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语境下的中国民间体育_风筝论文

休闲语境中的中国民间体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中国民间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受到关注,在中国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较早关注休闲问题的学者有于光远、程思危、龚育之、王雅林等人。于光远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艺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学术这样的思想。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学术上对休闲问题的研究也日渐升温,并不断有西方休闲理论和研究成果引进中国。

休闲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家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制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哲学家研究休闲,从来都把它与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休闲本身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人的社会性、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是指人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可以愉悦人的身心,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美好感[1]。不管怎么说, 休闲应当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

2 休闲的中国人与中国人的休闲

2.1 进入准休闲时代的中国

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休闲所应有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有闲和有钱基本上具备了,休闲已经浮出了人们生活的水面,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准休闲时代。

(1)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休闲政策不断减少制度性工作时间,增加制度性休闲时间。1995年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使全年的法定休假日已达114天。这样,我国居民一年中几乎有1/3 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并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要“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根据王琪延1997年的调查研究,我国城市居民一周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与闲暇是100/122(如表1)。

表1 城市居民周平均日生活时间分配情况

个人生活 家务劳动

工作时间 必需时间时间 闲暇时间

时间量(min) 301

642

141 366

占总时间的

百分比(%)214410 25

注:资料来源于王琪延.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8。

1998年王雅林对哈尔滨、天津、上海三城市居民(18~65岁)生活时间分配情况的研究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如表2)。

表2 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情况

满足生活 家务劳动

工作时间 必需时间 时间闲暇时间

时间量(min)

261.43645.03197.18

336.99

占总时间的

百分比(%)

18.1 44.8 13.7 23.4

注:资料来源于王雅林、刘耳、徐利亚.城市休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3—45。

另外,中国老年社会的出现和城市过程中非农就业的迅速扩大,还有发展高等教育延长就业时间,等等,都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富有休闲时间的人群。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的闲暇时间也有了明显增加。所以从整体上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闲暇时间有了显著的增加,我国已融入了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之中。

(2)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参照国际标准确定的小康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到2000年已实现96%,说明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2],从而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从近些年我国人均GDP、城乡居民的收入以及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确在持续不断提高(如图1,表3)。“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管子》),中国社会从温饱走向小康,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相对富裕的生活,这无疑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附图

图1 1997~2003年中国人均GDP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1996~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 1997~2003年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

指标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160.3 5425.1 5854.0 6280.0 6859.6 7702.8 847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90.1 2162.0 2210.3 2253.4 2366.4 2474.6 2622.2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46.444.541.939.237.937.737.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55.153.452.649.147.746.245.6

注:资料来源于1996~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2.2 中国人的休闲

2.2.1 休闲观念的转变

中国传统观念对“休闲”往往有一种偏见,一说到“闲”,就是“玩物丧志”、“闲生是非”、“不务正业”,或者把“休闲”视为“懒惰”的同义词,是与“勤劳”格格不入的。因此,人们往往是耻谈“休闲”乃至鄙视消遣娱乐的。传统观念的形成及其存在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然而,社会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准休闲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休闲的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从耻谈休闲到享受休闲,从“玩物丧志”到要“换一种活法”,甚至人们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也开始有所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休闲应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除工作疲劳,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体验一种崭新的生活状态。休闲观念转变的结果是激发了人们的休闲需求,于是“休闲”一词也差不多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词之一。

2.2.2 休闲方式的多元化

休闲方式是指休闲活动和过程的总的特征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休闲方式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从休闲的获取方式看,自给的、政府供给的、商业(社会)供给的等各种供给渠道多元化;从休闲活动的类型来看,看电视、电子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音乐会、酒吧、茶馆、陶吧、各种俱乐部活动、旅游、登山以及各种休闲体育活动等等,异彩纷呈,多种多样。

在当今各类休闲娱乐方式中,旅游和休闲体育就其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和时尚性来讲大概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了。中国旅游热潮的掀起是与“双休”尤其是三个“黄金周”同步的,而且逐年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把经常性的旅游看成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94年到2004年间,国内出游人次每年在以大约平均8%的速度增长(图2)。火爆的旅游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带动了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

附图

图2 1994~2004年国内出游人次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1994~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

如同旅游热一样,休闲体育热也伴随着人们休闲健身娱乐需求的不断增加而悄然兴起,各种以休闲健身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像登山、攀岩、蹦极、野外生存活动等尤为年轻人所喜爱的多带有刺激性的户外运动,像散(跑)步、太极拳(剑)、放风筝、交谊舞、钓鱼、门球等为中老年朋友所喜爱的各种有氧运动,还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传统的游泳及各种球类运动,等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快乐的和轻松愉悦的游戏性,还有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崇尚自然等是休闲体育的典型特征。休闲体育热之形成,不仅体现了现代中国人对休闲健身娱乐的诉求,在更深层意义上,也是人们对体育价值——对人的人文关怀的深刻反思的结果,在理念上,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工具理性之体育的颠覆。

2.2.3 休闲的媒介化与“运动缺乏症”

从休闲的技术方式看,大众媒介(电视、电脑与互联网等)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休闲的媒介化构成了当今人们休闲娱乐方式中不可忽略的特征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电视在中国普及以来,它便逐步发展成为大众休闲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方式,看电视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和不可回避的事情。2000年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究院在广东省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4.5%的受访者在闲暇时间的活动是看电视(影碟)。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看电视可谓最简单易行,并适用于所有人群,而且电视节目的日趋丰富,不断开发出的符合不同人群“口味”的节目,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娱乐需求。然而,与此同时,电视也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由此大大改变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参与方式,尤其户外体育活动明显减少。王雅林(1998)的研究表明,人们看电视(包括玩电脑游戏)的时间(113.85 min)是体育活动时间(20.40 min)的5.6倍[3]。农民的情况更是如此。田翠琴、齐心(2005)对北方农民闲暇时间日均支出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们用于看电视的时间(107.7 min)占一天闲暇时间总量的35.22%,是体育活动时间(0.8 min)的135倍[4]!电子游戏、互联网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也占据了他们很多本应参加体育娱乐活动的时间。总之,就整体而言,休闲的媒介化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人们的“运动缺乏症”,也就是说,对许多人来说,物理意义上的“闲暇”并没有导致运动休闲。看电视等一些被动、消极的“坐下来”的休闲娱乐方式占据了人们太多的闲暇时间。因此,倡导主动、积极的“动起来”的休闲娱乐方式,将人们从电视机前动员起来,到运动中去休闲,到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快乐,这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3 民间体育之于中国人的休闲

3.1 民间体育的休闲娱乐性——历史回眸

历史地看,休闲娱乐性是中国传统民间体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当然,现在我们对它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那就是休闲健身娱乐性。在古代,民间体育的休闲娱乐性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游戏竞技性,二是它与民俗节日娱乐活动的有机结合。

游戏是中国民间体育存在的重要形态,因此,民间体育也往往被称为民间体育游戏,诸如跳白(百)索即跳绳、抽陀螺、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打柭、拔河、水嬉,还有现在已经消逝的骑竹马、蹴鞠、斗草、投壶等等,都是人们尤其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娱乐活动。(唐)路德延曾写了一首《小儿诗》,以洋洋五十韵句详述了唐代民间流行的各种儿童游戏,像“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夜分围榾柮,聚朝打秋千”,“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等,反映了古时的童趣。陆游的《观村童戏溪上》:“寸余溪水掠堤下,闲看村童戏晚睛。竹马踉跄冲浪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描绘了一幅夕阳霞照里,一群村童尽情尽兴地骑竹马、放纸鸢嬉戏的画面。(清)高鼎的诗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把玩童迫不及待放风筝游戏玩耍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不惜笔墨生动细致地对宝玉和姑娘们放风筝玩耍的情景进行了大段的描写。苏东坡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郑板桥的“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则是对女子荡秋千活动情景的生动展现。另外,在游戏过程中,一些竞体力、斗智力、比技巧、赛技艺等形式的竞技比赛,如角抵(角力、相扑、摔跤)比赛、蹴鞠比赛、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棋类博弈、龙舟竞渡、风筝比赛,还有各种球类比赛等等,使游戏更具娱乐性。

(德)约瑟夫·皮珀所说,“节日的庆祝活动可以说正是闲暇的起源,也是闲暇最内在且是最核心的根源[5]。”可以说,民俗节日就是古人的“礼拜天”,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集中、集体消遣娱乐的机会和空间。节日活动中,人们暂时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完全沉浸在娱乐之中。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体育活动就与各种民俗节日娱乐活动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元宵节观灯、踏歌、舞龙舞狮,端午节竞渡,重阳节登高,蒙古那达慕(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大会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侗族花炮节的抢花炮,哈萨克族库尔班节的“克孜库互尔”(追姑娘),傣族泼水节的龙船比赛,黎族三月三的跳竹竿、荡秋千等,不一而足。清明时节正是“春风不热不寒天”,是生气旺盛的时节,所以在古代清明节期间的民间体育活动最为繁盛,有郊游踏青、蹴鞠、荡秋千、拔河、踢毽子、放风筝等。清明节前后放风筝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千年不变的习俗。歌谣云:“放鸢清明日,斗鸡寒食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盛·清明》上说:“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放较胜[6]。”清道光年间潍县诗人郭鳞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记载了清代潍县民间于清明时节在白浪河沙滩放风筝、荡秋千的热闹情景。民俗节日之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融入,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活跃,娱乐性更为增强,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

3.2 民间体育对当代休闲需求的应答

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它以其浓重乡土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娱乐性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民间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努力继承、弘扬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其重放光彩,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拥有的态度。

3.2.1 广泛宣传,引导参与

民间体育要对现代人的休闲需求作出应答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间体育在近现代有较长时间的“失语”阶段,群众基础受到很大影响,以至到现在还有许多民间体育活动以不合时代潮流、不规范为由被人们所忽视。正因为如此,所以对包括其休闲娱乐价值,活动内容、形式,运动技术技巧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宣传的目的在于唤起记忆,促进现代人对民间体育的文化认同,引发人们的兴趣,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显然,就目前而言,严重点说,民间体育在大众媒体中很难找到自己的身影,是“失语者”。因此,在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无论是在宣传力度、宣传深度、宣传广度、宣传路径、宣传思路上,还是在宣传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上,都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

3.2.2 组织活动,创设环境

大力推进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为促进人们的广泛参与创设良好的环境,同时活动本身也是扩大宣传的有效工具和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具体过程。近些年各地开展的像龙舟赛、风筝赛,还有民运会、农运会中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比赛或表演等,都证明了这一观点。以风筝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风筝邀请赛、锦标赛、精英赛、全国风筝比赛,还有国际邀请赛等,形式繁多,活动频率高。这些经常性的比赛活动把风筝运动推向了高潮,风筝运动在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开展,成为人们尤其是众多老年朋友特别钟爱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潍坊地区风筝运动的广泛开展,除了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外,不能不说与每年一届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直接相关。风筝会不仅促进了风筝运动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发展了地方经济,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可谓双赢。还有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比如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的“吉达”游乐集会,立秋之天苗族人的“赶秋”社交娱乐活动,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因此,无论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在农村社区,根据季节特点或地方习惯和具体条件,应当经常性地组织各种类型的民间体育活动,尤其应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重视在传统民俗节日中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让活动成为“助推器”,以直接推动民间体育的发展,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但是,目前一些比赛活动中存在的“锦标主义”的做法,把应当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简化为少数人的金牌、奖金大战,这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

3.2.3 科学发展,增强活力

毫无疑问,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不断增长,为民间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生长空间;反过来,民间体育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所以,应当抓住机遇,努力完成民间体育与人人休闲需求的契合,实现双赢。

学校体育是民间体育发展的活水源头。从西方体育发展过程看,国外的许多民间体育,像英国的户外游戏运动,大都是以学校体育为中介完成了项目的发展,并成为西方体育的主体,进而成为全人类的体育文化财富[7]。这对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民间体育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学校体育是源头。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始终处于“缺位”的状态。追根求源,原因有二。其一,对民间体育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以不规范、不符合标准无法组织教学为由,将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拒之门外。这种错误的观念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所谓体能、技术这样的工具理性的教育观念是直接相关的,应当予以彻底改变。其二,现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不是考试内容”的现实使民间体育游戏失去了它在学校体育中存在的权利或必要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我们期待着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尴尬局面能有所改变,从而使民间体育的休闲、健身、教育价值能得以充分的彰显,并为民间体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梯度发展,以点带面,是民间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借鉴经济学中的非平衡发展理论,在不同地区选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重点发展,重点投资(包括人力和物力上),重点推广,扩大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使这些项目形成一个“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扩散效应逐步影响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此所谓梯度发展,以点带面。但值得注意的是,重点发展不等于对其他活动项目的忽视或放弃,哪怕是暂时的忽视或放弃都是错误的。始终注意重点突出其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民间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是民间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保证。体育社会化是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之一,也是体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总体而言,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现在是处在起步阶段,这对其社会化发展来讲是关键期,从现在开始就以社会化发展为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建立、健全和规范,是使民间体育实现社会化发展的保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要积极倡导、鼓励并扶持建立各种民间体育协会组织,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网络,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建设工作显然还有很大不足,一是组织少,二是作用发挥不够。中国风筝协会主席李杰在谈到风筝协会组织和俱乐部建设的情况时认为,我国省市一级风筝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缓慢。全国现有省级协会13个,其中半数少有活动。目前全国有数百万的风筝爱好者,由于缺乏组织,现在还停留在自发的个人爱好阶段,还不能形成气候,更无法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活动[8]。中国风筝协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所以,我国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建设工作必须加大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民间体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认真反思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文化并予以发扬光大,服务于人民群众,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顺应时代潮流,使其与其他休闲娱乐文化美美与共,形成多元一体的具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休闲娱乐文化大餐。这就是对中国民间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10]。

标签:;  ;  ;  ;  ;  ;  

休闲语境下的中国民间体育_风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