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社区党建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社区党建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区党建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使得党的基层组织与转型社会之间的适应性存在很多问题,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面临很多新的挑战。而社区党建的开展,为重建党的基层组织和转型社会之间的适应性提供了新的途径,社区党建实现了社会转型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对于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

一、社区党建整合了党的基层组织资源,适应了社会转型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直接领导着国家与社会。党对国家的领导,通过执政来体现;党对社会的领导,则通过党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有效组织来体现。因此,组织社会,团结群众,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整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必须长期担负的重要责任,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改革开放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单位”体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高度集权和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一整套有效的中国社会整合模式,从而为自己建立了稳固的执政基础。在这种模式中,党和国家几乎垄断了一切资源,并按照单位级别进行资源分配。社会成员则主要集中在单位中,单位又是一个兼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位一体功能的综合性共同体,从而将全部社会生产和生活“分解溶化”进了各种各样的单位组织,形成了以单位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社会结构体系。而党的基层组织则与行政权力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一起,自上而下地深入到每一个单位内部,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紧密联系,同时对人民群众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显然,这种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与社会结构体系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适应性,它实际构成了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轴心,整个社会就是围绕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构筑起来的,这就使得党的基层组织的生长和活动有了坚实的载体和广阔的空间。党通过单位组织把人民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重新整合了中国社会,结束了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散乱状态。在这种模式中,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表现为单位党建,党的执政基础主要是依托单位党组织建立并得以巩固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社会进入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单位”体制开始解体,逐步被功能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所取代。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脱离单位组织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单位对人的控制和对中国社会的整合作用逐步减弱。在这种背景下,社区逐步取代传统单位在中国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职能包括计划经济体制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以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由政府下放的各种社会职能开始转移到社区,人们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地通过社区获得满足;另一方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脱离单位的社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在社区不断聚集和生长,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其社会整合也主要通过社区来进行。与此相伴随的是,不少党员脱离原来的单位向社区转移,社区党组织管理党员的范围扩大了,除了原来的街道、居委会所辖的党员外,还包括离退休党员、社区内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外来工党员等,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体系把他们整合起来就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同时,在社区各种新经济组织和居民区中,出现了很多基层党建真空地带,导致党的影响力出现日益式微的趋势。“单位”作用的减弱和社区功能的增强,使基于“单位”体制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下降,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面临挑战。面对中国社会结构从单位制逐步转向社区制的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及生长活动的空间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街道党建方式是由街道党委(党工委)主持的,其工作覆盖面除了街道党委(党工委)直接管理的部门和工作以外,就是居民区的党支部建设,表现出纵向垂直控制和覆盖面小、影响力弱的特点。这种状况与社区建设的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与加强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居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必须以社区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纽带,通过制度和载体创新,突破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党员隶属关系的局限,整合社区内所有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力量,实现从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街道党建向条块结合的区域性社区党建的转变。从当前社区党建的实践来看,整合社区内基层党组织资源的组织载体主要有:第一,社区党建工作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内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构,它们不是党的一级组织);第二,社区综合党委、社区独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这是在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载体,它们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第三,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第四,社区党建研究会、社区党校。通过这些组织载体的设置,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为主体、由社区内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条块结合的覆盖整个社区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中国社会的转型使社区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整合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实现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的战略性转变,即将党的基层组织力量深入社区,并逐步把党的基层组织生长和活动的主要空间从单位转向社区。社区党建整合了社区内党的基层组织资源,保证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社区的全方位覆盖,体现出按地域原则建党的特点,这种地域性特点是与社会转型、与社区的地区性特征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新要求是相适应的,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创新和党在社区的组织优势,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新的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社区党建创新了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体制,适应了社会转型对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作用的新要求

党的领导体制是党的领导活动的载体,是党的领导意图和领导职能得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形式,对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至关重要。形成什么样的领导体制,取决于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由于党和国家几乎垄断了一切资源,并通过单位分配资源和控制个人,从而获得了高度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政治控制能力,导致高度集中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产生。因此,党的领导体制是建立在高度行政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基础上的,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的特点是,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单位组织高度重合,在基层单位的权力结构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领导着本单位的行政和业务工作,党政不分甚至以党代政的现象普遍存在,权力高度集中而且缺乏制约和规范,是一种独特的行政化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分化和传统单位制的解体,一方面,实行政治经济分开和政企分开,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改变了党和国家对资源的垄断,由党和国家的无所不包和垂直控制转向社会自治和横向协调,社会自组织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实行党政职能分开也意味着党和国家的适度分离,由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转变为党作为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就必然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提出了新挑战。

社区取代单位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和社会整合的基本单位,本身就是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独立多元的社会主体要求对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化领导体制进行改革的结果。社区作为以一定的区域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虽然可以有行政性的框架,但其本质不是行政性组织,不能用行政力量来推动。它是社会性公共组织,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自主性。在社区内存在着独立多元的各类群体和组织,它们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在法律和制度的调节下,各类群体和组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网络组织体系和群体互制的运作方式,没有一个群体和组织能垄断权力和独断专行。因此,社区内在地蕴含着自治的客观要求。

社区的自治属性并不意味着党在社区中就不能发挥作用,社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需要有效的政治力量来对社区内各类组织和群体实行有机整合,以动员和凝聚各种松散的社会力量。在中国,这种有效的政治力量只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此,必须积极寻求符合社区属性要求的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以有效地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从社区党建的实践来看,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具有独特的内涵:既有从街道党工委到居民区党支部的纵向垂直式的直接领导体制,又有从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到社会各类组织的横向网络式的间接领导体制。直接领导体制是街道党工委对本系统工作实行领导的体制,通过现有街道党、政、经济、事业单位来实施;间接领导体制是街道党工委对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派驻社区的机构、对驻社区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进行领导、组织和协调的体制,社区党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间接体制方面:第一,街道党工委对市、区职能部门派驻社区的专业管理机构的双重领导,是通过社区工作委员会这个载体来实施的,它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联合工作机构,主要任务是把各方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制定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规划和目标;第二,街道党工委组织、协调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工作,主要任务是承接各单位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对各单位参与社区工作进行协调;第三,居民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城市社会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主要有居民委员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形式,党组织通过它们,组织居民进行民主选举,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参与讨论和决定社区公共事务。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得以维系其存在和巩固其执政基础的必要条件,它固然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政治领导体制和法律、政策的功能发挥得以进行,但也不可忽视执政党基层组织的作用。社区党组织是执政党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领导体制的主要职能就在于实现社区利益整合,以动员和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社区的自治属性决定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必然区别于传统单位制的单向垂直型领导体制,而表现为职权分明、各司其职、互相联动、形成合力的多向网络型领导体制;决定了其利益整合方式必然区别于传统单位制下通过纵向的权力运作进行利益整合的方式,表现为横向的协调因素、服务因素多于纵向的权力因素。街道党工委除了对本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实施权力领导外,对实施间接领导的延伸单位和社会自治组织则以协调为原则,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民主协商来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共同决定社区重大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来汇集各种资源,凝聚社区的各种力量。因此,社区党组织的协调能力、建立社区共同利益目标的能力就非常重要。这就把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实现更多地建立在其自身的先进性和代表社区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符合社区公共性和自治性的属性,从而适应了社会转型对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作用的新要求,有利于更好地组织社会、团结群众,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社区党建丰富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适应了社会转型对党的基层组织社会参与的新要求

所谓党的基层组织的社会参与,就是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应该成为服务社会、关怀社会和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的主体,这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参与要求建立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体现出来。基层党组织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来实现社会参与,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基层党组织与单位组织高度重合带来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层党组织行政化角色定位。因此,在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参与和活动方式上,也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更多是借助行政资源来开展党组织的活动,而且活动空间也局限在单位组织内部。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多元社会主体形成并逐步在社区聚集和生长,社区正在成为我们党联系群众、构建广泛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工作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社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主要空间,以社区为载体,实现有效的社会参与,使社区成为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整体活力的新的生长点。而社区属性则对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参与提出了新要求。

这种新要求就是:党的基层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在社区中,必须从传统的行政化的角色定位,回到政党化的角色定位,依据党的性质和宗旨,承担起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应该承担的功能,时刻关怀和表达社区居民群众的利益,全面服务社区,从而赢得社区居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的主体,成为组织社会、团结群众的政治核心。这就要求在社区党建中,必须以服务社区居民群众为重点,从关怀社区居民群众利益、关怀社区公共生活开始,不断丰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区群众的活动方式。从当前社区党建的实践来看,社区基层党组织实现社会参与的活动方式主要有:第一,组织各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各种公益性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第二,开展各种扶贫助困活动,积极帮助下岗待业人员、残疾人员、特困家庭等解决再就业问题和生活困难,倡导团结友爱、热心公益的社区新风;第三,发动广大党员积极参加维护社区安全的活动,为创造一个安全的社区环境作贡献;第四,发动广大党员积极参加美化社区环境的活动,为美化社区环境贡献力量;第五,组织社区内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于健康多样、主题鲜明的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之中,共建文明社区,共享文明成果等。这些活动方式都以社区为活动空间,都把社区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服务内容,都动员了社区内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空间束缚于单位的局限性,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在社区空间中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树立了党组织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党组织在社区居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实现了党在社区的政治优势。总之,社区党组织活动方式的转变,为社会转型条件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探索了新的途径,适应了社会转型对基层党组织社会参与的新要求,能够更好地把社区居民群众团结、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来,从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标签:;  ;  ;  ;  ;  ;  ;  ;  ;  

社区党建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