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市发展中的误区及对策_生鲜食品论文

我国超市发展中的误区及对策_生鲜食品论文

我国超市发展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超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于80年代初引进超市这种零售业态,曾掀起一阵短暂的热潮,但很快跌入低谷。直至90年代,超市才再一次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以上海为例,1985年第一次“超市热”过后,仅剩两家超市在缩小营业面积的情况下继续经营。1991年9月, 联华超市商业公司在居民区开设了所属的第一家超市,在8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内供应近3000 种日用工业品和副食品,开业1个月内,顾客天天要排队进店购物, 由此掀起了第二次“超市热”。至1995年底,上海市已发展各类超市公司21家,网点近700个,营业面积21万平方米,销售额达23亿元。

纵观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超市的引入和发展都是处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适于超市发展的,但仔细查看,会发现超市一派兴旺的表象下,隐含着大量问题,反映出人们对超市的认识不深不透,存在种种误区。

一、我国超市发展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第一,超市是什么?

误区:超市就是自选商场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把超市称为自选商场,其实二者的含义有重大差别。按照哥伦比亚定义委员会下的定义,超市是指主要出售食品杂货,以低毛利率、丰富的商品品种、顾客自助、强调商品对顾客有吸引力为基础的零售企业。虽然其他学者和组织对超市还有多种定义,但都承认超市是自助式售货、低价格、以食品为主、大量销售等多种特征的综合体。而自选商场仅强调一种特征,即开架售货、顾客自选,凡是采用此种售货方式的零售企业均可称为自选商场。但是如果不同时具备其他特征,自选商场就不能被称为超市。

第二,超市里卖什么?

误区1:超市里卖的是高价商品

这一错误认识是导致我国第一次“超市热”迅速退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超市中普遍高于一般商店的商品价格使大家望而却步,这一影响至今还在,许多中老年人仍然认为到超市买东西不划算。

产生这一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者对超市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准。从超市的产生来看, 1930 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 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30亿美元跌到556亿美元,个人所得的急剧减少和25 %的失业率,使美国人的购买力大幅下降。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迈克尔·库伦创办的超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秘诀就在于价格突破。他通过降低毛利率的办法(当时美国一般百货店的毛利率为25~40%,而库伦的超市毛利率只有9%)实现低价销售, 吸引了众多购买量少而又求廉的消费者。要实现低价格,必须压缩成本,库伦采取了多种方法,如顾客自助式售货,节约了雇佣售货员的费用;大量进货,以降低进价;大量销售,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所以,从根本上说,低价才是超市的本质特征,其他特征均是围绕这一核心产生的。从超市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来看,超市始终高举低价的旗帜,并把它作为与其他业态竞争的一种有力武器,日本甚至出现了由于1家超市即将开业, 整条街上的商店都降价销售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的零售业态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从百货店到超市、折扣店、购物中心,再到仓储店、便利店等,因此超市有一段独领风骚的时期,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近年来,多种业态同时涌入我国,其中折扣店、仓储店等均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超市只有在坚持低价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突出自己商品全等其他特征,才能找到生存空间。

误区2:超市里不卖生鲜食品

走入我国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却难找到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水果和生鲜食品,一些原本主营此类商品的菜店、副食店改造成超市后,也将它们“驱逐出境”。没有生鲜食品成了我国超市的一大“特色”。

从国际上来看,超市的主力商品是食品,而食品中起支撑作用的最主要的大类就是蔬菜、水果和生鲜食品。日本超市生鲜食品的销售额已占总销售额的50~75%,其中蔬菜水果占15~18%,水产占18%,豆制品酱菜占18%,熟食占4%。由于超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家庭妇女, 而她们在超市中采购最频繁、数量最多的商品就是生鲜食品。经营好了这类商品,就能赢得顾客好感,保留住一个稳定的顾客群。

此外,是否经营生鲜食品也是超市区别于便利店和仓储店的一个重要标志,便利店的主力商品是速食品、饮料、书报杂志,几乎不经营生鲜食品,即使有也只占极小一部分;仓储店的主力商品是一般日用品,不经营生鲜食品;而超市经营的生鲜食品要占到经营商品的5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超市中生鲜食品太少,不和群众的“菜篮子”相联系,超市如何有发展前途呢?

第三,超市该有多大?

误区:迷你超市

走在大街上,我们会发现一些“迷你超市”只有100 多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这样的“迷你超市”是真正的超市吗?应该说不是。因为迷你超市在规模上不具备成为超市的条件。

超市在国外也称作“one - stop - shopping”商店, 即能满足消费者日常所需一次性购足的商店。因此,超市中商品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品种齐全,国外大型超市中甚至出售家具、珠宝首饰。不仅商品种类齐全,而且每一类商品都提供多种花色、品种及品牌。如此丰富的商品,必须要求有相当的营业面积来陈列,因此各国对超市的单体营业面积都有最低要求,如英国规定为800平方米,法国规定为850平方米,美国规定1.9万平方英尺(约合1678平方米)。

国际上超市一直在朝着大型化发展,特大型超市营业面积超过1 万平方米,经营商品达5万种;一般大中型超市营业面积在2000~5000 平方米,经营1万种以上的商品;小型超市也在800~1000平方米, 经营5千种以上的商品;500平方米以下的超市已基本淘汰。 而我国的超市普遍偏小,以至出现所谓“迷你超市”。狭窄的营业面积导致经营品种不全,货场拥挤,购物环境舒适度下降。尽管许多城市制定了超市规范化标准,要求超市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 上架经营品种不少于3000种, 但仍有大量超市未达到标准, 比如上海超市的平均营业面积只有300平方米,经营2000多种商品,和便利店(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以下,经营1500~2500种商品)不相上下。如果经营者不尽快改变这一状况,任超市如此“迷你”下去,既不能满足顾客需要,又模糊了业态间的区别,对超市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第四,收款机用来做什么?

误区:收款机=算盘+钱柜+打印机

我们看到,很多超市的收款机上没有扫描器,收款员按照价签用手输入价格,打出的单子上没有商品名称,只有顾客看不懂的代码,收款机也没有和后台电脑联网,每笔业务的发生并没有相应信息传向后台电脑。这样,整个POS系统没有了“眼”(扫描器), 没有了“脑”(后台电脑),只剩下了“手”(收款机),发挥着算盘、钱柜和打印机的功能,POS系统整体的信息传输、资料存储、商品分析、编制报表、 市场预测等功能均无法发挥,这与提高商业自动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通过采用POS系统、EOS系统、MIS 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自动化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外的调查中,80 %的零售业者认为POS系统是零售业的唯一方向。我国的超市由于大部分规模较小,连锁程度不高,连锁公司加盟店数量少,对商业自动化给经营带来的飞跃和巨大裨益尚无所觉察,单从眼前利益出发,认为投资大,难度大,不肯出钱出力推行电脑管理,依然靠大量成本高、效率低的人工来管理。中国复关在即,面对国外零售业的雄厚实力和先进技术,如此薄弱、落后的管理将是不堪一击的。

第五,在推进超市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该做什么?

误区:政府的作用就是将下属企业改造成超市门店

从北京市东四路口向北,约2000米的街道两边,竟有7 家超市和便民店,它们是家百富(原供销商业系统网点)、绿凯(原蔬菜系统网点)、良士多(原粮食系统网点)、奥之光(原副食系统网点)、华表购物中心(原服装系统网点)、北新桥超市(原副食系统网点)和黑豹超市(原五交化系统网点),由于分布过于密集、商圈基本一致、经营品种大体相似,造成顾客分流,企业间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不理想。

在推进超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把下属门店改造成超市,于是不顾商业布局的整体规划,不顾企业的经营特色,不管各种零售业态间的比例结构,认为开了超市就能获利。结果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只能使投资难以收回,造成浪费。

二、政府主管部门的对策

存在以上种种误区和我国尚处于超市的起步阶段有关,也和政府主管部门、各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不够有关。从国外成功引进超市的经验来看,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不是插手企业经营,而是创造环境的问题。当前,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企业开发、生产适合超市销售的产品,加快在社会范围内推广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是一种商品识别标记,尤如一个人的身份证,在现代商品流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条形码技术尚未普及,这也是超市中商品品种少、POS系统使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条形码的普及率,改变我国社会性商品编码滞后的状况,使大量带有条形码的商品进入超市,为超市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在超市中,主副食品、蔬菜水果所占比例很大。这些商品要进入超市,必须经过包装化、标准化、规格化等处理,这些原先在流通领域中不受重视的问题,现在成了超市扩大经营品种的重大障碍。为此,政府必须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发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重点发展生鲜食品、冷冻食品、消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增加可供超市销售的商品种类。

2.鼓励超市经营生鲜食品,最终实现超市对集贸市场的代替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需要方便、卫生的食品,如洁净的蔬菜、半加工的肉类等。鉴于目前超市经营设施尚不够完善,生鲜食品损耗较大,同时,人们到超市购买瓜果蔬菜、生鲜食品的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政府应对经营生鲜食品达到一定比例的超市给予政策优惠,以提高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为减少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风险,政府部门可为超市和蔬菜公司、水产公司、肉类加工厂牵线搭桥,组织这些批发企业、生产企业直接进入超市销售。

3.大力扶持连锁超市,提高超市的整体实力

超市是一种必须体现规模效应的零售企业,由于单体扩张度有限,必须走连锁经营的道路。只有实行连锁经营,通过大规模采购、内部分工、集中配送、网络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我国的超市在连锁经营过程中,受到旧的管理体制的束缚,呈现出三方面的局限。第一,局限于同一地域;第二,局限于同一行业;第三,局限于同一所有制。连锁的经济合理性要求政府部门在扶持超市连锁经营的过程中,突破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旧思想,吸引其他产业、行业投资于超市,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搞连锁的超市在政策上支持,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网点规划、房产房租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连锁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发展超市。

三、企业经营者的对策

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企业在超市的具体经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我国超市发展时间短,不少管理人员不熟悉国际通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单个超市的经理人才更加短缺,许多从业人员也不习惯超市中新的服务方式。为了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大型连锁超市应建立培训中心,对各级员工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高层管理者还应参加各种专业学习和进修考察,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向生产领域和批发领域扩展,开发多个利润源

国外许多超市中销售的商品采用销售商商标策略,利用自己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采集来的信息指导企业生产或自行加工产品,一方面可以提高毛利率,另一方面可以向其他零售企业批发。中国的超市也必须走多角化经营的道路,以广布的门店网络为依托,以中央采购制和配送中心开发第二利润源(销售利润)及第三利润源(物流利润),以直接的市场信息向加工制造业渗透开发第一利润源(生产利润)。

标签:;  ;  

我国超市发展中的误区及对策_生鲜食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