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的分类与核心_重复性论文

论实践的分类与核心_重复性论文

简论实践的分类及其内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自进入文明时期以来,就不断关注和探求其自身所特有而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运动的主体活动——这就是实践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发现了实践的本质。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本文从实践分类的角度谈一谈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拟提出创造性实践是实践范畴的内核。

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实践范畴的多角度性和多层次性。从实践内容上看,可分为:经济生活实践、政治生活实践、文化生活实践;从实践主体规模上看,可分为:单独个人的实践、集体的单位实践、大规模的群众实践;从实践的效果看,可分为:有效的实践、无效的实践、负效的实践;从实践的质量看,可分为:盲目性实践、科学性实践;从是否直接改造客观对象来作划分,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分为对象性实践和非对象性实践。

以上这些划分或分类,不仅从外延上明确了实践概念,而且有助于从内涵上揭示实践范畴,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以实践是否具有开拓性为依据将实践划分为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则会进一步揭示实践范畴的内涵及其更深层次的本质。

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是实践范畴的两大有机部分,那么实践范畴的一般特性也就构成了两者的共性。主要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本文对此不再赘述。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普遍发展形式,它们除了有共性之外,还各有特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反映了人们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1.创造性实践的特性。所谓创造性实践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突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规范,按照新的方式和规范去变革对象,特别是变革以前尚未接触和尚未认识的对象,创造出一种具有新质的客观事物的实践(当然包括创新方法和规范)。创造性实践的主要特性包括:

①超越性(或开拓性)。表现在超越既定的实践领域;冲出旧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方式:超越主体原有的力量,向新的力量过渡。创造性实践超越性的客观根据是,客观事物潜藏着无限多样对人有利的可能性;其主体根据是创造性为自主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事实说明,只有自主的人,才会焕发劳动热情,增强创造需要。精心分析自己的客观环境,计算和权衡活动的后果,并为此唤醒自身沉睡的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创造更多的客观价值。

还须指出的是,应把实践的创造性和创造性实践区别开来。二者虽有联系,但含义不同。实践的创造性是指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即主体改变客体存在物的形式和功能,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无论创造性实践或重复性实践都具有的。我们所说的创造性实践的“创造”含义,则是指并不是重复制造物质世界本来已有的东西,而是改变客观对象,使它成为未曾有过的东西或原来并不具备的形态。这一“创造”的特性是重复性实践并不具有的,因为后者只是按已有的方式、已有的水平进行的活动,它只能取得重复价值,不能提供任何新的认识价值。

②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曲折性)。在创造性实践中人们对于客观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尚未完全认识,更难于把握在变革对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偶然性因素,加上作用于变革对象的物质手段和行动规范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创造性实践的发展一般不可能是单一的、直线式的因果联系过程,而是一个复杂曲折、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结果不仅有一种可能,而且有两种甚至多种可能。

为了提高超前认识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减少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人们一方面必须运用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对超前认识和建立在超前认识基础上各种计划方案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和价值效益分析,同时还要通过思想实验,从人们已有的实践中深刻揭示和全面把握的客观规律出发,凭借人们对客观信息大量的和系统的了解,依靠人们已经通晓的科学思维方法,观念地模拟未来实践的不同途径方式及结果。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地发现不协调的现象与各种不利因素的苗头,及时加以调整。

③特大的功用性。创造性实践能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客观要求、条件,不断地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局面、新事物,因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生活中都有特大的功用性。在这个意义上可分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实践和改造社会的创造性实践。由于在创造性实践中,理论创造与实践创造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所以科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包括哲学研究实践、自然科学研究实践、社会科学研究实践)又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凡是有创见的哲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在不同层次上、不同程度上探索客观事物(包括人类自身)新的本质、新的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无论是改造自然的创造性实践,还是改造社会的创造性实践,它的功用不仅在于它的实用价值,比如某项发明或发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若干倍,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新的认识价值,由于它是对这个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具有新质事物的认识,它的运用和推广就具有特大的功用和效益,如在工业发展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创造性实践,没有这样的发明或发现那就谈不到对它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没有创造就没有革新,就没有进步;创造性越强,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

2.重复性实践的特性。所谓重复性实践是指人们按照既定的方式和规范去重复或模仿先前已有的实践,它们所变革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和熟悉的对象,其结果并不产生一种具有新质的事物。如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作业(当然发明流水线生产的是创造性实践),传统农业生产中墨守成规的生产劳动、艺术活动中的模仿等。重复性实践的主要特性包括:

①保守性。在既定领域内,用传统的工具手段和规范,重复制造物质世界已有的东西。如我国目前极少数偏僻山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两千年前汉朝的农业生产水平。

②确定性。在重复性实践中,客观对象、物质手段、行动规范等要素,都停留在已知的和已经尝试过的范围内,因此,不论实践的程序还是实践的结果,都比较确定,不确定的因素很少。

③实用性。重复性实践所追求的是运用同样的方式,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同类产品,也就是说它追求的是实践的实用价值而非新的认识价值。但是,创造性实践的成果总是要通过大量的重复性实践再生产出来,以扩大其范围和社会效益。就单个重复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的经济效益来看,大体是相等的。而重复性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优势,它的宏大社会效益,就在于它数量众多,不妨称之为数量效益。当然,换一个角度,从创造性实践为重复性实践开拓一条新道路来看,重复性实践这种直接的数量效益,也是创造性实践的宏大社会效益。

3.创造性实践与重复性实践的关系。创造性实践与重复性实践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活动总是在继承和发展相统一中进行所决定的。任何人总是生活在既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既定的生活方式和规范之中,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实践总是具有重复前人实践的性质。同时,社会发展又必然提出创新事物的客观要求,并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促使人们以新的实践形式和实践规范去变革新的对象,以产生出新的成果。这又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具有创造的性质。

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各自的对象和特点不同,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表现方式不同,各自的产物不同,在整个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同时,它们之间又是互相依赖、互相包含的,创造性实践中也会有重复性、模仿性的因素,而不可能与先前的实践毫无共同之处。重复性实践在一定条件下也同样包含某种创新的因素或萌芽(如熟能生巧),而创造性实践的成果最终得通过重复性实践大规模地物化出来,以扩大其数量和范围,从而也为 新的创造性实践准备社会物质条件。就整个社会实践的历史和未来趋势而言,创造性实践是在重复性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实践。不论重复性实践在一定环境中有多么积极的一面,但是在同一个活动领域内,人们总是要走向创造性实践的。

应该着重指出,人类社会越发展,创造性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明显。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发生新的科技革命,美国的航天登月实践,西欧的“尤里卡”,日本的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充分证明了这点。它把过去必须由人来作的一些重复的、机械的活动愈来愈多增多给日益自动化的机器系统去完成,而使人愈来愈多地从事创造性思维和实践。从国内看,我们现今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首先和主要地就是创造性实践,而不同一般性或笼统性的实践。单说实践,并不能反映改革的实质。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只是以重复性实践或只是重复性实践为主,那必须导致社会缺乏生气和活力,陷于停滞或走向低谷。此外,由创造性实践的成果转化为大规模运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事实,也应该得出实践重心有向创造性实践转移的趋势的结论。

4.创造性实践与实践本质。主体与客体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实践关系,主客体的矛盾是实践的根本矛盾,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的。这一矛盾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对立。而这一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即从对立走向更高的统一。创造性实践表明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最为发展、最为高级的形式——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物质运动过程。这一过程既能真正消除精神片面的主观性,它能消除自然物质自在的客观性,精神被物化了,物被精神化了。矛盾是在过程中被主体自觉的、创造性地解决的。

综上所述,创造性实践是实践范畴的内核,而重复性实践则是创造性实践的辐射。我们理解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首先应该是创造性实践的哲学本体论。

标签:;  

论实践的分类与核心_重复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