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计划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居民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问题不大,工作的重点是在农村,而难点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因此,如何加速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已成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实现小康建设进程的重点和难点是中西部地区
对全国农村小康建设形势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和基本估计,是我们研究“九五”方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空前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大大加快了全国农村小康建设进程。据我们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297个行政村和20292个农户的小康进程情况进行调查,1995年以来,在全国297个调查点村中,已有57个成为当地县以上政府命名的小康村,占19.2%,比1993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20292个调查户中,已有7073个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占34.9%,比1993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由此推断,目前我国农村大体已有约1/5的村庄和约1/3的农户生活水平已进入了小康阶段。[①a]
按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农村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实地调查数据测算,1995年末,我国农村小康的综合评分已超过75分,这就说明,到“八五”末,我国农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已向小康目标迈进了75%的路程,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积极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九五”期间还有25%左右的路程要走,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我们丝毫也不能过于乐观。这是因为:
第一,在16个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中,只有衣着消费支出、电视机普及率、用电户比重等9项指标达到小康值,剩下的7项指标中,特别是人均纯收入、蛋白质摄入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三项指标实现的难度是很大的。如人均纯收入指标,据297个村调查,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2元,至1995年增长到951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即在“八五”期间五年共增长了149元,年递增率为3.47%。而到2000年要达到小康指标1200元,今后五年每年要递增5%左右才能达到,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人均纯收入与其他考核指标有很高的相关度,它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等各项指标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因此,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实现小康目标最关键的难点。其次是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要平均达到8年以上才符合小康标准。而1995年平均才达到6.8年,目前从观察点情况看,文盲半文盲仍占总劳动力数的13.4%,小学文化程度的还有41.5%,“九五”期间要实现这项指标,难度也很大。
第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农村小康村建设进程的差异很大。以农村小康16项指标衡量,小康的综合实现程度东部地区109个调查村的综合分值为89.7分,中部地区107个村为78.1分,西部地区仅为55.9分。在16个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中,东部地区已有12项达到小康值,中部地区为8项,西部地区只有4项。可见中西部地区实现小康目标的距离要比东部地区大得多。按人均纯收入分析,达到小康经济收入水平的农户覆盖面也大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农户已超过半数以上,中部是1/4,而西部地区还不到1/5。其差距相当明显。
第三,大多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据297个调查村分析,贫困村占8%,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1990年不变价)的有1059户,占5.62%,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只有561.4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8%,据测算,他们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至少要比全国平均水平迟缓3—5年。种种分析数据表明,我国“九五”时期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和重点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
二、加速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关键在于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和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粮棉油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发展农业有着巨大的潜力。许多地区的同志反映,发展经济的潜力很大,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的思路问题上,确实有一个立足点问题,是单纯依靠国家投资,等、靠、要,还是立足改革,主要通过制度创新,挖掘当地潜力,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延安地区,湖南西部山区的怀化地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为我们打开这方面思路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锐意改革,经济就能快速发展;凡是等、靠、要的地方只会坐失良机,延缓小康建设进程。延安地区近几年积极推进以“四荒”地拍卖,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为主的改革,使山区资源的开发有了突破性进展。经过搞“四荒”地拍卖,吸引了5000多万元资金投入到生产上,这相当于每年国家扶持老区资区的总和。湖南怀化地区原来也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山区,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他们没有“等、靠、要”,着眼山区综合改革,“八亩山地做文章,综合开发奔小康”。围绕山地开发出现的新矛盾,对山地产权制度进行大胆改革,探索了山地制度创新、多种开发形式、鼓励吸引多元投入主体、小城镇建设、农科教结合等一套山区开发新的经营机制,同时,采取以承租制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各类经营主体投入山地开发的积极性,解决了长期以来资金不足的困扰,使投入山地建设的资金大幅度增加。1991—1995年,全地区投入山地开发的资金达12亿元,年均2.4亿元,比“七五”时期年均增加50%。新开发的山地面积486万亩,年均近100万亩。五年来山地新增资产总值达50.8亿元,山地产值增长1.5倍,农民从山地获得收入增长1.6倍。延安和怀化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依靠改革推进山区开发的生动典型。在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加快小康建设进程的方略选择上,应把立足于改革作为首选方略。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首先从改革上找出路。要坚信通过改革,制度创新,可以出资金,出速度,出效益。延安、怀化地区通过山地产权制度改革迅速带来经济快速发展新局面的经验中,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山区经济具有投资回收期长,规模经营要求高,山林产品商品率高等特点。因此,相对于耕地制度而言,在山地制度安排上,如果能做出更加长期稳定的产权制度安排,形成多样灵活的流转机制,形成一套符合于山区特点的新的经营机制和组织制度,就可以迅速地把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促进资源的资本化,增加劳动积累和形成多元化投入主体,是解决山区发展中资金供求矛盾和完成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针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资金不足的矛盾,要积极探索山地、森林等资源商品化、货币化的有效途径。
第二,要纠正一种认识误区,似乎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就必然落后。我国农村改革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恰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传统体制束缚最少,穷则思变,干部群众改革的愿望也最强烈。关键问题是要振奋精神,转变观念,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探索。我认为在当前中西部地区加速小康建设进程的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转变是最要紧的事情。可以这样说,转变观念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中西部地区能否加快小康建设的进程。怀化、延安等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干部的思想解放,认识超前。他们在山区综合开发中,树立了许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山区资源的新观念。如盘活山区存量资本的观念,解决投资不足,不是“等靠要”,而是建立多元投入主体的观念,建立山区山地流转制度的观念,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组织山区经济开发的观念,等等。可以说他们围绕山区综合开发问题,在干部群众中建立了一个新的观念群。这是他们在山区开发和小康建设方面所以能出现如此生机勃勃新局面的重要原因。
三、把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作为中西部地区加速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重要方略
所谓农村小康是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民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目前确立的农村小康指标体系,包括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和保障安全等方面内容,但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在16个指标中权数也最大,人均纯收入项占30%。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国农户生产性纯收入中的构成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最主要差距也就在这里。所以在研究中西部地区小康进程时,首先要重视结构性差距,要把生产要素合理地向非农产业流动,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作为一个重要方略。
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中,生产性纯收入是最主要部分,占90%左右。近10多年来,农民生产性收入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1980年全国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83.7%,来自非农业的只有16.3%;而1995年已变成67.5%和32.5%。从全国农村劳动者报酬收入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发育缓慢,收入渠道狭窄,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据有关部门分析,1995年,每个农民在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东部地区为470.39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157.48元和98.7元,中西部地区农民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33.5%和21%[①b],这种反差足以说明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最重要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从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几项经济指标分区域的情况,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差异:
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几项指标分区域比重[②b]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结论,中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必须充分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把生产要素合理地向非农业流动作为一个重要战略。从近几年笔者在中西部地区农村调查的体会看,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一是要根据本地优势,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得到充分发展;二是培育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生产经营主体。中西部地区由于传统生产结构使经营方式比较单一,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允许和积极鼓励发展私营、个体、联户、股份合作经济,并积极内引外联,发展合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富有活力。
在进一步营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方面,总结这些年各地经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应当是适应社会需求,发挥地区自然和经济优势,保持综合平衡发展,注意获得综合效益。当前,中西部地区一方面农村结构调整的潜力还很大,不少山区、丘陵、滩涂、水面、庭院和中低产田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做很多文章;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地区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时,过多地调减粮食耕地面积,这种倾向也应值得注意。总的说,应该加大对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力度,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份额。这方面近几年各地探索出许多比较成功的经验,应大力推广。如山东桓台、江西南昌等县利用粮食大县优势,以加工增值为目的,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种养加结合,对粮食及其副产品和畜产品进行多层次、系列化深度加工,形成几个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多次增值,并带动了当地一大批二三产业的企业群体,使“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迅速得以改变,不失为产粮大县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比较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四、培育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把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的诸多环节联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使农业形成更有活力的经营机制,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中西部许多地区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中,运用这种发展策略已取得明显成效,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行这种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战略。当前,从指导思想上,应注意把握这样几点:
(一)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目的 最主要的,一是解决分散小规模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接问题;二是通过提高农业的产业链,获得更好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实行一体化经营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有一定基本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是要具备相对的资源优势;二是要形成有较高商品率的主导产业;三是有一定规模加工产品和开发市场能力的“龙头”;四是有运用灵活的组织载体;五是有较强的领导力量作组织保证。在推进一体化经营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发挥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二)在组织农业一体化经营中,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探索行之有效的联合形式和利益分配调节机制 无论是“公司+农户”,还是“专业合作社+农户”或“专业协会+农户”哪种模式,都要使农户与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把买卖关系变为利益调节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能通过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民分享到一部分农产品的市场利润。同时能帮助农民减轻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农民的利益得到更好保护。这是在当前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培育市场主体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三)大力培育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服务经济组织 农村合作服务组织作为推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组织载体,农户与市场联接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四川、陕西、山西等省农村涌现出一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协会等农村合作服务经济组织,对促进一体化经营,引导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必然推动生产要素以多种形式流动和组合,是把农村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轨道上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快培育农村合作服务经济组织的思路主要是:(1)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2)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进行探索,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根据笔者调查,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合作服务经济组织,不可能是搬用日本农协或欧洲的农业合作社那一种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多种形式的探索,但重点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社区性合作组织,一类是专业性合作组织。我国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要建立具有类似日本农协那样技术服务、信贷服务和购销综合服务功能,又有利益互补机制的农业服务组织,要有一个相当过程。根据山东、河北、陕西等省一些县进行试点的情况看,很可能要选择改革和重组两条途径进行探索。一条路子是改革。即现有的供销社、信用合作社通过改革,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服务组织。另一条路子是重组。即类似河北邯郸市建立的农业服务协会,山西运城、山东莱阳市建立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架起了桥梁,对保护农民的利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要积极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推广。
①a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观察公报》1996年第三号。
①b 董玉舒:中西部地区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与对策。
②b 农业部:199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86页。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三农论文; 小康工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小康股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