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的开放模式:对外开放新阶段研究_开放型经济论文

构建新的开放模式:对外开放新阶段研究_开放型经济论文

构筑新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新阶段新思路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新阶段论文,新思路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浙江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浙江要加快构筑开放新格局,进一步确立新的开放理念,实施新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本研究报告作出了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的基本判断,并针对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浙江省情,谋划浙江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新思路,提出必须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明确必须坚持“双向双赢、结合融合、创新创优、集中集约”几个基本战略取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五个一批”建设和着力构建保障开放型经济安全高效发展的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基本判断:我国已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的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全球化浪潮带动中国经济加快接轨国际,中国开放的进程已经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开放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已发生实质性变化。2006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5位,连续16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第1位,外商直接投资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了5%。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最为稳定和活跃的因素。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外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6年外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已经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近三成,外资企业出口占比接近六成,R&D经费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占比接近三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76亿美元,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投资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为1371亿美元和831亿美元,劳务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为161亿美元和172亿美元,2006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到67.5万人。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7年有望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并且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国。“中国因素”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中国作为全球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重要买家,成为影响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不可避免的成为某些商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的国际价格决定者。甚至在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中国因素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国股市和中国概念的股票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宠儿。在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一定程度失衡的背景下,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等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67%,其中出口依存度已经超过37%,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全球过剩流动性资本的大量涌入,巨额的贸易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波动,给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调控政策的合理搭配和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全球的产业结构调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世界油价的上涨、美元的不断贬值、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宏观经济。

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全部对外开放;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我国已开放了100多个,开放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也正按预定的时间表顺利推进。开放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管理的行政管制色彩越来越淡,整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新阶段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和变化趋势

对外开放的目标由偏重引进国外资金和产品出口转向形成全球化竞争新优势。我国对外开放初期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市场和资金,积极扩大产品出口,为制造业发展解决市场空间和国内资本不足的问题。现在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目前开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形成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附加值。面对新的形势,中央多次明确提出对外开放目标应转向“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浙江的对外开放也是如此,2006年的出口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顺差达到620亿美元,多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民间资金更是充沛。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对外开放的战略由偏重“引进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过去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等紧缺要素。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的经营战略,进行资本、品牌、技术、生产的输出和原材料、人才等紧缺要素的配置,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00年,中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求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起支持“走出去”的政策体系、促进“走出去”的服务体系和宏观监控体系,改革“走出去”的管理制度。2001年9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全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路举措。经过几年的努力,“走出去”获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成为在全国领先的省份。

对外开放的领域由偏重经济转向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宽领域拓展。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如一般竞争性加工制造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饭店等一般服务业。加入WTO以后,扩大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金融、电信、旅游、商业、外贸、运输、建筑、卫生、教育、专业服务等行业均按入世时的承诺逐步对外开放。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渐活跃。近年来,浙江开放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服务业利用外资成为新的亮点,服务贸易开始起步,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对外开放的政策由优惠倾斜转向国民待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很大程度上依靠各种优惠政策。但优惠政策的安排加剧了市场扭曲、拉大了地区差距,而且对我国加入WTO后接轨国际规则构成了障碍。因而,对外商投资企业普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成为我国最新外资政策调整的目标。商务部发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将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20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正式颁布,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合二为一,这成为开放政策转向国民待遇的中性化政策的重要标志。

对外开放的管理方式由传统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管理。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对开放的管理偏重于运用政策制定等行政手段。加入WTO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以及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开放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化,已基本形成一个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细则为核心、以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比较完备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更加透明化,充分公开管理制度和法规内容。让国外投资者及时了解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增强社会对管理者决策的合理和公平性的监督;更加公平化,逐步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偏重沿海转向从沿海向内陆全方位推进。在对外开放的区域上,我国最先开放的是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城市,依次发展到沿江港口城市、内陆边境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并逐步向西部边远地区推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则明确提出了“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求通过对外开放带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外资的方式由“绿地投资”为主转向多样化。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为绿地投资,随着我国企业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我国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BOT等方式到中国来进行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发行股票,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上市;允许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受让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股权;允许创业投资、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的中长期国外投资。利用外资呈现直接与间接并举,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由加工制造为主向设计与营销两端延伸。对外开放以来,我们凭借着市场优势、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成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进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以加工组装为主。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要求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提升原有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技术创新、品牌经营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跨国公司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和“走出去”并购跨国公司产业链中高端环节等方式,力争在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价值链上占有一席之地。新阶段浙江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一)选择依据: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的结合

浙江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首先必须贯彻中央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思维。在对外开放新的历史阶段,中央审时度势,研究提出了对外开放战略新思维,将对外开放纳入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轨道,将开放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整体战略重要部分的高度。中国的对外开放新战略将紧紧围绕和平崛起这一国家战略,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核心是提升中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具体来看,“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战略目标,表明将更加强调对外开放的质量,注重开放结构的优化,努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内外联动”是核心内涵,强调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互利共赢”是行为准则,明确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安全高效”是时代要求,强调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积极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合理应对敏感行业的国际产业并购,保护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确保整个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

在浙江推进发展转型的新时期,谋划对外开放的新战略,还必须结合浙江实际,致力于以开放为途径和手段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浙江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对国际先进要素的整合利用不够,与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比较明显。二是贸易结构调整的问题。浙江的开放模式是从市场层面入手的渐进式开放模式,主要通过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这形成了低附加值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既造成了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和严重的资源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浙江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地位。三是资源环境制约的问题。长期粗放的不平衡的发展,使得浙江这么一个“资源小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通过对外开放,提高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的能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浙江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的现实途径。四是民营经济再创新的问题。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但也正面临着体制先发优势弱化的问题。把民营经济与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实现民营经济二次腾飞的重要路径。此外,城乡区域不够协调,社会服务与管理比较薄弱等现实问题也是必须加以统筹考虑的。

(二)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从浙江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中央对外开放战略新思维为指引,我们认为,新阶段浙江的对外开放必须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这一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强调的是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将国际化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主导战略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必须从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内源式发展转向内外联动的开放式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将国际化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强调的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国际化,力求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最大的分工利益。新阶段的国际化战略不再是原先被动式的应对经济全球化,只是从自身要素的比较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而应当是主动式的国际化,要求主动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升自身驾驭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科学的发展。

再次强调的是要更加全面和深层次地推进国际化,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新阶段的国际化战略对国际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国际化,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也要更多地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市场层面的国际化,更要积极推进企业经营、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国际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并非全盘国际化,而是立足自身、有选择的国际化。新阶段的国际化战略并非简单的全盘接收的国际化,而是要将推进国际化与浙江发展相结合,侧重经济、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对社会管理、文化发展与政治领域的国际化则要坚持以我为主,趋利避害。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要秉持互利共赢原则,灵活运用国际规则,妥善解决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自身利益。

(三)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基本战略取向

双向、双赢。所谓“双向”,是指在继续注重“引进来”的同时,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原材料保障基地,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增强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双向开放、互为促进的格局。所谓“双赢”,是指以平等互惠的原则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多双边经贸、文化、科技、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妥善处理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促进地区与世界的共同繁荣。

结合、融合。所谓“结合”,是指要着力推动外资经济和本土经济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与国际资本的对接,支持“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强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产业配套、市场销售、技术研发等环节的合作。所谓“融合”,是指要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导浙江产业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支持向研发、销售等产业链高端延伸,获取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分工效益。

创新、创优。所谓“创新”,一是指坚持以对外开放助推自主创新,以多种形式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引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原始创新,提高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二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建立更加开放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开放管理体制,推动民营经济制度再创新。所谓“创优”,是强调要通过扩大开放来推进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扩大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参与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建设,推动浙江特色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集中、集约。所谓“集中”,是指要引导开放型经济的合理布局。从大的格局来看,要提高环杭州湾地区开放型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温台沿海、金衢丽地区的外资规模,支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则要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等为载体,加快构建国际化、高水准的开放集聚平台,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所谓“集约”,是要求把对外开放与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结合起来,鼓励外资投向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浙江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一)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五个一批”建设

——构筑一批开放型经济平台。抓好现有开发区扩容提升。积极推进开发区扩容前期工作,把握好项目的用地标准、科技标准、规模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开发区的档次。加强对开发区的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的开发区进行细化分类,指导各级开发区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实现分类发展,努力打造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平台。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依托,建设若干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外资密集、国际知名度高的重点开发区。

积极争取设立各种新的功能性园区。抓紧做好宁波保税港区、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区、内陆口岸物流中心等各类功能性园区的设立申报工作。各类功能园区的规划建设要体现国际水平、能够满足国际性企业要求和企业长期发展需求。

稳步设立境外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选择国际市场辐射范围广、要素价格质量符合一定要求的国家(地区),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和当地的优惠政策,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境外工业园区、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多种集聚区,形成若干有国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园区。

探索建立“山海协作、东西合作”开发区。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鼓励发达地区开发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发区合作,按照共同管理、协同招商的原则,在省内欠发达地区开发区中培育和建设若干山海协作园区。同时,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建基地、办企业和开拓市场。

集中力量打造几个品牌会展。会展业发展必须收缩战线,集中布局,加大对杭州、宁波、义乌等重点会展城市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浙洽会(消博会)、西博会和义博会等品牌会展的影响力。

——培育一批开放经济主体。致力培育浙江的跨国公司。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的大企业,要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跨国经营;有条件的企业要大胆收购境外品牌和销售网络,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重视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同时推进品牌经营,逐步发展成为跨国公司。

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境外上市与外资企业境内上市。通过境外直接公开发行上市、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上市、买壳上市、存托凭证(“DR”)上市等方式,确定适合自身的上市方式,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投资者的认可程度、市场供需状况等,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纳斯达克交易所、英国伦敦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等交易所,通过规范的法律程序上市,促进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支持省内外资企业,特别是“民外”合资企业境内上市。

大力引进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顶尖跨国公司。继续以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为目标,加强对世界500强在浙企业的信息收集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投资意向等,建立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意向项目库,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跨国公司在浙江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

培养造就国际化的领军人才。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国内人才,造就一批能够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国际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培养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担任教授或领衔研究的人员;培养拥有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原创成果的人员;培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

着力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实现集群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一批国际化产业基地。培育若干本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按照国际产业集群要求进行整合,引导优势产业向最适宜其发展的地区集中,推动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跨行政区的产业网络化组织结构,加强分工协作和产业联系,形成“核心区+外围区”的发展格局,进而形成上下游关联、价值链关键环节有竞争优势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集群。

培育若干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和服务外包基地。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点引导外资投向附加值高的金融、物流、连锁、信息技术、软件及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围绕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完善省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分类指导、合理布局、“资智”并重、以外促民、集约发展,大力引进生产型服务业,抢占知识型服务业发展先机,全面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促进浙江形成若干特色优势强、带动效应大、附加价值高、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依托杭州等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积极响应商务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从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在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入手,扩大浙江服务业外包的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

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浙江岸线优势资源,根据产业基础、市场前景、国际竞争力角度和环境资源、水资源承载力等,确定石化产业、船舶修造、精品钢铁、装备工业等临港工业的布局区块,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新型临港产业基地,重点引进全球行业巨头,突出以外引外,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

——建立一批国际化战略物资储备基地。积极探索建立起完善的石油、煤炭、粮食、铁矿石、木材等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实行企政共储,依托大企业,重点发展若干有浙江企业控制或参与的资源供应基地,扩充其库存,实现资源供给的全球化。通过跨国的协作,电子信息化平台,实现国内外区域之间战略物资的有效配置,规避市场风险和价格波动,确保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拓展一批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建立国际科技卫生合作研究基地,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或在某学科领域国际知名的大学,打造形成若干国际性的文化精品,开展旅游业国际合作,参与CDM等国际援助和合作项目,继续开拓国际航线。

(二)着力构建保障开放型经济安全高效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根据国家对外开放新阶段战略转型的新要求,有必要建立高层次的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议聘请一批资深专家和跨国公司CEO作为浙江开放型经济顾问,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咨询活动。要切实改进对外开放的考核,完善考核体系,从以数量考核为主向以质量考核为主转变,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健全政府应对贸易摩擦、防范产业风险和保障经济安全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应对和防范预警机制,重点监控和分析浙江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市场和主要出口商品,外资对我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并购出现的异常情况,对贸易摩擦、产业安全和行业垄断及时预警。健全各级政府、各部门、行业组织、企业间相互联动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充分发挥商会组织、行业协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外资并购审查工作机制,围绕产业安全和反垄断,对重大并购项目进行专项评估和联合审查,并研究制定本省的外资并购产业指导政策,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外资并购的发展。

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鼓励“走出去”的现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制定新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国际税收“相互协商程序”,维护境外投资经营主体的权益。完善“走出去”战略专项基金运作,对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或承包工程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提供贷款贴息。有差别地对不同产业领域的对外投资或其它跨国经营进行直接补助和奖励。改善金融服务,放宽融资限制,扩大“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帮助境外投资企业规避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和项目成功率。

不断提高和完善政府服务水平。在行政环境方面,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要从侧重于事前的审批向侧重于事后的管理、服务转变,把审批项目的过程,作为协调、服务和优化投资环境的过程。完善招商引资机构和网络建设,创新引资方式,形成新形式下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加大与国内外投资促进机构的合作力度,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政策环境方面,制定并及时调整浙江省外商投资重点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布局导向,引导外资向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集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出台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到浙江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政策。在法律法规方面,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做好有关外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行政规章的清理。在经营环境方面,加快“大通关”建设进度,提高口岸的通关效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维护包括外商在内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投资环境评估监测体系,定期开展投资环境监测评估。

支持发展国际性中间组织。加快推进已经启动的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反倾销应诉人才培养工程,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扩大浙江具备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应诉能力的本土法律、会计等高级人才储备。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其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中的参与力度,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政策咨询服务。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把推进政会分开作为传统行业协会改革的起点,推进行业协会规范发展,提高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水平,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企业整体利益的代表,成为企业和政府沟通和协调的桥梁和纽带,真正发挥其在处理贸易争端中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权威优势、公共关系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

标签:;  ;  ;  ;  ;  ;  ;  ;  ;  ;  ;  ;  ;  

构建新的开放模式:对外开放新阶段研究_开放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