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中国画表现中的重要性论文_于丽娟

水在中国画表现中的重要性论文_于丽娟

于丽娟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0

摘要: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存在条件。黄宾虹曾说:“画架之上,一 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然而两者各具其特性,可以各尽其所用,故于墨法外,当有水法。画道之中应立水法,不容忽视。”水作为动词出现在“水墨”一词中,水是笔墨的血,是使笔墨鲜活的营养。水法溶于墨法之中,水法是墨法的继续。所以,用墨离不开用水,用水即是用墨。

古人认为墨为黑,水为其对立面,阴阳观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念的主导,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使古人对天地万物间的运行之理有了更深更直接的变化。每有人提及中国画必谈水墨。水墨是表现中国画最直接的体现。当水的各种调性与墨的各种调性相互交叉变化时,就会形成丰富变化的可能性。水在墨中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并直接反映在宣纸上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水成为墨最好的调试剂,因为水对于墨色的参与,使墨承载了更丰富的内容。水不但伴随墨来使用,还可以在墨前与墨后单独使用来丰富修饰墨色的变化呈现不一样的境界。也因为宣纸的诞生,给“水墨”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加速了“水墨”的衍变速度。使水墨的晕染效果越来越具有可供独立欣赏的形式价值。因而导致了文人水墨画的出现,为水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水能够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提供了重要条件。清代李鱓提到:“与笔墨有关的是水,笔与墨合作生动妙在用水。”足见水法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画史上,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水墨的运用更宽泛,理解也更深刻些。但也有一些不归于文人画派的画家们在水与墨的实践创新中也作出过惊人的成就。对于水墨的发展进程,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体现。无数文人墨客对于水墨的创新发展付出过巨大努力,做出过重要贡献,以至于现如今水墨创新依然脍炙人口。中国画的笔墨是离不开水和墨的。墨在水中的晕化,所达到的交融状态妙不可言,那是造物的创造、非人力所能及。因为水在墨中融合体现出来的随机性很大,使画家们完全移情于这种水墨结合所创造产生的特殊效果无法自拔。自顾恺之等古代文人对于水与墨的视觉效果表现出特殊的钟爱后,文人喜好水墨的兴趣一直延续至今。水墨无疑成为他们用来抒发、宣泄情感的最佳物质。在后来当作者能够能动的去控制水在墨中的含量,水与墨的配置变化就会更加立体,系统和逻计划而不仅仅是经验的随意行为。

黄宾虹在《论墨法》中提到:“古人用墨法妙在用水”。中国画用水的方法很多,以水调墨或者以墨调水最为常用。经过历朝历代画家对于水和墨的巧妙融合产生了:浓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等。在近现代为了作墨色肌理还出现了:水底法、铺水和渍水法等。本文希望通过借助水墨之语来表现水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文人对于水和墨的创新探索中,要从“破墨”和“泼墨”法说起。唐代王维创造了“破墨”法,他将墨加入水分破成浓淡不同的层次。运用水墨渲淡法表现出山水的阴阳向背。这种水墨渲淡法利用水在墨中的含量产生的浓淡变化,既可变实为虚亦可变虚为实,以致于产生了浓浓淡淡、虚虚实实的妙美画面。继王维之后,王洽创造了“破墨”法,传其每作图画,饮酒至酣,解衣,先以墨泼在绢幛上,以其形似,或为山石、或为林壑,自然天成。对于泼墨潘天寿先生认为:“泼墨”二字始见于《山水松石格》至北宋米襄阳,尽发其奥妙。”并在《潘天寿美术论文集》中提到:“泼墨法”以较多量不匀之墨水,随笔挥洒于画纸上而成者”。文人画家这对水墨的实践探索很快演变为文人士大夫“聊解胸中逸气”的工具,展露其文人风骨,对后世文人画家在运用水墨和创新水墨上的启迪、影响深刻,一直延续至今。唐末五代画家荆浩曾说:“水墨晕章兴吾唐代”。中国传统文人水墨画在唐宋时期所体现出的文人风骨和笔墨情调,对于水与墨在漫长的历史中日益构建了文人墨客的审美理想。

在水与墨的实践创新中,画史上不得不提到范阳山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有一段对范阳山人的描述:“范阳山人请于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深尺条泥以麻灰,日没水满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砚,先援笔,叩齿良久乃纵毫之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榻水縑素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坚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经次段描述范阳山人作画大胆的将池中的水代替画纸,用墨在水上作画,其创新的大胆也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借助水来进行绘画创作,通过水上作画以达到内心理想世界的完美显现。范阳山人在作画中着重体现了水的重要性。成为他创作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他作画对于用水的大胆尝试也令后人惊叹不已。对于水墨创新、实验的画家及文人墨客所作出的贡献及成就数不胜数,决不仅仅是王维、王洽、梁楷、范阳山人这些被我们所熟知的画家。历代对于水墨创新的推进和发展都让人惊叹,从未停止过脚步。

对于工笔画来说,其实工笔画对于水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在作画分染的过程中对于水笔上水的含量要有一定的控制。要求笔着纸面不留水迹也不出现枯笔为宜。有些作者为求肌理之效果有时候会采取:积墨法、铺水和渍水法等等。明代唐志契说:“画家要积墨水,墨水或浓或淡,或先淡后浓,或先浓后淡,有能积于絹素之上,盎然溢然,冉冉欲坠,方烟润而不涩,深厚不薄,此在熟后自得之。”积墨所用的墨色宜淡不宜浓,淡墨可积加数遍而仍见笔墨透明,层层积加,求墨韵华滋浑厚。要求画家对水的拿捏到位。铺水之法是在整个画面笔墨完成之后,由于积破重叠多遍笔墨不一定有自然浑成之感,这时在整个画面或在画面所需要的部分铺一遍水来养一下,使画面效果趋于柔和,又会由于水泡掉一些墨迹,并且侵润了一些感觉花的地方,而造成意外的水渍与墨趣。因为合理的利用水以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接下来说一下渍水法:渍者,浸泡之意也,是用饱蘸颜色的湿笔染已画好的墨稿上,以增加墨色的韵致。渍水法用半生半熟纸为宜。

经过上述简单介绍了古人对于水和墨的创新实验以及水在墨中的一些用法。古人对于中国哲学中“阴阳”的把握水与墨的融合呈现出的浓淡干湿变化,使古人对天地万物运行之理有了更深更直接的认识,在不断欣赏水墨的形式美感,并不断地在水与墨的问题上反复实验,而获得了关于水墨的新的意义。

论文作者:于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水在中国画表现中的重要性论文_于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