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中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服务的实践
我馆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需要开展了灵活多样的信息服务。
1.1 编辑《基础教育情报》
《基础教育情报》是我馆编辑的内部交流刊物,定期出版,一年8期,以文摘为主,短论、专题索引等为辅,设有十几个栏目。如重点推荐、教育理论、课程研究、学科教育、教育科研、教师教育、国外动态、随笔短论、信息之窗等。每期有约50条信息,4万多字。其宗旨是利用我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国内外基础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让教师用少量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
《基础教育情报》及时报道了中小学校长、教师关注的教育问题。如,课程改革深化到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便在“课程研究”栏目中及时摘录了美国学者雅克布斯关于课程整合的六种设计策略。研究型课程的学科支持等文献,为中小学教师研究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重点推荐”栏目中提供了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如“第二曲线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我们的出发点是,借助《基础教育情报》让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了解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以利于他们思想观念的提升,几年来,《基础教育情报》受到了中小学校长、教师、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好评。
我馆除了定期编辑《基础教育情报》外,还不定期编辑教育热点资料汇编,如《WTO与中国教育》、《双语教育》、《21世纪教师素质资料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料集》等。这些热点资料专辑,本校教育系的师生来索取,其中不乏研究生与博士生,更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这些资料集以文摘、索引等形式,把中小学教师关注的教育问题的相关文献整合在一起,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方便。
1.2 开展课题服务
当前全国中小学普遍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各校纷纷申报课题,多则几十个,少则几个,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校级都有,内容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然而课题研究需要大量文献资源作保障,我馆分析了目前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现状及中小学教师文献检索的能力,看准了中小学对教育信息需求的市场,便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网上资源为中小学开展课题服务。
我们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小学,发放课题服务登记表,了解中小学用户的需求。然后分析课题,根据课题需要,收集、筛选、整理文献资料,接着向中小学传递。最后听取反馈意见,根据反馈,调整服务策略。还根据中小学的要求,在他们开题、课题研究和结题三个阶段进行跟踪服务。我们提供课题资料,注意文献的广度与深度。首先,从三个层面提供课题文献:(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实践经验;(3)课题的外延信息。另外,提供的文献资料不仅来自馆藏资源,还来自网上资源;既有近期一到二年的资料,又有三四年以前的文献,并在课题要求的期限内提供。有的学校因提交开题报告急需课题资料,有的学校因结题急需补充材料,要求我们在一星期内,甚至在几天内提供。我们急用户所急,往往在用户要求的期限内便把几十份课题资料甚至上百份文献通过Email发送或邮寄给他们。
开展课题服务必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作保障,我馆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且种类多、范围广,既有各种教育报刊,又有大量师范院校的学报,众多的社会科学杂志,还有不少的电子资源,如《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上资源更是丰富。如《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北京教研网》等。这些网站又友谊连接一批网站。
1.3 自编特色专题数据库——基础教育文献题录数据库
自建数据库是我馆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开发、组织馆藏资源为中小学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手段。我馆在为中小学进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累积了数万份资料,并按主题词汇集了100百多个教育专题。为了让这些教育文献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利用,我馆自行开发软件,编制“基础教育文献题录数据库”。在对专题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标引、输入的基础上,完成了该数据库的编制工作。该数据库由基础教育关注的12个教育问题组成,即由“教师教育”、“创新教育”、“课程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等12个子库组成。数据库链接在我馆主页上,通过互联网,供校内外师生免费选用。
1.4 开展网络服务。
我们采用两种方式尝试网络服务,其一,在我馆主页上设置《中小学教育科研在线》栏目,把每个课题的名称及我们提供的文献资料的索引放进《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在线》,供广大中小学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免费使用,使经我们整合的文献资料,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得到利用,充分发挥文献的价值,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其二,通过网络与用户联系。用户通过电子信箱向我馆传递信息需求,我们再把用户需要的信息传递过去,供需通过网络进行,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2 我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服务的特点
在服务方式变革的浪潮中,我馆为中小学提供信息服务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特点之一——服务的主动性。传统的等、靠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态度与服务方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下,我馆信息服务面向社会,主动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寻找并选准服务对象,开展多种服务形式,还开辟新的服务项目等等。可以说,服务的主动性是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前提。
特点之二——服务具有针对性。我馆开展的信息服务一是针对中小学的实际、不同教师的需要,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二是充分利用我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符合中小学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信息。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工作实效,它与服务的满意度是成正比的。针对性越强,文献价值越高,工作价值也越高,其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也越高。
特点之三——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我馆为中小学开展灵活多样的信息服务,既编辑情报产品,也进行课题服务;编辑情报产品既有信息型的,也有专题资料汇编,既有文摘,也有短论与索引;出版既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信息载体既有印刷型的也有网络型的;信息服务既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既注重社会效益又兼顾经济效益。
特点之四——服务手段的先进性。鉴于中小学教师的阅读习惯,目前中小学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及馆藏现状,印刷型文献的提供,在当前仍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我们为充分享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文献的检索尽可能借助计算机;文献的传递,与用户联系采用Email或传真。我们还开展网络服务,缩短我们与读者和用户的距离。
特点之五——有一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信息服务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中的信息员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表现为对中小学服务的强烈意识、责任与境界,以及对信息正误的把握与鉴别。其次,信息员业务能力强,他们熟悉馆藏资源、网上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用现代化服务手段为用户服务。第三,信息员懂得教育专业理论,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需要,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中小学需要的文献。一支较高素质的信息服务的专业队伍,既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关键,也是信息服务质量的保证。
因特网的出现为图书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服务的活动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革新服务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馆在为中小学开展的信息服务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以中小学为中心,多样化、个性化的开放的主动服务模式,并逐步向网络服务方向发展。
收稿日期:200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