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医科大学 030600;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030600
摘要:目的 探讨夜间节律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节律度分为杓型血压与非杓型血压,所有患者均采用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评价动脉硬化,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非杓型血压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55例(40.7%),杓型血压80例(59.3%)。非杓型血压组baPWV、IMT高于杓型血压组,而ABI值低于杓型血压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非杓型血压可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杓型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
目前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引起机体自身动脉血管壁增厚、顺应性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亦呈现上升的趋势。研究已证实[1],长期的血压升高可以引起动脉血管壁的增厚、硬化、僵硬度的增加及顺应性的降低,是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是目前临床上评价血压节律度的主要指标。在此背景下,探讨夜间节律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78例,女性57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8.65±4.65岁。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推荐标准[2],正规药物治疗,近6月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排除标准:症状性及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监测24h动态血压,于日间6:00-22:00间隔30min、夜间22:00-6:00间隔1h测量血压。记录:24h收缩压平均值(24hSBP)及24h舒张压平均值(24hDBP),并画曲线图,夜间血压下降为“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不下降为“非杓型”血压。
颈部彩色血管超声检查采用线阵式探头(必要时选用凸阵式探头),于左右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处1cm处后壁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mm为正常。
采用baPWV、ABI评价动脉硬化:(1)baPWV: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日本科林公司生产)进行,患者仰卧,静息15min,四肢同时测量血压,通过自动波形分析仪记录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波形。根据传递时间和传递距离计算出baPWV,此计算由仪器自动完成;数值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2)ABI:先测量双侧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再测同侧胫后动脉作为踝部收缩压;踝部收缩压除以肱动脉收缩压,所得的值即为ABI。数值越低,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
临床上以baPWV≥1400cm/s及ABI≤0.9作为区分是否动脉硬化的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血压类型人群动脉硬化程度比较
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55例,占40.7%,杓型血压80例,占59.3%。
不同血压类型人群动脉硬化程度比较结果显示,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baPWV、IMT均比较高,而ABI值比较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高。一般而言每个人的血压均遵循一定的规律,白天两个高峰与夜间一个低谷,为杓型血压;对于部分缺少夜间低谷的患者,则为非杓型血压,该类型血压表明患者夜间血压增高,为血压控制不理想表现[3]。本研究分析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现,非杓型血压55例(40.7%),杓型血压80例(59.3%)。可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部分患者为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控制不理想。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长期的高血压可以引起动脉血管壁的增厚、硬化、僵硬度的增加及顺应性的降低,是诱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对于血压控制理想的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度对动脉硬化影响的尚少。PWV指的是脉搏波在动脉系统的两个定点间的传播速度,是常用的人体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可以较好的评价动脉硬度和扩张性[4]。ABI是指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以评估动脉狭窄程度。
本研究分析不同血压类型动脉硬化程度发现,非杓型血压组baPWV、IMT高于杓型血压组,而ABI值低于杓型血压组。可见非杓型血压组动脉硬化程度高于杓型血压组。研究发现[5],非杓型血压患者baPWV、ABI明显高于杓型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本研究结果。
目前关于非杓型血压增加动脉硬化危险的机制尚不明确,分析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非杓型血压患者由于夜间血压增高,可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促进动脉硬化发生[6];(2)长期血压增高,进一步加重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舒张功能障碍;(3)内皮细胞损伤可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加重动脉硬化;(4)当非杓型血压患者同时存在血脂异常时,可增强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增加机体动脉硬化的易感性;(5)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增高可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分泌,降低弹性蛋白生成,血管壁中胶原过多发生血管僵硬。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非杓型血压可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辉,陶丽丽,田朝伟,等. 广州市海珠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0):788-79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39(07):579-616.
[3]袁公贤,王桦,任江华,等. 老年人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外周血管和肾脏的损害[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5):380-383.
[4]李志强,胡春燕,蒋庆渊,等. 正常血压高值与肾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J]. 中国综合临床,2011,27(2):128-132.
[5]朱颖,陈长香,李晓庆,等. 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7):611-615.
[6]潘慧,路方红,赵颖馨,等. 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3):235-237.
论文作者:王燕,高东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血压论文; 动脉硬化论文; 原发性论文; 高血压论文; 夜间论文; 收缩压论文; 动脉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