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风景园林的影响论文_陈强

生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风景园林的影响论文_陈强

扬州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 225000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都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世纪80—90年代,生态学发生以复杂性为特征的范式转变,规划设计开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视景观动态格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0世纪末出现了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的趋势,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和实践应运而生。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的,并综合体现在实践之中。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思想;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都市主义

引言

“生态”从19世纪下半叶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出现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同时,生态思想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影响与结合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早期生态思想与规划设计

1.1生物与环境被视为一个整体

生态学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生物学的向外扩展,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逐渐被视为一个整体。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生物群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对生态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70年代,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创造了“生态学”一词,意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初,弗莱德里克·克莱门茨率先建立了一种基于演替现象的“整体”植物学研究视角,认为一个植物群落可以视为一个具有独立生命的“超有机体”。后来,这一思想又逐渐从植物群落扩展到了包含动物的群落,并且加入了能量循环和包含水分、氧气、氮和碳等无机物的循环过程,逐步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一过程也伴随着科学上“系统论”思想的初露端倪。另一方面,这种具有平衡态的有机整体思想也从生物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科学,将人类社会或城市比喻为一个单独的有机体或生物群体的思想从19世纪开始就层出不穷,如康德、黑格尔、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都提出过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理论。这些生态思想综合体现在当时一些风景园林领域先驱者的理论和实践中,影响深远。

1.2区域规划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帕特里克·盖迪斯、刘易斯·芒福德和本顿·麦凯耶等人的区域规划思想对城市和景观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并对之后的生态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盖迪斯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生物学教育和研究背景。19世纪70年代,受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影响,盖迪斯曾是以“自然选择”为核心思想的达尔文主义的忠实信徒。而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受当时的法国地理学派和无政府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开始倾向于认为生物群体中的合作互助是进化的重要机制。盖迪斯进而将这一观念与城市发展变化的机制类比,认为区域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活动及其相互联系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2生态学的复杂性范式及其与风景园林的结合

2.1复杂性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系统科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混沌理论揭示了复杂系统本质上是不确定和无法预测的,而耗散结构理论则揭示了复杂系统并非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而是会不断地向更高秩序的状态演化。这些科学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领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80年代开始,生态学像许多其他科学门类一样发生了一场从“平衡态范式”到“复杂性范式”的转变:生态系统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与外界其他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和交换;由于动态性是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生态系统演化具有一个稳定平衡态的终点的观点被抛弃;同时,原先被视为一种高度可预测的普遍规律的演替被视为一种概率性的过程,受场地的条件和具体事件发生次序的影响,具有多种可能的路径和结果。

2.2?景观生态学

这场范式的转变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作为一门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C.Troll在1939年提出。指出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关注点从生态系统内部扩展到生态系统之间,并且强调“复杂的因果关系”。1984年出版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中开始将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层级化的自组织等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20世纪80年代,理查德·福尔曼等人开创了景观生态学的北美学派,将景观中大量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斑块自发形成的复杂系统模式称为“土地镶嵌体”。虽然复杂系统中各个“部分”或“子系统”的作用方式是非线性的,无法以经典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预测,但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大量非线性连接的个体组成的开放系统可以从初始的混沌和瞬息万变,在某些情况下自发形成某种秩序,表现出某种“模式”。这意味着在不了解子系统非线性作用方式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通过“模式”来认识和塑造系统。在“土地镶嵌体”的模型中,异质性斑块(如林地、草地、灌木丛、河流和村庄等)通过动植物、无机物、营养物质和水分等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联系,而在这些联系的作用下,景观自发呈现出有限类型的空间镶嵌模式,即景观格局。

2.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近代科学进步带来的如冶金、采矿、机械、化工等工业技术,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也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海量消耗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自然界及各个自然系统的特征和运作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生态技术应运而生。生态技术强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治理污染,处理废弃物等。

2.4进步与局限

总体而言,在这一阶段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横向联系、空间模式的积极塑造和与设计学传统相结合的科学规划过程逐渐取代了过于保守和理性的生态主义方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自然与人类的价值被相同对待,但生态规划或设计的原则似乎只适用于自然区域的保护或生态恶化区域的修复,而较少关注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生态学本身,还是生态学与风景园林结合的方式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世纪下半叶,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学的萌芽启发人们将环境视为生命有机体。20世纪60—70年代有学者主张自然至上的价值观,并试图将风景园林提升为一门实证科学。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众多学者试图将风景园林的美学、感性、公众参与和多解性传统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过程,则反映了生态学领域从“生态系统”到“复杂整体”的范式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转变也体现了从激进的生态主义过渡到生态学与设计艺术结合的过程。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结果说明了“生态”已经不再处于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核心位置,或认为风景园林归根结底无法完全以科学理性的视角对待。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并非生态思想的退却,而是生态学本身的转变所带来的,特别是20世纪末之后又出现了以“生态隐喻”为特征的科学和设计思想。由于强调复杂联系的思想一直是风景园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今天的风景园林与生态思想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

参考文献

[1]崔玲.达尔文的生态学思想述评[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陈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生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风景园林的影响论文_陈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