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活动的博弈精神_教育的目的论文

学校德育活动的博弈精神_教育的目的论文

追寻学校德育活动的游戏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德育论文,精神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9)03-0068-04

学校德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多数中小学都重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如,校内外报告会、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班会、升旗和团队会等等,但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却常常受到各方质疑。教师精心设计与安排德育活动,却只能感慨自己的苦心付之东流;学生参与各种德育活动,却身在而神不在,疲于应付而往往体验不到活动的意义。问及一些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德育活动是什么,不少学生回答:目前还没有,甚至有的学生都不能记起曾参加了什么活动。如果德育活动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或心灵上留下印记,那么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要使德育活动发挥作用,就应该分析当前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找寻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在活动主体、内容、形式及目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德育活动实效低下。

第一,在德育活动主体方面。德育活动在于学生德行的养成,因而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只有在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其所喜好的活动时,德育活动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外在的设计和强迫,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导致活动效果低下。当前学校的德育活动多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确定,是成人的意愿和设计,学生是被动的参与或执行者,丧失了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教师为学生设计德育活动,实质上是以成人的眼光与愿望设计学生的发展方向。成人出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要求,为学生设计与安排德育活动,确保了德育活动的社会本位价值,有其合理之处,但其不合理之处在于以社会本位价值取代或压抑个体本位价值,忽视或贬抑了学生内在发展需要。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要的德育活动,尽管有“人”的参与,却没有了“主体”。

第二,在德育活动内容方面。一方面,德育活动常常是有准备的、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这种设计与安排使德育活动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与现实生活相隔离,并且滞后于学生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德育活动是教师主导的,德育活动的内容多源自于成人的视阈,由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而决定,这使得德育活动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

第三,在德育活动形式方面。德育活动形式存在制度化与表演性的问题。在学校经常开展的德育活动中,得到普遍认可和推行的活动都是一些常规的活动(如班会、升旗),稳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德育活动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制度化的存在。制度化的德育活动,其优点在于系统化的组织和规范化的程序,保证了学校德育活动的持续性、稳定性。但是,过于制度化的德育活动会表现得缺乏创意、形式呆板。此外,德育活动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具有表演性。一方面,学校及德育活动组织者在组织表演。在升学的重压之下,学校往往以知识教学为重心,道德教育被排挤在边缘,甚至有时候,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应对或执行上级的指示。德育活动被作为一次任务或一场表演,短暂的表演之后,学校又重新投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中。另一方面,学生也是在进行表演,应对学校及教师的要求。当学生对德育活动不感兴趣或不认可却又必须参加之时,他们便以一种表演的心态演出一个较完美的自己,但表演结束之后就忘记了活动的意义和感受,活动的结束犹如表演的谢幕,大幕拉上之后,所有的“演员”都卸下了“面具”,一切都回复到表演以前的状态。作为一种制度化与表演性的德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是束缚与严肃,体会不到活动的自由与轻松。而作为一种表演的德育活动,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只注重扮演角色,却忽略了角色的精神以及角色扮演对生活的迁移。德育活动成为在那个舞台、那个时刻的一种表演。总之,德育活动中存在着制度化与表演化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德育活动的虚假与对学生的规训。

第四,在德育活动追求方面。德育活动存在着发展与享乐的对立。德育活动是教师设计与安排的,体现了成人社会的价值与要求,且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德育活动固定为学校的常规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德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即追求学生品德的发展。德育活动追求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情感体验,学生往往疲于应付各种活动,而不能从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缺乏积极的情感参与的德育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低下,成为达到预定目标的手段,却忽视了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偏重于追求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介入。德育活动中发展与享乐成为对立的存在。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德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德育活动内容的空洞与抽离,德育活动的制度化与表演性以及德育活动中发展与享乐的对立等问题,造成了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低下。德育活动成为一种规训与表演,学生不是处于自由轻松的状态,不是主动去追求道德发展。学生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感受到的“苦”多于“乐”。从学生的现实来看,学生乐于游戏活动,是自己所参与或所组织的游戏活动的主体。游戏与德育活动都是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活动,而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感受却不尽相同。通过对游戏精神与德育活动的比较分析,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即以游戏精神改进学校德育活动,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以游戏精神改进学校德育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游戏是古老而普遍的活动,我们并不陌生(并非所有的游戏都具有正面价值与正向功能,为论述方便,本文中的“游戏”通常指涉具有正面价值与正向功能的游戏)。但要详细准确地说出什么是游戏却显得不那么容易,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进行了界定。我们采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Huizinga)对游戏的描述性界定,即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①。胡伊青加提出游戏的特性在于:自愿性或自由性、虚拟性(佯信性)与非实利性、游戏规则的绝对性(权威性)与游戏形式的可审美性等。②

游戏精神是从游戏所具有的内涵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它具有价值引导的含义。简单地说,游戏精神是“好”的游戏应具有的普遍内涵。“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游戏世界是一个神圣的领域,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③“如果说游戏性④是一种自主的在自由和限制之间保持适当张力的精神的话,非游戏性就是一种强制的精神和规范的精神。”⑤

(二)以游戏精神改进学校德育活动的必要性

第一,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与权利,但德育活动忽略了游戏的德育意义,忽视了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是在游戏活动中成长,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儿童的成长,游戏越来越被忽视。学校中,游戏成为与学习相对立的存在,只是学生学习之后偶尔、短暂的放松,它甚至被视为是影响正常学习的因素而遭到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天性受到压抑,游戏权利未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必须认识到,游戏是学生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活动形式,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之一。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并保证儿童权利的实现,但当前德育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游戏天性与权利,较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组织与开展,而且,学生也较少在德育活动中感受到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的自由与放松。因此,德育活动不是只能从外在去寻找、去设计安排,而应遵循学生的本能活动意愿、尊重学生的权利,从游戏的角度出发进行德育活动才是自然的、学生自主的活动形式。应该改变当前德育活动中忽视儿童游戏权利的状况。

第二,游戏所具有的特性与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欠缺的。从前文所述的德育活动的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德育活动缺乏游戏精神。

在活动主体方面,德育活动是教师设计与安排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丧失了主体地位。而从游戏来看,它是游戏者自愿组织与参与的,游戏者是游戏的主体。游戏活动是游戏者自愿发起,其他游戏者自愿参加。在“真正”的游戏中,没有游戏者是被强迫参与的。只有游戏者对游戏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扮演游戏角色,认真地履行游戏中的“职责”,游戏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并满足游戏者的心理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活动中主体的自觉自愿,对于活动的持续进行以及活动预期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意义。从游戏所具有的主体精神反观德育活动可以看出,德育活动正缺乏了将学生视为活动主体的精神。教师替代学生设计好德育活动,学生没有是否参与德育活动或者参与哪些德育活动的自愿,这样易导致学生对于德育活动缺乏热情与认真的态度。德育活动所欠缺的,正是如同游戏中游戏者成为游戏主体一样,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德育活动主体。因此,有必要在德育活动中引入游戏精神。

在活动内容方面,德育活动是成人社会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而游戏活动的内容来源于游戏者的生活体验或兴趣,而非他者的要求。如,儿童喜欢玩泥巴、堆雪人、捉迷藏等游戏。儿童所喜欢的是儿童的游戏,而非成人的游戏。只有符合儿童特点与需要的游戏,才是适合儿童并能使儿童全身心投入的游戏。德育活动也如此,只有适合学生的特点与需要的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不需要也不适合成人的活动。而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德育活动,更多的是成人的设计,从成人的视角与需要为学生进行设计,这导致了德育活动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如同游戏源自游戏者的生活世界一样,德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源自学生的生活世界。对主体生活世界的关注,是德育活动所欠缺的。

在形式方面,制度化的德育活动是严肃的,也是重复封闭、缺乏创造性的,而游戏的过程是轻松的,且因为它的过程不固定,因而也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作为一种表演的德育活动是虚假的,而游戏活动,尽管也是虚拟出某种情景,游戏者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然而游戏是从游戏者真纯的愿望出发,每个游戏者都认真地扮演者游戏角色,不是敷衍了事。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游戏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与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缺乏的。因此,有必要将游戏精神注入德育活动中,以弥补当前德育活动的不足。而游戏活动与德育活动共同具有的实践性、体验性以及指向人的生命自由等特点,成为游戏精神能注入德育活动的前提,也为此提供了可能。

(三)以游戏精神改进学校德育活动的可能性

第一,游戏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在游戏中,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能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品格与完善个性,并且能通过游戏树立一定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如,“胡森在其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游戏的教育功能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归纳。他认为,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能培养儿童……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自居作用与感情移入,勤奋、自我牺牲和勇敢等能力和品性。一些学者更是认为,‘玩耍及其所包含的实质可能和人类一样久远,我们认为它对孩子们在人权、个性、社会竞争、社会化和公众精神的健康发展方面大有裨益。孩子们玩不玩游戏对社会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在童年时期玩过的那种有组织的游戏能帮助我们进行公众精神的实践。我们从中学会了等待机会、变换角度、经历等级制度和与别人合作,我们经历了胜利与失败、冲突与和解’”⑥。

第二,游戏与德育活动的形式具有统一性——都强调实践性与体验性。游戏与德育活动都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中,游戏者主动组织或参与游戏,通过假想生活中的某些情节与场景,能动地、创造性地体验生活。与此相似,德育活动也强调实践性与体验性。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与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游戏,恰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与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第三,游戏精神与德育活动的实质具有统一性——都指向人的生命自由。从游戏角度而言,游戏是游戏者在本真状态下的一种活动,游戏者不追求功利的目的,而追求在游戏过程中的释放和体验,享受游戏过程。游戏精神从最本质意义上而言,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沟通理性和感性的美的精神:游戏精神是生命本能得以充分展示和释放的精神;是一种闪烁、联合、紧张、轻盈、均衡、冲突、神秘等等诸多要素的组合与对话;是一种投入、沉迷、消除种种对立和分裂的精神;是一种重复往返和不断更新的结构;是无始无终、否定、开放和创造的精神……它是自由的精神。”⑦从道德教育角度而言,自由亦是道德与道德教育的基础与目的所在。“教育的领域就是自由的领域。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对自由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自由。”⑧由此而言,道德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德育之目的在于使人向善,在于主体的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对学生品行的培养,通过灌输与强制是不可能获得理想效果的。在道德教育中,人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是重要目标之一,德育活动便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道德实践能力包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实施。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选择,是自由选择的过程,而道德行为的实施,是主体在自由选择之后的践行,这种自由选择与自觉行为,能进一步促进主体的自由。德育活动的实质,就在于以活动主体积极自由的活动,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能力。因此,德育活动之实质精神是自由的精神,它追求主体道德意志的自由,使道德行为主体成为自我立法、自我规范、自我服从的真正主体,自由自觉地实施道德行为,并通过道德实践推进主体的真正自由。因此,自由是游戏与道德教育之基础与追求,是德育活动的目标与指向,这是游戏精神与德育活动的实质之共通点。

正是因为游戏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游戏与德育活动都是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的实质精神都是自由精神,故而以游戏精神改进德育活动是必要与可能的。开展德育活动,必须将游戏精神贯穿于德育活动中,才能使德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也才能使学生乐于参加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实现道德成长。因此,在德育活动的主体、内容、形式以及德育活动的追求等方面,应该注入游戏的精神,而其中最核心的乃是自由的精神。也就是说,在德育活动中,自由精神体现在: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真正主体,热情、积极、认真地参与各种活动;德育活动的内容,源自学生的生活世界而非成人世界,从而保证德育活动成为学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才是学生能自由参与的活动;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开放的、生成的,而非封闭的、僵化的,从而在活动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权利的最大实现;在德育目标上,德育活动应追求发展与享乐的统一,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既追求德育活动达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追求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享乐的意义,亦即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由体验。总之,缺乏自由精神的德育活动,不但难以培养学生自由的道德行为选择与实践能力,而且有可能压制学生的本能,阻碍学生的成长。缺乏自由的精神,正是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存在的根本问题。将德育活动与游戏精神联系在一起考虑,提倡将游戏精神注入德育活动中,就是对于启迪人的心灵、对自由和解放的强调。以游戏精神改进德育活动即在于以自由之精神培养自由之个体。

注释:

①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4-35.

②董虫草.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③王攀峰.试论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④作者所说“游戏性”与“游戏精神”内涵相同.

⑤⑥吴航.教育与游戏——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76,71.

⑦王银玲.游戏的秘密与美好的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6.

⑧王啸.教育与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标签:;  ;  

学校德育活动的博弈精神_教育的目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