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能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教师论文,高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高师学生缺乏必要的从师技能是高师教育中的一个“痼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教育效果差。因而,重新构建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途径,是高师教育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问题:高师学生缺乏必要的从师技能训练
所谓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本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质量的好坏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近年来对高师毕业生的大量追踪调查结果表明,高师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从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广西师大对广西5个市31个用人单位、246名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这些毕业生在担任中学教学工作中,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但缺乏教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教学基本功差,尤其是做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较差,不完全适应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1]。其他师范院校对其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结果也表明:师范毕业生“组织管理能力差,难以胜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不善于口头表达,不善于板书,不会制作教具,不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专业思想不稳定,不热爱教育工作”[2]。目前在校就读的高师学生,其从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准备状况,也不容乐观。笔者近期对广州某高师化学、历史两个专业三年级的67名学生进行的“关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调查”表明,有40人(占59.70%)认为“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是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大障碍。这表明我国高师教育在师范生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缺陷,如若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将会给中小学造成更多的不合格教师!正如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对于目前“青年教师书写较差的状态正在影响着学生,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3]所产生的忧虑,绝不是杞人忧天一样,低水平的教育专业训练,造成低素质的师范生,低素质的师范生,成为低能力的新师资,低能力的新师资培养出低质量的新一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更不会是无稽之谈。
二、原因:造成高师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低下、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实施效果差
高师学生从师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毕业后不能尽快、尽好地适应中学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这种倾向突出地反映在高师课程设置上。在高师课程计划里,学科专业课(指毕业后执教学科所需学习课程)占总课时的70%,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专业课(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所占比例则少得可怜,一般在10%左右[4]。可见高师院校更为注重学术性课程,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
其次,教育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素质不高,尤其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及指导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现在高师许多青年教师(不仅仅是教育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教学基本功较差,甚至不如中学教师,使师范生难以从其教学中得到良好职业技能的示范与熏陶,更得不到实际有力的训练指导。这个问题应引起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教师本身都缺乏职业技能素养,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的新教师?长期以来,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重教育基本原理研究、轻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及课堂教学技巧、方法研究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文章、评职称上,对教学工作应付了事,不愿花费心思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至“高师教师的课堂教学已基本失去教学示范性这一意义”[5]。
尽管有各种不利因素在影响着师范生的从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但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则是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实施效果不佳。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结构单一、比例失调。与高师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教育学科课程门类少,课时少,其课时数在总课时中平均不到12%,与英国、美国、日本及前苏联、前西德等国家的平均数20—25%比,相去甚远,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第二,教学时间安排不当。教育专业课程一般都在三年级时开始进行(三年制师专在二年级进行),且集中在一年时间完成,除四年级的4—6周的一次性实习外,基本再无其他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这种对教育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既晚且短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师范生及时得到良好的专业思想教育,以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及早确立教师角色意识;也不利于他们及早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教育实践环节弱,缺乏专门的从师职业技能训练课。虽然现在很多高师院校都开始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职业技能训练课,但它们还未纳入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之中,使其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及教学设备、条件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证,无法达到规范化、操作化、实效化。第四,目前所设的几门教育专业课程本身问题较多,诸如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乏味,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无效之类弊病,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后果。这些都反映了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脱离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它已严重影响到师范教育本身的发展。因此,它受到多方面的指责,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改进:重新构建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途径
综上所述,高师师范性不强,学生师范素质(有关教育教学的观念意识、知识、技能和能力)不高,是目前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难题。国家教委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早在1992年9月,就制定、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进一步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可见国家教委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究竟怎样才能强化师范训练,使师范生将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运用的课堂教学技能与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在此,笔者仅就重新构建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途径谈点管窥之见。
(一)增加专门的技能训练课,完善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现行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弊病就是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因此,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设立专门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笔者认为,应将高师教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相关课程组成。以必修、选修的形式进行,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如下图所示:
说明:(1)教育专业课程门类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学生负担,在时间上也不好安排。(2)增加教学时数,其课时数应占高师总课时数的1/4以上,最少不得低于1/5。(3)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至13—18周,占本类课程的1/3。而且,教育实习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实习目的分期进行,不能集中到最后一次性完成,使师范生的教育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及实践活动脱钩,最终造成不良后果。(4)教育学课应从宏观角度,即从教育与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与心理、中外教育史等方面探讨教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教育视野,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具有丰富、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5)课堂教学技术课是“介于教学科学理论知识课程和教学实践性课程之间的中介课程或中介核心课程”[6],是专门进行课堂教学言语(书面、体态、口头)技术、课堂教学组织(教学逻辑、教学管理)技术等课堂教学基本操作行为训练的课程。
(二)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途径。
1.建立高师学生教师技能训练中心,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国外的师范教育中早已设有专门培训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机构,如“日本许多教育大学设立了教育实习指导中心,教育实习前1—6个月起实习生便轮流到指导中心接受训练”[7]。我国的一些培养专门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也设立了“模拟商店”、“模拟餐厅”等场所,作为训练学生实际角色行为的实践基地。这些做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高师院校也应设立一个能模拟课堂教学和中学场景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这个训练中心有课堂、指导教师(除专设的训练中心现场教师外,还由教育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及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共同组成)、各种训练设备(如录相设备、幻灯机、投影器等)及实验仪器,还有现行中学各种教材及大量的教学参考、实习指导用书等,最好再能联系几所中学组成“教学—训练—实践”联合体,使师范生一进入高师院校,就可以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定时或随时来这里接受板书、备课、上课、分析教材、自制教具、实验操作及口语表达等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并经常去中学观摩学习。这个中心,也可说是一个模拟的实习基地,不仅为高师学生教师技能的课堂教学、训练服务,更为师范生的课外自学、主动地练习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施,当然也为新教师的职业技能实践—再训练—再实践的强化过程提供条件。笔者认为,只有成立这种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才能真正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教师示范指导与学生反复练习充分结合起来,使高师学生得到更多的亲身实践的机会,受到严格的、高质量的教育专业训练。
2.重视教育专业课程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使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各项基本技能的练习,逐步达标。那种高师教师课堂教学缺乏示范性、甚至不能指导学生实习的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3.高师学生从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科学化、规范化,形式要多样化。各高师院校应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训练大纲》,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训练实施计划,确立具体的训练规范及考核标准,并由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督导,使高师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工作有规可循,便于操作,学生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与练习,这是技能性课程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在训练形式上,采取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结合,平时训练与集中训练结合,自觉练习与考核评比相结合,正规学习与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最佳主题班会设计比赛及书法绘画展览、艺术团等活动)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如提问技能、备课技能、组织课外活动技能训练等)与综合技能训练(如通过微型教学进行导入新课、课堂提问、讲解新知识、板书等课堂执教技能综合训练,指导学生做家教、实习更是检验学生总体技能水平并进行各项技能综合训练的最佳途径)结合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参与从师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加强训练与练习效果,使学生练就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学会从事种种教育教学活动,象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善于“分析”、“诊断”、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和难题,教育好全体学生,获得教育的成功。
注释:
[1][5] 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第164、22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 薛天祥等《论高师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见《教育研究》1989年第9期。
[3] 《中国青年报》1995年3月29日。
[4] 陈恕平《从各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看师范生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见《雷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1期。
[6][7] 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第17、19、14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标签: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课程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 实习经验论文; 师范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