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与高中衔接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学习计划”的特点--以“新课程”人文教育版“提取”为例_化学实验论文

初高中衔接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学案”的特点——以新课程人教版“萃取”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人教版论文,过程中论文,以新论文,实验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阶段,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同时了解操作的原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不但实验操作应该规范,实验过程也应该规范,即每次实验都自觉按照规范的实验程序进行。学生还应该具备根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是高中3年逐步培养的。高一是学生高中生涯的起始,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新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又不熟悉,这一切都使得新高一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第一章是“从实验学化学”。因此初高中的衔接主要体现为实验教学的衔接。笔者运用“学案”进行教学,取得喜人的效果,实现了初高中平稳过渡。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教案”与“学案”:一个着眼于教,一个着眼于学;一个着眼于教师主体,一个着眼于学生主体。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等方面,却有着本质的不同[1]。

下面介绍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第3课时“萃取”。以“萃取”一课的“学案”为例分析初高中衔接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学案”的特点。

一、教学实例

北京2007年9月进入新课程改革。本节课是进入新课改的第一节市级观摩课。

1.教学过程简介

[新课引入]1滴玫瑰精油价值600元

[环节1]萃取概念的建立

(1)文字解释,字面理解萃取:聚集、提取。

(2)介绍西红柿汤的制作,初步感受萃取。

(3)学生按照学案,完成“活动1——类比有油西红柿汤的制作体验萃取”。感性认识萃取,猜想萃取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证明。讨论得出萃取剂的选择依据。

(4)学生给萃取下定义。

在“体验—探究—总结”的过程中完成萃取概念的建立环节。

[环节2]“萃取—分液”操作练习

(1)介绍分液漏斗的构造及“萃取—分液”的操作。

(2)学生按照学案,完成“活动2——萃取—分液操作练习”。实验后交流实验难点、注意点。

在“观察—模仿—总结”的过程中完成“萃取—分液”操作练习的环节。

[环节3]萃取的应用

介绍液液萃取、固液萃取的实例,提出课题——应用“萃取”提取植物油。将萃取的应用环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2.“学案”介绍

[活动1]体验萃取

[活动目的]类比有油西红柿汤的制作,体验萃取。

[活动用品]碘水,碘的溶液,水,四氯化碳,汽油,酒精,试管,滴管。

[信息]

水汽油四氯化碳 酒精

碘在其中的溶解性

较差

良好良好 良好

各溶剂在水中的溶解性

— 不互溶 不互溶互溶

[活动过程]

提示:试管较多,注意对其标号。

[交流和讨论]

·说说你心目中的萃取?

·萃取是什么引起的?请提出假设并思考如何证明。

·萃取剂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请尝试给萃取下定义。

“学案—活动!”小评

“学案—活动1”的设计符合化学实验的规范程序(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报告的范例。实验目的:类比西红柿汤的制作方法体验萃取。该实验定位成类比、观察实验。活动过程的实验步骤描述清楚;实验现象第一栏将希望同学们重点观察的现象写成了空格的形式,引导同学观察,同时对同学们以后观察实验、填写活动记录起引领作用;实验结论重点强调“碘从__层进入__层”的现象是萃取,为学生完成“交流和讨论”的问题1——感性认识萃取起到了积极的帮助。

“交流和讨论”的问题2、3,是对活动1的提升。问题2——猜想萃取,此问题开放性较大。“学案”中提供信息从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同时也向学生暗示查阅资料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另一方面,在学生猜想萃取的原因是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之后,学生意识要上升到方法论高度,即要让学生理解为了论证假设需要找出类似的其他例子并通过实验证实。使同学的思维螺旋上升,体会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问题3——萃取剂的选择依据,此问题开放性也较大。但一方面“学案”中提供了信息,另一方面“问题2”的解答也为此题解答提供保证。同学积极思考、相互补充,一定能得到完整的结论。此过程中同学思维进一步螺旋上升。

“交流和讨论”的问题4——尝试给萃取下定义,是对活动1的升华。

[活动2]“萃取—分液”操作练习(教材P.9实验1-4)

[活动目的]练习运用分液漏斗进行“萃取—分液”的实验操作。

[活动用品]碘水,四氯化碳,分液漏斗。

[活动过程]

(1)验漏。

(2)关闭活塞,先将一定量的碘水加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3)用右手手心压住分液漏斗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边振荡边放气。

(4)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5)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适时关闭下面的活塞。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以免其被残留在漏斗导管上的液体玷污。

[相互纠错、共同提高]

__同学的操作

__同学的操作

优点:优点:

缺点:缺点:

[交流和讨论]

·实验难点

·实验注意点

“学案—活动2”小评

“学案—活动2”的设计也很规范。活动目的强调:练习运用分液漏斗进行萃取的实验操作。该实验定位成操作练才。活动过程一栏书写比教科书详细,以利于学生操作。增加了相互纠错、共同提高一栏。教学中我们要求2人一组,一个同学做实验,一个同学观察。帮助做实验的同学规范操作,同时自己加深印象,共同提高。实验后,交流和讨论实验的难点和注意点。通过归纳,掌握“萃取—分液”操作。

反思与评价

“学案—反思与评价”小评

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均会受益。利用多元智能的评价标准,从分工、操作、实验记录、解决“异常”现象、整理仪器和药品、思考和讨论、整理结果、踊跃发言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利用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反思评价表将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状况,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措施。

二、初高中衔接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学案”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2]。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也是“学案”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就新高一而言,“学案”设计有以下特点。

1.规范性

化学实验的规范程序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规范的实验程序是一项很重要的科学素养。教师一般都会严格要求学生具有规范实验程序的意识。新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但是实验的规范性较差,尤其是没有形成规范实验程序的意识。在高一的起始阶段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规范意识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正面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确保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顺利进行和实验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最初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平时的“学案”如果规范,学生将来在预习实验,书写实验报告时自然也会模仿、也会规范。

2.引导性

新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起点要注意“就低”,千万不要一开始就难度过大,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失去信心。“学案”一定要有引导性,实验的开放性应逐步加大。刚开始可以是有针对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性地验现象,这有利于学生规范的养成。有针对讨论问题,这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说学生此时是被教师牵着走,实验的开放性是比较小的。但是这样的设计是必要的。首先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能力不够了解;其次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实验规范性也有待加强;再次“就低”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因此这一阶段,教学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规范意识以及初步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项要求比实验方案本身更重要。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规范的实验方案应该包含哪些部分,教师是如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的以及今后遇到问题应该怎样思考等。

3.阶梯性

教学如果一味地“就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有“吃不饱”的感觉,从而厌倦化学。所以,适当地将教学拔高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学案”里,体现为“学案”设计一定要详略得当、留有余地。实验的开放性小了,针对实验的思考问题开放性应该适当加大。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习过程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学生教学生”有时比“教师教学生”效果更好,这也有利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

4.评价性

“学案”最后附反思和评价表。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以后他们学习、工作中均会受益。利用选举今日之星、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多元化的评价系统,比如操作、表达、思考、创新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

标签:;  ;  

初中与高中衔接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学习计划”的特点--以“新课程”人文教育版“提取”为例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