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马拉松宏观体育运动文化的热效应研究
唐吓建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体育系,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 本文将首先介绍宏观体育运动、热效应、马拉松运动文化的内涵,其次介绍现代马拉松的发展历程,再次介绍马拉松文化对城市构建的意义,最后介绍马拉松文化的热效应,希望能促进马拉松运动赛事不断完善,提升马拉松运动文化品质。
关键词: 宏观体育运动;马拉松;城市文化;热效应
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健康的需求与期望也越来越大,而马拉松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无疑是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双向交流的良好方式。在众多运动方式当中,马拉松运动显出独特的优势与魅力,运动具有大规模的社会各界人员参与的特点,属于“宏观运动”。这种单项的宏观运动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促成了大规模的媒体宣传与平台搭建。马拉松运动简单易掌握,有利于人们大规模地参与,具有大众普及性。现代马拉松发展成为健康环保的时尚运动标志,也成为一种时髦和潮流,如“我运动、我快乐”“有体,我任性”等,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马拉松热效应。以下主要从马拉松的公益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进行阐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宏观体育运动
宏观就是整体、笼统与宏大等意,而宏观体育运动是指在运动特点上表现为整体上易掌握、运动条件限制小、运动范围广、参与程度高、普及程度大等。作为单项的体育运动,马拉松可谓是宏观体育运动的代表。马拉松的跑步技术容易掌握,几乎不用准备即可参与;运动条件限制小,对参与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器械、场地等条件的要求较低:运动范围相对其他运动的场地可谓之广,具有路线长、环境优美等特点;参与程度高是指比赛的人员数量众多且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场地进行比赛,是其他比赛项目无可比拟的;普及程度大是指运动过后形成一种时尚,带来的后期效应影响广。
(二)热效应
热效应(Thermal effects),在物质层面是指物质系统在物理的或化学的等温过程中只做膨胀功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而马拉松运动的热效应,就是马拉松作为本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时尚和潮流。对运动中的人、社会参与者、城市发展、相关企业等这些因素来说,一方面,这些因素对马拉松运动起到推动作用,不断丰富和传承马拉松运动的精神与文化,是吸收能量的过程;另一方面,马拉松运动文化对这些因素产生相关效应,起到刺激和促进作用,又是释放能量的过程。
(三)马拉松运动文化
马拉松只是一项单纯的运动,而马拉松文化却是在开展赛事的过程中不断繁衍和发展。马拉松文化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的文化系统,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在开展马拉松运动赛事时所准备的器械及硬件配备,运动过程中的流动设施,以及运动过后的纪念品和附带品。制度文化主要指开展马拉松运动所指定的规程与相关规定。精神文化主要指由马拉松而产生的一系列人文精神内涵。
《甄嬛传》中的女人们主动放弃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降格为奴为婢。她们和皇帝之间没有所谓的纯真爱情,她们不惜牺牲亲情、爱情、友情,绞尽脑汁“以色侍君”来换取荣华富贵。可以说,一进宫门她们就注定了两种殊途同归的命运结局:一种是成功的不幸者,如华妃、宜修皇后、甄嬛等,虽然身处高位但是内心凄苦、代价惨重;另一种就是失败的不幸者,如余氏、祺贵人、安陵容等,最后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一座城市的旗帜所在。无论是塑造城市灵魂、培植城市竞争力、培育城市的个性,还是塑造城市形象,都需要先进的城市文化作指导。”[4]城市是现代化社会进程中的产物,在城市的评比与竞争当中,文化是领头军和先锋队,文化兴市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的各项发展,不仅要依托文化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还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城市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连续举办,可以以赛事促进城市发展,而城市发展又能提升马拉松的举办规格,两者相互促进与发展。正如学者所言:“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是相互作用与发展的,一方面,体育赛事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城市特色体育赛事。对于一座城市,体育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5]
二、现代马拉松的发展历程
城市马拉松发展分为萌芽阶段(1976—1979年)、开始阶段(1980—1992年)、缓慢发展阶段(1993—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8年)、发展高潮阶段(2009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我国第一次马拉松赛事于1929年4月在上海举办,后来在1957年合肥、1959年宁夏先后举办马拉松赛事,赛事举办是间断性的、不成系统。只有1981年在北京成功举办马拉松赛事以后,我国才正式开启马拉松赛事举办的连续性[3]。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深层次语法与句法的学习都建立在词汇学习上。然而,在当今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词汇学习提不起兴趣,词汇量匮乏,识记困难等现象。同时,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常采取孤立讲解的方式,不能将词汇与课文有机结合,致使学生对单词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识记单词时,教师也只是一味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加强记忆,并未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仅通过中文释义教授学生单词意义,并未涉及英英释义,导致学生在识记单词时,常将具有相同中文意义的词汇混淆,忽略了其原始释义。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是造成学生对词汇学习丧失兴趣的根本原因。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195场,比2011年的22场增长了8倍多,涵盖全国4个直辖市和23个省、自治区的80多个城市。同时,马拉松人口迅猛增长,2015年参赛人次超过150万,是2011年时40万人次的近4倍。全国跑团数量超过12万个,常年参与跑团活动的总人次超过1 000万。
2015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马拉松年。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了134场,较上年增加83场,增幅超过160%。
现代城市马拉松成形时间和起步较晚,而发展较快、参与人数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普及程度较高。我国城市马拉松运动开展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起初断续发展之后快速发展,具有人口优势,特别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出现马拉松运动热潮。
三、马拉松文化对城市构建的意义
(一)马拉松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促进
另有学者对马拉松文化进行学术界定。广义上的马拉松文化应当是在马拉松运动过程中物质层面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物质方面的财富主要指马拉松运动对人体机能的改善,也包括所应用的各类运动场馆、场地以及器械等物质方面的设施;精神方面的财富主要指运动者在途中的情感体验,运动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狭义上的马拉松文化,则是指马拉松运动自身的发展历史、精神传统、竞技规范等人文特征。
2.马拉松的社会参与文化
(二)马拉松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展现,马拉松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在含义,马拉松运动则凸显城市的气质[6]。马拉松的运动特点有着强烈的目标性,而城市的发展正是有规划、有目的的发展。运动员在除参赛外还需要衣食住行,而特别是在吃和住的时候,也是展现城市形象的最佳路径与选择。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吃食特色也是展现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比赛结束后,参赛人员也会口留余味。关于住的方面,马拉松运动是一项体力运动,如果赛前休息不好,可能会直接影响运动心情、运动状态以及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在交通方面,交通便捷能保证参赛人员顺利参赛,交通文明也是展现该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而全世界各地参赛人员的融入,也将丰富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嵌入当地城市,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
制备MRS液体培养基,于灭菌锅121℃湿热灭菌20 min,无菌条件下用无水乙醇调整MRS培养基的酒精浓度分别为 8%vol、10%vol、12%vol、14%vol、16%vol,将其分装于已灭菌的试管中,每个5 mL。无菌条件下,按3%的接种量接种各测试菌,接种后以25℃恒温培养箱静置培养2 d,通过用分光光度计测每个试管中液体OD值的大小,来判断试验菌的生长情况。同时接种正常pH值的MRS液体培养基,相同条件下培养,得到的培养液作为对照,来判断试验菌的生长情况[12-13]。
四、马拉松文化的热效应
(一)马拉松文化的公益效应
秋风渐起,紫云内心崩溃了,找到夏梓桑,要了他的电话,委托他转交一封信,信中有一份离婚协议。回到住处,紫云赶紧收拾行李,重要证件都放进一个黑色LV公文包里,连夜离开上海。列车西去,夏梓桑在站台上向她挥手。
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达到减肥、健身、养生等目的。有的需要器械,器械自然会产生费用,而且需要一定的空间与场所;有的需要特别的演练套路,或者复杂的运动技巧,在学习时间上需要花费功夫,这些运动推广速度相对较慢、普及力度相对较低。而马拉松运动是以跑步来完成的,虽然跑步也有一定的技巧要求,但是相对容易掌握,适合人群比较广泛,参与人数也相对较多,普及程度相对较高,不受时间、场地、器材、季节等因素的限制,是全民健身的重要方式之一。
机构改革政策性强,要认真学习中央、省委精神,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对改革涉及的问题深入研究,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紧扣职责,贯彻“统筹、底线、保障、创新”的要求,高质量开展“三定”规定编制工作。“三定”规定确定以后,更要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明晰责权利,奖惩有据,对象明确,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首先,表现在体育教育方面。例如:北京马拉松组委会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发起“助跑未来”中西部贫困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筹建计划,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的权利。通过类似计划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吸引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其中,加强缺乏体育教育资源的地区的体育建设。主要包括配备体育教育的硬件资源、健全公共体育设施、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资源和大众体育硬件资源的配备。
马拉松运动过程中,除众多的参赛运动员,还有许多志愿者为整个赛事而服务,有参与每个站点补给的志愿者、维持赛场秩序的志愿者等,更有大量为途中的运动员呐喊助威的观看者。长达几个小时的运动,需要的不仅是体力的支持,还有运动技巧的指导、营养的补给、运动过程中的鼓励,以及运动后志愿者的帮助。志愿者的行动支持着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引导和影响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1.马拉松的群众运动文化
3.马拉松的公共事业文化
2010年,北京马拉松赛事通过“推广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运动精神,也倡导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这种大型的运动平台有效地发展公益事业,广泛而集中地传播一种为公益事业奉献的现代理念。北京每届举办马拉松赛事,都会相应带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评估方法:线路导线截面一次到位率(%)=满足导线截面(含廊道预留)要求的线路条数/线路总条数×100%。对不满足导线截面(含廊道预留)要求的线路进行原因分析,并与上一年10(20)千伏线路导线截面一次到位率实绩值进行比对,对导线截面一次到位率降低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建议和规划方案。
4月12日晚,天成控股召开紧急会议,参会人员有王某生、马某岚等,会上确认天成控股2016年年报亏损已成定局,需要尽快确认调整事项和金额,发布临时公告进行更正。
其次,表现在奉献精神方面。城市聚焦于马拉松运动赛事,很多人会借此机会用自身的行动来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例如:有人会通过在运动中将自己的运动服上标出“无偿献血”字样来宣扬无偿献血的奉献精神,使人们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为社会作奉献。
最后,表现在环保意识方面。马拉松赛事举办会带来环境问题,如因人流量增多导致垃圾增多。针对这个问题,在赛事场地的周围以及路线增设“垃圾分类,爱护环境”等标语,赛事前给参赛人员和观众发放关于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地球环保知识手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且,也有人在运动中通过在自身的鞋服上印刷宣传语来宣扬环保意识,引起大众和媒体的注意,达到宣传的效果。
(二)马拉松文化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社会效应主要是通过马拉松赛事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反映。马拉松运动最直接地传达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赛途中各种不适的反应,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中途放弃因而目标无法达到;有些人即使没有放弃,但是也不是都能够达到目标,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目标,要求的不仅是坚持,更是对身体素质、精神意志、跑步技巧以及平时锻炼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1.马拉松的社会效应
米阀电路如图4所示,米阀电路的使能信号和开关位置信号由单片机进行控制。图4中开关K1所在位置4接+24V高电位,1接地低电位,米阀开关位置在闭合处。R2为上拉电阻,默认是PNP三极管高电平不导通。与传送带控制电路原理相同,三极管导通,开关吸合改变位置,开关K1所在位置4接地低电位,1接+24V高电位,开关位置在开合处。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价值。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宣扬体育精神,引领健身的时尚潮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经济效益指马拉松赛事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和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城市间的经济交流。
2.马拉松的经济效应
马拉松的运动促进了举办城市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大量的运动人员流动也带动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大部分马拉松赛事起点会设置很多运动智能手表、运动鞋服和运动器械等与跑具相关的运动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对品牌起到宣传作用,促进体育相关企业的发展。参赛人员有部分会提前到达举办城市,而所在城市的有名旅游景点就成为他们游览城市的优先考虑项目,还可能通过他们的实地游览带动他们周围的人成为潜在的客户资源,同时通过旅游过程中的消费,促进当地以及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之间的交流是多方面和多方位的。马拉松运动是一个平台,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功能,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多向沟通与交流。
五、结语
通过研究得知,现代马拉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运动方式,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马拉松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促进,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马拉松的热效应体现在公益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个方面。在公益效应上:第一,成为一种健康生态的运动方式,直接影响群众运动文化,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第二,间接地影响社会参与,体现了人文关怀;第三,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深化奉献精神和环保意识。在社会效益上,独特的宏观体育运动精神有利于社会精神风貌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效应上,直接促进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促进所在城市以及周边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也通过马拉松平台以及人员流动加强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注释
[1]任占兵.我国马拉松赛事文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5):8-9.
[2]朱慧芳,吴富勇,尹梅.马拉松运动的体育功能与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14(5):13-15.
[3]李婷婷.城市马拉松赛的发展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9):160-161.
[4]阎兵 .城市文化体系及经营设计方略[J].商业时代,2006(35):85-86.
[5]赵玉芬.周期性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效应研究——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为例[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
[6]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25-28.
改革开放之初,“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中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临发展的艰巨任务。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作出“较长时间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正确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随之,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移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党中央强调,“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最大政治”,要求军队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中图分类号: G8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9-0260-03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9.111
收稿日期: 2019-09-05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2018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资助课题(项目编号:JZ180590)。
作者简介: 唐吓建(1981—),男,福建莆田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孟欣)
标签:宏观体育运动论文; 马拉松论文; 城市文化论文; 热效应论文;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