋优势的释放和微观主体的努力叁个主要动力因素以及静态比较优势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培育和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分析有关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六因素”模型,即人力资本、交易费用、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以及政策因素和内外部制度兼容度,分析了制度通过影响上述六项因素来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选择2005、2006年公布的92个国家实证样本数据和运用对数回归模型对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与制度因素关系进行实证,发现对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影响最大的不是一国的经济制度,如贸易政策、货币政策,而是一国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和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如工资政策、黑色市场交易、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在界定和阐述知识的经济特性与知识禀赋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禀赋具有创新累积与内生、边际成本递减、规模经济等经济特征,并通过影响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结构、贸易成本和效率以及贸易条件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外贸易增长。选取1985-2005年样本数据,采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的R&D投入和教育投入与其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知识投入与进、出口总额和出口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是进口总额和出口结构的格兰杰因。从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等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比较优势的利用和提升、交易效率、制度安排和政府作用在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论证了交易效率的提高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从本国跨国投资和利用外资两方面分析了FDI对比较优势提升、交易效率提高等产生的巨大作用,提出了FDI是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实现贸易动态增长的有效途径。最后,通过对中国外贸产业的现实分析,说明了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离贸易强国的距离还相对较远,静态比较优势导向的外贸增长战略在当前已不适应。提出了中国现阶段适宜于按照国家产业矩阵确立出口结构,采取竞争优势导向的外贸增长战略,并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中介组织在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余斌[6]2008年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近25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换问题正成为经济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首先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分析我们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显示:中国现在出口商品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比较劣势。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及趋势。最后在结论处,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的战略与途径,认为既要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又要着眼于动态比较优势,而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就是整合先天比较优势和后创优势,以技术进步促进比较优势的演进与贸易结构的转换。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趋势和影响因素。论文的结尾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郝璐[7]2017年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对外贸易制度是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管理和经营所采取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分配、管理方式以及经营组织形式、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国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结构日益优化,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不断完善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分不开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针对性的、不断变化的对外贸易制度。2016年,在面对全球经济缺乏复苏动力,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较大,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严峻的形式,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出口总额为36849.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20974.4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5874.8亿美元。尽管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有效的制度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合理的对外贸易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缩小收益差距,极大的激发企业或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在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在新形势下平稳增长,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紧紧围绕对外贸易制度这一主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工具,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深入探索,并借鉴美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的经验,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创新。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指明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对外贸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对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指出其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第3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分析。首先,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联系。其次,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构成与特点等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再次,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即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最后,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过度追求利益、过于依靠劳动力优势、国际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第4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评估与实证检验。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为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提供依据。第5章,国外对外贸易制度及其启示。首先,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分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第6章,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及对策建议。首先,确定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包括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公平性、提高对外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促进网络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形成制度比较优势。其次,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包括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加快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健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制度、降低对外贸易交易费用、推动自由贸易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构建利用外资的新制度等。
刘望[8]2013年在《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作为世界上头号贸易大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无疑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国际贸易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二是鲜有学者同时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视角同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探讨了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历史比较分析、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1987-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受国内需求的影响,也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战略和政策的不同导致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所处阶段也不同,也是各国影响结构转化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有所区别的主要原因,即由于贸易战略和政策上的差异,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和状态也不同。(2)从国际贸易对产值结构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影响各产业经济增长率来影响产值结构转换,国际贸易使得农业增长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增长上升。实证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对工业增长有倒U型的影响: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工业经济增长率在经历一段时间上升之后会呈下降趋势。国际贸易对不同产业增长率的差异最终会导致产值结构发生转换,即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减少,而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实证研究结果在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明显,而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非常显着,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不同造成的。(3)从国际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来看,受恩格尔定律和部门偏向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国际贸易导致了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工业就业比重呈倒U型变动、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在开放经济下,工业就业比重的倒U型变动预示着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刚开始会使得工业就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越过最高点后,国际贸易对工业就业比重的拉升作用会呈下降趋势,即未来中国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在某一时刻呈下降趋势。国际贸易导致服务业就业比重得到逐渐提升,尽管各地区提升幅度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国际贸易对服务业就业比重有促进作用,这说明提高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有利于扩大服务业的就业规模。(4)除了国际贸易以外,投资率、政府支出、人力资本丰裕度、城镇化等因素均对各产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借鉴发达国家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分别从国际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劳动力政策和城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与现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本文深入到产业结构内部,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理论系统阐述国际贸易影响产值结构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和影响就业调整的Mastuyama模型,对国际贸易影响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实证检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3)本文对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框架进行梳理,明确了本文在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体系中的地位、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热点及争议点,并将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统一在同一框架之下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结合中国实情,试图回答在中国经济发展每个阶段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所运用的重点所在。(4)为克服单纯利用时序资料分析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缺陷,本文充分利用面板资料,在包群(2008)和Mastsuyama(2009)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更符合中国实情的计量模型,对国际贸易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各产业特点和区域特点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5)本文验证了Mastsuyama(2009)的理论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
张明志[9]2002年在《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产业发展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国内理论界目前大多局限于国内分工并主要从叁次产业间的优化和升级探讨我国产业的调整与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这一现实,如何从国际分工角度来分析中国产业的调整与发展,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与国际贸易的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论文运用拓展的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中国产业的调整与发展问题,其意义在于从探索比较优势来源的角度找寻产业调整与发展新的思路选择,并从促进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动态发展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本论文分为七章: 第一章主要是研究文献述评。论文把国内理论界涉及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的代表性理论观点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比较优势战略论;二是比较利益陷阱论;叁是国际竞争力论;四是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论。论文评介了各代表性理论观点的贡献和局限性,并以此作为整个论文研究的分析起点。 第二章是整个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在分析比较优势内涵和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比较优势的来源以拓展比较优势理论,从而为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论文同时对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方法论问题做了一些探讨,试图为整个论文的研究奠定必要的方法论基础。主要理论观点有:从揭示比较优势来源的角度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在一起的;国际贸易理论特别是经过扩展了的要素禀赋理论可以为中国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分析框架。 第叁章是整个论文的经验研究部分。论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结构成长,实证分析显性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的产业间转移,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态势,从而为后面分析我国要素密集型产业发展和我国产业的对外转移提供经验基础。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有:以杂项制品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目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以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意味着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始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定技能密集型产业;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上述转移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从低技能劳动密集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型产业转移到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一定技能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并不是一种完整的产业升级。 第四章探讨我国出口竞争力产业间转移的成因;是第叁章经验研究的延续。论文在分析出口竞争力与产业发展相关关系的基础上;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机理。主要理论观点有: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与外商直接投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比较优势的显现化和提升是决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 第五章分析中国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本章首先从理论上辨析比较优势升级与产业升级的相关关系,然后重点论述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理论观点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比较优势的利用和发挥与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存在根本的冲突;利用和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意味着不仅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同样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会导致 “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关键是延长产业比较优势周期,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中心问题是:重点扶持并鼓励发展一些带有组装性质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业,同时在类似这些产业的生产上努力去占据更重要的生产环节,或在更重要的生产环节上积累我们的比较优势;正视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把握高技术产业的群体性和多环节特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走循序渐进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应有思路。 第六章以国际产业转移为背景研究中国产业的对外转移,重点探讨我国产业对外转移的基础条件和思路选择。主要理论观点有: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提供的机遇,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就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目前尚不具备大力实施产业对外转移的基础性条件,但这并不排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施产业对外转移的可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要素积累和产业比较优势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业对外转移正提上议事日程;以杂项制品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产业在我国沿海地区正在或即将成为我国的边际产业,但其转移的可能却是多种的。 第七章主要以我国加入WTO为现实背景探讨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思路选择与政策调整问题。主要理论观点有:政府于预产业发展主要应着眼于培育竞争环境、提高人力资本和推动技?
郭浩淼[10]2013年在《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去全球经济更为紧密地融为一体,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大幅增长。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出口第一大国,货物进口第二大国,2012年中国贸易规模达到38668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57.56%和29.34%。出口产品结构是一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显示了我国整体产业竞争实力的增强。然而相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我国的出口贸易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较低水平,同时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压力日益显现,资源和环境约束也要求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模式必须转型优化。因此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科学选择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梳理;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演进趋势。利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分析了要素禀赋影响出口产品结构的主要路径,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分析了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演进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应遵循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合理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第1章和第2章,主要完成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从出口产品结构决定因素、出口产品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口产品结构动态演进、比较优势理论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适用性研究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优化的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另外按照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框架,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梳理。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3章,主要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历史演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阶段划分;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对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演进趋势分别进行了纵向比较和与代表性国家间的横向比较。分析了我国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禀赋的演进趋势,并对比较优势战略对出口贸易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包括论文的第4章和第5章,主要完成对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并对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数理分析,要素禀赋结构主要通过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叁个路径影响出口产品结构。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1990年至2010年的数据,选取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水平、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作为自变量,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中的比重作为因变量,采用协整分析得出上述自变量都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产生显着影响的结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6章,分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应选择的路径,提出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引导出口贸易的低碳模式转型等方式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 黄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
[2].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D]. 张亚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3]. 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D]. 谭江明. 广西大学. 2004
[4].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 陈虹. 吉林大学. 2011
[5]. 贸易增长机制与贸易增长动力转换研究[D]. 冯正强. 中南大学. 2008
[6].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研究[D]. 余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7].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D]. 郝璐. 吉林大学. 2017
[8]. 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D]. 刘望. 湘潭大学. 2013
[9].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D]. 张明志. 厦门大学. 2002
[10].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 郭浩淼. 辽宁大学. 2013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论文; 产业内贸易指数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