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大法宝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大法宝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法宝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2)05-0041-03

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党的实践经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 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 P606)。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三个法宝,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 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总结我国2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同样发现,有三个因素在发挥着决 定性的作用,这就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党的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克服重重困 难,迈向现代化之路的三个主要法宝。这也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所蕴涵的最基本的内容。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 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水岭。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武装斗争或者说阶级斗争是全党的核心 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 不重视经济建设,事实上,武装斗争也需要有充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延安时期的“ 大生产运动”,进入城市工作后对生产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保障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 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 生产,是支援战争,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环节。”[1](P1347-1348)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就成了一切工作的重心。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 党中央明确提出,随着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已经进入 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矛盾转化了,全党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干扰,这一正确的路线未能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直到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被长期扭曲的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才得以矫正,才真正实现了全党 工作着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中国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为防止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再度被冲击,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 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 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 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P250)今天,“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这一正确路线的指导下,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农村,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农民 和农村的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在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国际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上升, 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强国和经济强国。这一切都应归功于20多年 来我们党对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毫不动摇。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内,经 济转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是严重的,城市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相当一部分下 岗工人的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农村也还有一部分家庭没有摆脱贫困,东西部地区之间 的差距还比较大;国际上,虽然这20多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进步神速,但其它国家 并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比较大。明确这一点,我们就 应该继续运用经济建设这个法宝,紧抓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 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在本世纪30年代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而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又一重要法宝。可以说,2 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把生产力的发展 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就是要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邓 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如果 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我们在一个长时期 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从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继承下来的就是一种极为落后的生产力;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20年基本上沿用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高度集中的僵化 模式,这种僵化体制像紧箍咒一样束缚了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生机活力。要打破束缚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必须实行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更好地适应现代 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金、国际资源和国际先进技术,取天 下之长,补我之短,加速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依靠改革开放,才能清除在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加快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1.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 小平关于改革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要打破施加于生产力之上的各种 束缚,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充满生机和活力。解放生产力是前提,发展生产力是目的。 只有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20多年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在农村,通过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短短几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过去二三十年所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这是 改革所产生的了不起的成就。改革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非农 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1999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 64%,到1999年底,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已达1.75亿,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在城市,通过实行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极 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使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连续20多年保持在10%以上 的增长速度。

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认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决定于政治体制 改革,如果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发展,经济体制及其它体制改革就 不能顺利进行,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经过近20年的改革,我们废除了 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下放了权力,精简了政府机构,简化了办事程序,推行了公务员 制,从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强化了政府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极大地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通过改革,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理顺 了科研与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力度,并为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

2.开放同样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其一,通过开放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原有配置不合理的生产 要素得以有效重组,效能极大增强,生产力愈来愈充满活力。深圳、珠海、浦东的迅速 腾飞,广东、上海的高速发展,就主要得益于开放政策的实施。

其二,开放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这不仅是国外市场,也包括国内市场。因为开放既是 对外国的开放,也是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开放。市场的扩大,商品销售渠道的畅通, 使得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生产力得以持续发展。20多年来我国经济 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就主要得益于此。

其三,实行开放政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对外关系,形成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 有利的国际环境。这种环境已使我们在这20多年里能够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发展社会 主义生产力。这种环境也是未来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这是我国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建设,既是我国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路线建设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到了政治路线的高度, 他说:“发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的基本路线。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其一,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性 的,有度的限制的。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为 主、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度,任 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或超越。党的领导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 证。

其二,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基础。“如 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 设事业。”[2](P173)因此,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充分发挥执政党的榜样作用;要通 过抓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通过加强社会的法制 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总之,要采取各种必 要的方式和手段,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 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 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武装全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的核心力量,如果 党自身动摇了,那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基 本路线教育外,还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和党内外的监督机制,使党和国家的管理 统一到法治的轨道上来。这样,我们就能避免重蹈以往人为因素导致路线偏离的覆辙。

(二)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路线建设

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订和贯彻,需要正确的思想路线作保证。革命战争时期我们依靠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 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是依靠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探索出了 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地把社会主义推向前 进。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有必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党员的基本路线教育。我国还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们的落后与不足,我们才能坚定不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尤其 要坚定信念不动摇。党要吸取过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 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3]的教训,加强党的基本路 线的教育。

其二,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基础上,大胆创新。坚持实事求是、解 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旧观念、老框框的束缚和限制,使我们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符 合时代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 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创新,探索我国社会发展的最佳道路和方式,加快社会现 代化的进程。因循守旧,搞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路线建设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下来之后,干部就是决 定的因素。”干部问题就是组织路线的核心问题。虽然经过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解决 了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问题,但是当今时代变化异常迅速,面 对我国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 、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与提高仍然是非常紧迫的问题。

健全民主集中制制度,清除党内的家长制作风,是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贯彻执行的制 度保证。“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民主集中制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家长制盛行,结果 我们背离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少的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党逐步恢复并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制度,消除了党内的家长制作风,注重吸取来自社 会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作为制订重大决策的依据,有力地保证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所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连贯性。但是,我们仍面临不少问题,一些地 方领导干部的家长制作风还比较严重,官僚主义作风依然盛行,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党风 和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这表明,健全民主集中制制度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 ,应常抓不懈。

(四)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是一个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党的作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抓住了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恢 复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必须按照江 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使我们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保证。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如同我国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一样,是统一的整 体。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两大基本武器。改革开放的目的 是为了经济建设。而党的组织,则是领导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核心力量。经济建设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时期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也就等于正确领导了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收稿日期:2002-04-11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大法宝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