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评估论文_潘云

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评估

潘云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20009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护理干预前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76例和83例,比较其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对新生儿护理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为4.82%明显低于干预前的18.42%(P<0.05),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程度为Ⅱ度及以上的比例为1.20%,明显低于干预前的7.89%(P<0.05);干预后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为 96.39%、干预前为 84.21%(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100-01

静脉留置针具有血管损伤小、输液治疗方便、患儿痛苦少等特点,是新生儿常用输液方式。但由于新生儿皮肤薄、血管细,加之护理操作、药物刺激等方面的影响,会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患儿痛苦,也会对其康复带来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根据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降低静脉炎的发生非常重要[1]。本文对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于2017年3月对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实施护理干预,选择2016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及2017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83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干预后的83例患儿中,男44例,女39例,日龄0~23d(10.93±1.67)d,早产儿32例,足月儿51例;干预前的76例患儿中,男41例,女35例,日龄0~22d(11.02±1.71)d,早产儿29例,足月儿47例。干预前后新生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干预前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根据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流程进行穿刺、妥善固定、冲管、封管。干预组行护理干预,(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对新生儿血管条件进行评估,结合其胎龄、出生后的情况等选择留置静脉,尽量选择管径粗、弹性好、局部血管壁压力承受力好的上肢、头皮静脉为穿刺血管。对早产儿重点关注。(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总结、分析静脉炎发生原因,通过现场观摩、交流、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提高其对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穿刺部位护理:在实践中发现,沐浴后敷贴卷边、患儿肢体活动等是导致静脉留置针移位的重要因素,我们由沐浴池沐浴改为床旁擦浴以避免敷贴卷边渗液,并采用衣物包裹、安慰奶嘴等措施减少患儿哭吵及留置针肢体的活动;输液时用干的热毛巾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控制输液速度;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一旦出现药物外渗、渗血等情况应立即拔针进行对症处理,并重新建立静脉通路。(4)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严格手卫生,首次穿刺失败后更换留置针,注意控制留置针保留时间,不超过3 天,尽量减少封管次数。

1.3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干预前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根据文献[2]将静脉炎分为Ⅰ度(穿刺部位疼痛、红肿轻微)、Ⅱ度(穿刺部位有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样改变)、 Ⅲ度(穿刺部位疼痛、红肿明显,有硬结,静脉见条索样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干预前后静脉炎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比较 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为4.82%明显低于干预前的18.42%;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程度为Ⅱ度及以上的比例为1.20%,明显低于干预前的7.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11,4.218,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家长护理满意率比较 干预后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为 96.39%(80/83),干预前为 84.21%(64/76),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3,P<0.05)。

3讨论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包括新生儿因素、护理操作因素、留置针管理因素等。我院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所致并发症的调查发现,由于沐浴后敷贴卷边、穿刺部位不佳、固定方法不妥、四肢活动频繁、血管因素导致的分别占64.9%、13%、11.7%、7.8%、2.6%,其中操作不当及留置针管理因素占有很大比例。为此,我院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分析静脉留置针所致并发症的原因,并查阅相关文献,制定了一系列干预措施。

穿刺前,对患儿情况包括疾病类型、病情、血管等进行充分评估,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在实践中发现,上肢穿刺成功率最高,头部次之,而下肢远端由于静脉瓣多,血液回流速度较慢,容易导致血栓及静脉炎,因此穿刺时尽量选择上肢静脉。早产儿血管条件较足月儿为弱,更容易发生静脉炎,因此应重点关注[3]。留置针如果留置时间过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会相对增加[4]。但如果留置时间过短,则达不到留置针的使用目的,一般以3d为宜[4]。输液时应注意控制滴速,尤其是刺激性药物,同时做好皮肤防护。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改变沐浴方式、用安慰奶嘴等措施减少患儿哭吵及留置针肢体的活动,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通过为护理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提高其业务水平,强化其责任意识等措施,减少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对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影响。另外还通过对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静脉留置针的认识,以取得其配合。

本组资料中,护理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程度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干预前。提示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玉梅.优化改进式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4):107-108.

[2]吴巍.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202-203.

[3] 谢圆圆,王娅琴.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 干预[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1(3):577-578.

[4]李莉,杨静,王珊珊,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7):2399-2400.

论文作者:潘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评估论文_潘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