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无疑也为我们聋校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基于聋生的特殊性,聋校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结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视、听等几种感官并用时,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刺激大脑皮层,加深信息的输入和储存。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了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和条件去引导和发展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二、合理借助,化难为易
在多年的聋校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抽象性是我们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可能较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而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聋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化难为易。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中,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运用动画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抽象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有更加感性和深刻的认识。
三、培养创新,发展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角的种类后,有学生提出,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是什么角?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这个角的名称,还了解了有关角更多的知识。
又如:在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产生了2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森林……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创新意识,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
四、源自生活,回归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例如:《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了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如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回家的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地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无疑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论文作者:朱海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数学论文; 兴趣论文; 规律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