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就业影响的国际比较——H-O-S及贸易乘数理论对贸易大国的适应性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乘数论文,贸易论文,实证论文,适应性论文,大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85(2007)04-0102-05
一、H-O-S与凯恩斯贸易乘数: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有所不同
在国际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当数赫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理论(H-O-S)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乘数学说。前者是以要素禀赋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均衡化的趋势来解释国际贸易对双方的就业效应,后者则基于消费倾向这个心理规律,把“投资乘数”运用于对外贸易顺差的分析中,用“对外贸易乘数”解释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H-O-S认为,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国家之间形成贸易关系的主要原因。一个国家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结果就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均衡化,从而降低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国家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丰欠程度和价格差异。对于资金、技术相对丰裕的发达国家来说,劳动力成本高昂且相对稀缺;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其技术、资金比较稀缺,而劳动力成本不仅低廉而且相对丰裕。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和提供资金、技术密集的产品和服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生产和提供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要素价格均衡化规律的作用下,就会相对地降低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和拉高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收入。由于劳动力价格具有很强的刚性,所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几乎不可能采取降低工资的做法。同样,发展中国家由于普遍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象,也不可能把工资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就成为当今决定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发达国家就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金和技术替代来获取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因而会更强化原来的国际分工格局和比较优势,从而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减少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会由于国际贸易得以强化,而且由于国内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会对国内的贸易政策产生巨大的诱导作用,从而扩大国内劳动力密集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因此,会扩大就业机会(主要是非熟练劳动力)和提高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凯恩斯认为对外贸易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具有类似投资的乘数效应。认为贸易顺差能够通过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国内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后继者们,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与其贸易保护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中,形成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具有倍增的乘数作用;一国的进口和国内储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具有反方向的乘数作用,也就是有倍减效应。所以,只有贸易获得顺差时,才能增加国内就业和提高国民收入。
二、国际贸易就业影响的国际比较:有效而又有限
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11个贸易大国1990~2005年的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分析,验证有关理论的有效性。从国际贸易看,这些国家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而且其经贸关系比较全面和稳定,对H-O-S和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的检验和分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国际贸易的国际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新不仅深深地改变着世界的经济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深地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关系。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和广泛,世界经济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统计数字显示,全球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69708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28229亿美元,10年间增长将近一倍,年递增近7%。其中,发展中国家年增长高达10%以上,世界贸易的份额也由1990年的不足30%,增长到2000年的1/3以上。①
样本国家1990年以来,国际贸易增长情况是:发达国家增长较为平稳,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强劲(因为俄国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贸易特征,视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增长率在5%~8%之间波动,而发展中国家则都在9%以上,中国更是高达20.3%。以2000年为界,除两个贸易大国德国和日本外,其余都是前低后高的加速态势。最近,发达国家的增长态势出现了下降势头,而发展中国家则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在2001~2002年间由于受到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贸易增长陷入了低谷,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负增长,如样本11个国家中,除中、德、俄保持了一定增长外,其余8国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韩国和日本的负增长竟高达14%左右。
其次,从不同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平衡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顺差国家、逆差国家和基本平衡国家。逆差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印度,其中,美国是最大的逆差国家,年均逆差为6761亿美元,贸易逆差从1990年的2877亿美元,逐步扩大为2004年的15208亿美元,逆差增长了4.3倍;英国紧随其后,年均逆差为908亿美元,从1990年的逆差886亿美元,扩大为2004年的2507亿美元,增长了近1.8倍;印度的贸易逆差虽然比较温和但增长并不逊色,从1990年的106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455亿美元,扩大了3.3倍。顺差国家,可以分为绝对顺差和相对顺差两类国家。绝对顺差国家有德国、日本和韩国等3个国家,相对顺差的国家有法国、俄罗斯和中国。德国年均顺差为1888亿美元,顺差从1990年的160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4356亿美元,增长了1.7倍;日本的顺差变化不大,从1990年的3029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3809亿美元,只增长了26%,但绝对量不小。韩国年均顺差值为632亿美元,从1990的67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1993亿美元,增长了28.7倍,势头很猛,但绝对值要比德国和日本小很多。相对顺差国家情况较为复杂,法国除1990~1992年和2000年、2003年为逆差外,其余10年都是顺差,年均顺差为110亿美元;俄罗斯统计年度,只有1994年为逆差,其余都是顺差,年均顺差为383亿美元;中国从1992~1994年,连续3年逆差,其余为顺差,最大逆差412亿美元,最大顺差1232亿美元,年均顺差为281亿美元。贸易基本平衡的国家有加拿大和巴西,加拿大1990~1994年和1998年6年逆差,其余为顺差,最大逆差188亿美元,最大顺差384亿美元,年均顺差48亿美元;巴西1995~2001年,连续7年逆差,其余8年顺差,最大逆差为443亿美元,最大顺差458亿美元,年均逆差71亿美元。
(二)就业影响的国际比较
从有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的数据中,不难推出H-O-S理论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适应性(表1)。
1.对发达国家就业的影响。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发达国家可以分为三类情况:低失业国家(低于5%或者接近5%),中度失业国家(6%~10%)和高失业国家(10%~20%)。低失业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和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的失业率平均只有3.47%,但进入21世纪,失业率有所上升,达到3.65%;就业率保持了1.62%的稳定增长。日本的失业率年均为3.83%,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率保持了微弱的上升态势,21世纪失业率上升到5.1%;整个样本期间就业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在连续7年的就业增长之后,1998年开始出现连续6年的负增长,只是到2004年才出现0.2%的增长。美国的就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除了1991年和2001年为负增长外,基本保持了就业的稳定增长,增长率平均为1.15%;失业率则基本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态势,整个期间平均为5.06%,在21世纪失业率略有上升,均值达到6.83%。中度失业国家,包括英国和加拿大,他们的失业率和就业率变化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失业率前高后低,逐步降低;就业率前2~3年为绝对下降外,其余年份则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势头。英国失业率年均7.06%,21世纪则下降为4.83%;加拿大失业率年均8.88%,21世纪则下降为7.43%。高失业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两国在样本期间的失业率,基本相当,都在10%以上,不过德国较为平稳,而且表现为前低后高,法国则相反,前高后低;在就业率增长方面,两国差异较大:德国只有1997~2000年是增长,其余则是负增长,整个期间均值为-0.44%,法国只有1991~1993、1996~2004年为负增长,其余10年为正增长,增长率均值为0.72%。从失业率来看,法、德两国符合H-O-S理论,加拿大和英国基本符合;从就业的增长情况看,德国符合,日本基本符合。
2.对发展中国家就业影响的结论。低失业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属于中度失业国家。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扩大对外开放以来,其对外贸易发展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影响增大。印度的就业人口从1990年的2.63亿,增长为2000年的2.80亿(不包括就业人数在10人以下的私营部门),在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样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人数一路攀升,从1990年的3463万人,扩大到2004年的4045万人,失业率在2000年攀升到4.3%,而就业率一直徘徊不前。中国(城市部门)就业和失业表现为失业人数、失业率和就业同步增长。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383万上升为2004年的827万,增加了1.2倍,相应地失业率也由1991年的2.5%,上升为2004年的4.2%,增长了68%;另一方面,就业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2%以上。巴西在20个世纪80年代遭受经济危机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了以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对外贸易增长很快,但很不稳定。其就业和失业也出现了“双增长”现象,一方面,失业持续增加,从1990年的237万人,上升到2003年的864万人,增长了2.65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持续走高,从1990年的3.7%,大幅度攀升到2004年的9.7%,增长了1.6倍。而就业除1996年的一次下降外,基本实现持续增长,增长率平均达到了1.56%。俄罗斯的就业则表现出典型的转型国家的特征,从转型前的全员就业,走到今天的高失业,其贸易虽然基本保持了顺差态势,但贸易增长大起大落很不稳定;而失业也表现出明显的倒“U”字型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走高,失业率和失业人数先后在1998(失业率13.3%)和1999年(失业932万人)达到顶峰,随后逐年降低,目前失业率仍然高达7.8%,失业577万人。就业率在连续6年负增长后开始持续6年的增长,但最近两年却出现了负增长。
表1 11个贸易大国的失业和就业增长以及贸易对就业的影响(1991~2004)
资料来源:根据世贸组织数据库数据和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数据计算,其中贸易顺差(当年价)=出口分项(16项)加总-进口分项加总,由于划分有可能交叉,故加总可能会大于实际金额,但不影响比较的结果。说明:1为失业率,2为就业增长率,“+”为积极影响,“-”为消极影响,“=”为影响不明显,*为按发展中国家对待。
(三)国际贸易就业影响的验证结论
在H-O-S理论的验证方面,我们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个样本期间,从失业率来看,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占4/5,有80%的比例证实了H-O-S理论,只有20%的比例被证伪;从就业增长的情况看,贸易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有20%被证实,而有80%被证伪。如果从前后两个时期贸易增长的变动来看,贸易增长的变化对发达国家影响来看,在失业方面,有2/3的国家被证实,有1/3的国家被证伪;从就业情况来看,有正面影响的占2/3,负面影响的占1/3。从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影响来看,在整个时期,在失业方面有60%被证实,40%被证伪;在就业增长方面,60%被证实,40%被证伪。如果从前后两个阶段贸易增长变化对就业影响来看,在失业方面有20%是积极影响,而80%是负面影响;在就业方面,有66.7%被证实,只有33.3%被证伪。
在对外贸易乘数验证方面,在整个样本期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从静态来看,在失业率方面,有1/2的国家贸易顺差对就业有积极影响,也有一半的国家是消极影响;在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动方面,有1/3的国家的贸易平衡的改善与失业率的变动是正相关,而2/3的国家则是负相关,有1/6的国家即只有加拿大贸易平衡的改善与就业的增长的变动是正相关,其余则是消极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上,整个时期有3/5的国家的贸易顺差对失业率的影响是积极的,只有40%的国家的影响是消极的;有80%的国家的贸易顺差对就业的增长是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只有俄罗斯。从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动来看,贸易平衡的改善或者贸易顺差的扩大有助于降低失业率的只有俄罗斯,占25%,而不利于降低失业率的高达75%;有75%的国家贸易平衡的改善或者贸易顺差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只有25%的国家是消极的影响。
从理论的适用效果来看,两个理论的推论总体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H-O-S对发达国家的解释优于发展中国家,而贸易乘数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解释强于发达国家;两个理论对静态的解释优于对动态的解释,对20世纪的解释优于21世纪初,而且对于不同的国家其解释差异巨大。
三、国际就业影响的差异:原因各不相同
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的就业有影响和冲击,但并没有推论的那么大和直接,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有贡献,没有推论的那么大,甚至也会造成对就业的冲击。
(一)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的就业影响及其差异原因
从1992~2002年间统计数据②看,除美国和日本以外几乎所有的欧美发达大国失业率都是比较高的。而这些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失业率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些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失业水平与以前20~30年的失业水平相比,就业情况确实恶化了,也就是说,H-O-S理论的解释是较强的。但如果对照最近3年来看,解释就差强人意多了。
1.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经越来越非工业化,工业领域的产值和就业比都是比较低的,而70%左右的产值和就业来自第三产业,加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都比较低,因此,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国内就业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2.从总体上看,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高技术行业,因此,受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工资国家转移的直接威胁不大。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基础设施的质量、劳动力的适应力、制造商与用户的密切联系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在美国,制造业仅占就业机会的14%,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足其中的1/4,而3/4的制造业集中在技术型产品,如飞机、施工机械、引擎、涡轮和化工产品等。所以制造业进口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和影响只有3%左右。
3.发达国家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一般来说劳动力就业具有较强的弹性。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有关统计,1973~1996年,美国纺织品和服务业就业减少了将近40%(由于技术变化和进口冲击),大约有90%的有就业意愿的失业工人在相关或者服务行业重新就业。
4.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布局的形成,在以贸易属地原则进行统计的对外贸易就会夸大发展中国家而缩小发达国家的贸易水平。国家间的真实经济关系就会因产业内、企业内贸易的特殊形式所形成的贸易的数据所掩蔽。从贸易数字看,大量的劳动力密集产品甚至是高新技术产品由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似乎会对发达国家就业冲击很大,其实不过是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跨国公司利用国际分工的产物,不会也不可能对发达国家就业产生多大的冲击。美国在1998年通过出口直接向国外销售了9330亿美元的商品,而通过美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销售了2.81亿美元商品。
5.发达国家巨大的服务贸易额对货物贸易平衡起了很大作用,因而削弱货物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和冲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一般贸易额很大,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贸易的优势所在。在近几年的统计中,西方发达国家占据前10名的9位,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进入前10名。在2004年,美国服务出口6365.9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额的15.20%;进口5199.98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到了12.41%,顺差超过1100亿美元,巨大的货物贸易逆差就被服务贸易顺差弥补。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对就业影响差异的原因
1.这与选取的样本国家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关系密切。俄罗斯作为转型国家,其经济在转型过程中急遽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严重衰退,GDP一度下降到只有80年代的50%左右。巴西,样本时间的起点则是该国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后,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情况下,开始贸易自由化改革。在改革初期,贸易快速发展,但逆差也随之升高,失业率也是一路攀升。虽然近几年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但由于近几年受到拉美经济动荡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所以就业并没有因顺差而有多少起色。印度则是1991年开始贸易自由化改革,对外贸易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持续的贸易逆差,无疑对就业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中国城市就业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改革影响,原有的贸易影响被放大。当然,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影响,主要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还普遍较为落后,工业依然是带动就业的主要渠道,自然较发达国家明显。
2.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被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这种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所夸大。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渐成为大量劳动力密集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基地,在贸易中有相当大比重的是外资企业进口的处于产业上游的中间产品和在发展中国家组装生产所用的中间产品。而这部分产品在双边贸易中被重复计算。2005年中国外资企业进出口达到了8317亿美元,中间贸易约40%,重复计算的数额就达4000余亿美元。
3.发展中国家承接由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都是成熟的技术和定型的生产工艺,一般都便于模仿和大规模生产。在由大量的模仿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创新的发达国家组成的当今世界,无疑对大规模从事工业制造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制造大国日益崛起的21世纪,对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尤为不利。一方面,大规模的工业制造形成了日益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越来越激烈的贸易竞争,无疑会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会形成日益明显的“夹心饼”效应,产业的上游容易受制于高端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产业转移,下游则受制于资源大国。像中国目前这种所处的“买啥啥贵,卖什么什么贱”就是“夹心饼效应”的真实写照。所以,发展中国家日益形成的庞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和出口导向政策,越来越不利于国内就业的增长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以上对样本国家的数据分析表明,H-O-S和对外贸易乘数对就业的影响基本被证实,但由于受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而日益复杂多变。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国际贸易与就业关系不同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就理论本身的发展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理论能够对国际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规范的统一的解释和论证,而只能针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和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
注释:
①根据世贸组织数据库资料和世界劳工组织数据库资料计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国际比较的数据均相同。
②参见亚太经合组织2005年5月发布的《OECD经济概览》。
标签:失业率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顺差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