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新形势下建筑安全工程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我国人民对建筑的要求也逐渐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行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好的居住以及生活环境。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安全工程管理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能够在降低建筑工程安全风险问题发生频率的同时,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建筑安全工程管理重要性,以及探讨新形势下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详细阐述了安全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提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孙丹丹[3](2021)在《新形势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新形势下,在开展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当前在开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时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解决措施。加强开展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构建完善的应急方案,有利于水库大坝能够稳定运行,充分展现出我国水库大坝自身价值,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杨薇[4](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邱浩[5](2020)在《“平安校园”建设视角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稳定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平安校园”建设,以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为目标,迎合了创新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平安校园”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巩固了校园长治久安的局面,增强了师生主体的安全感与满意度。但是与“平安校园”建设的新要求相比,与党和国家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亟待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因此,探索“平安校园”视角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既是应对当前安全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的应有之义,也是服务于“平安校园”建设目标的要求。为保障校园环境和谐稳定,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本文以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并与高校保卫部门与师生员工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掌握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治理理论、协同理论等前沿理论对高校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更好的提升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效能。本文首先考察了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界定、构成要素以及构建原则,深刻了解到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主体、内容、对象、手段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从而划定了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范围。其次,阐述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是建设与完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原因。再次,基于“平安校园”的视角,分析了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不顺、队伍建设滞后、信息协同不强、考核评价不力、科技水平不高等具体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为完善体系提供现实依据。最后,提出了完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通过健全运行机制、提高科技水平、加快队伍建设等措施,针对性的解决体系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陈宇[6](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鲁伟丽[7](2020)在《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化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精细化的质量型发展,我国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要从“总量”和“增速”转换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我国工业企业而言,我国工业企业应追求并聚焦高质量和高效益。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背景下,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的企业档案管理服务,亟待梳理企业档案管理服务现实及其存在的不足。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研究探索,更好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工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服务,以更好地支持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工业企业档案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梳理了我国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服务的努力方向,并提出了对策。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章为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概述。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和电子档案管理新时代对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服务的新要求,其次阐释了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现状。第三章为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了我国工业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思维有待转变、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数据质量不高、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五个方面。第四章为提出改进策略。包括档案管理理念方面、管理体系方面、管理模式方面、技术方面和管理人员方面。第五章为总结与展望。文章基于文献梳理和调研而进行的一些探讨,可能还存在不全面,有待于今后从事工作之后,深入实际,更深入、系统地来研究企业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来寻求解决对策。
梁冠路[8](2020)在《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食品安全关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是各国政府重要职责。国外已构建从末端产品检验转向以预防和风险防控为主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中职业检查员制度是发挥预防作用的重要手段。我国以往已建立的兼职检查员队伍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弊端,导致其作用效果受到较大局限,基于此,本课题在所在单位的支持下,开展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度的起草和实施,总结经验和效果,为进一步改善广西食品安全状况发挥积极作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起草制订及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对兼职检查员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职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管理、人员管理等相关内容,为选聘职业检查员提供了依据。2017年先后聘用了12名职业检查员,为开展食品生产检查提供了人员保障。起草制订并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通过结合食品生产企业的风险点分析,对职业检查员在开展工作时的职责划分、工作程序、检查内容、纪律要求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相应制定检查工作表。工作规范的颁布使得专职检查员的工作具备依据和可操作性。根据食品行业的风险特征,以高风险的乳制品企业作为实施职业检查员制度的实践探索。经过对广西18家乳制品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分别在企业生产许可条件保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检验能力、不安全产品追溯工作职责履行等4个方面开展检查,共计检查出问题项221个,经过职业检查员的持续跟踪整改,乳制品企业生产状况不断改善,2018年全区产品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0个,不合格率0%。实施职业检查员检查制度对改进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具有明显效果。对比了建立职业化检查制度后,食品监管部门在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方面的变化,表明执行职业化检查制度后,广西食品监管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检查覆盖面提高,对企业形成强大震慑。经过制度的建设和试行实践表明,职业化检查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项有效预防监督措施,具有推广的价值,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耿明浩[9](2020)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从事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的人员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估,旨在发现其不足,提出改进办法。高校可以参考此评价指标体系,来构建一种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工作单位可根据此评价体系对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方法:通过参考各高校培养方案、查阅文献以及现场访谈等方法来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elphi法对从全国选取的18位从事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参考专家意见来对岗位胜任力指标进行补充与修改。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计算,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实现,进而确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成功构建了一个由6个一级指标、4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知识、卫生检验与检疫知识、实践技能、个人能力、综合素质。(2)通过分析整理调查问卷可知:问卷回收率达到了100%,说明专家很重视此次调查;两轮调查一级指标协调系数(W)分别为0.310和0.383(P<0.001),二级指标为0.280和0.318(P<0.001),说明问卷咨询结果协调程度较高,专家对指标设置意见较统一;经计算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表明此次调查权威性较高。(3)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医学基础知识0.1272、预防医学知识0.1655、卫生检验与检疫知识0.2134、实践技能0.1530、个人能力0.1482、综合素质0.1927,一致性检验CR值在0.0198-0.0694之间,表明指标一致性较好。结论:本研究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回顾法、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成功构建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经过对结果数据分析可知专家对本次指标设置的意见基本一致,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后,确定各级指标重要性高低,为今后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的选拔、培训及考核的重点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邱铁鑫[10](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二、新形势下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建筑安全工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新形势下建筑安全工程管理重要性 |
2 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 机构设置相对混乱 |
2.2 建筑安全交叉管理较多 |
2.3 队伍配置有待加强 |
3 完善建筑安全工程管理的对策 |
3.1 完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运行机制 |
3.2 优化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
3.3 注重工程现场的安全管理 |
3.4 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
4 结 论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3)新形势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分析新形势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具备的意义 |
3 探究新形势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1 在设计以及施工上存在的不足 |
3.2 一座水库大坝存在着多种问题 |
3.3 水库大坝缺乏安全的管理工作机制 |
3.4 没有完善水库大坝监测系统 |
3.5 没有制定完善的水库大坝应急预案 |
4 探究新形势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问题相关解决措施 |
4.1 逐渐完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内容 |
4.2 优化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作内容 |
4.3 逐渐完善水库大坝整体风险管理工作 |
4.4 构建完善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风险评估机制 |
4.5 明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主体,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 |
4.6 加强开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人员系统性培训 |
5 结束语 |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5)“平安校园”建设视角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国内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 |
1.2.2 关于国外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 |
1.2.3 关于“平安校园”建设的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治理理论 |
1.3.2 协同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安全 |
2.1.2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 |
2.2 构建原则 |
2.2.1 统一指挥原则 |
2.2.2 协调联动原则 |
2.2.3 预防为主原则 |
2.2.4 服务师生原则 |
2.3 构成要素 |
2.3.1 安全管理主体 |
2.3.2 安全管理对象 |
2.3.3 安全管理手段 |
2.3.4 安全管理内容 |
2.3.4.1 安全政策 |
2.3.4.2 安全风险管理 |
2.3.4.3 安全保证 |
3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
3.1 基于高校内部管理层面分析 |
3.1.1 校园安全形势整体严峻 |
3.1.2 大学生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
3.2 基于高校外部安全形势分析 |
3.2.1 传统校园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
3.2.2 高校意识形态问题严重 |
3.2.3 高校失泄密事件频发多发 |
3.2.4 高校网络舆情防控难度加大 |
4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困境-基于“平安校园”的视角分析 |
4.1 “平安校园”实践探索 |
4.1.1 指导思想 |
4.1.2 建设历程 |
4.1.3 工作内容 |
4.2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
4.2.1 安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 |
4.2.2 安全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4.2.3 校园安全文化稳步发展 |
4.2.4 安全防范措施逐渐完善 |
4.3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1 组织体系结构不畅 |
4.3.2 队伍建设水平滞后 |
4.3.3 信息沟通效率低下 |
4.3.4 考评激励效果薄弱 |
4.3.5 应急处置工作乏力 |
4.3.6 科技支撑保障不足 |
5 完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路径选择 |
5.1 打造高校安全治理共同体 |
5.1.1 培育多元主体,促进合作治理 |
5.1.2 完善机构设置,加强组织保障 |
5.1.3 理顺组织结构,明确管理责任 |
5.2 健全高校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
5.2.1 信息共享机制 |
5.2.2 联防联动机制 |
5.2.3 考核评价机制 |
5.3 提高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科技水平 |
5.3.1 引进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 |
5.3.2 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 |
5.3.3 推进技防系统集成与联动 |
5.4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体系队伍建设 |
5.4.1 拓宽培养渠道 |
5.4.2 注重教育培训 |
5.4.3 完善准入标准 |
5.5 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5.5.1 加强预案制定与演练 |
5.5.2 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
5.5.3 重视舆情干预引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提纲 |
一、 保卫处工作人员 |
二、 校属其他单位 |
三、 高校师生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留学和留学生 |
(二)来华留学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五、研究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难点与创新点 |
1.4.1 难点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
2.1 工业企业档案及其管理 |
2.1.1 工业企业档案 |
2.1.2 工业企业档案管理 |
2.2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
2.2.1 管理效率要求更高 |
2.2.2 档案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
2.2.3 管理服务水平要求更高 |
2.3 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
2.3.1 档案管理走向数据化管理 |
2.3.2 档案管理方式逐渐被计算机代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管理思维有待转变 |
3.2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
3.3 档案数据质量不高 |
3.4 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
3.5 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我国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对策 |
4.1 管理理念方面 |
4.1.1 转变管理思维 |
4.1.2 提升服务意识 |
4.2 管理制度方面 |
4.2.1 完善档案管理相关法规 |
4.2.2 完善行业档案管理标准 |
4.2.3 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
4.3 管理模式方面 |
4.3.1 企业创新自我管理模式 |
4.3.2 第三方托管模式 |
4.4 技术方面 |
4.4.1 利用5G技术助力档案信息实时传输 |
4.4.2 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安全保障 |
4.4.3 利用云计算技术助力档案管理精细化 |
4.4.4 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高质量档案服务 |
4.5 管理人员方面 |
4.5.1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
4.5.2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 |
4.5.3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际上职业检查员制度的建立情况 |
1.2 我国检查制度的建立情况及存在缺陷 |
1.3 中国乳制品企业政策与产业变化 |
1.3.1 构建全面严格的乳品行业监管制度 |
1.3.2 监管政策出台加速,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 |
1.3.3 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国产品牌做大做强 |
1.3.4 规范国内乳制品流通渠道 |
1.3.5 鼓励创新,产品多元化 |
1.4 广西乳制品行业概述 |
1.4.1 广西乳制品抽检情况 |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建立职业化检查制度的依据与构想 |
2.1 试点职业化检查背景 |
2.2 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 |
2.2.1 起草过程 |
2.2.2 起草难点 |
2.2.2.1 经费及聘用问题 |
2.2.2.2 任职人员所应具备的资质 |
2.2.3 修改完善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 |
2.3 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 |
2.3.1 起草过程 |
2.3.2 起草难点 |
2.3.2.1 检查程序的设置 |
2.3.2.2 检查表格内容的制定 |
2.3.3 修改完善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 |
2.4 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的组建 |
2.4.1 发布招聘公告 |
2.4.2 笔试 |
2.4.3 面试 |
2.4.4 培训 |
2.4.5 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情况分析 |
2.5 广西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的意义及特殊性 |
第三章 职业化检查制度在乳制品企业的试行情况及影响 |
3.1 广西乳制品行业体系检查基本情况 |
3.2 乳制品行业体系检查内容 |
3.3 生产许可条件保持情况概述 |
3.3.1 部分企业具体问题示例 |
3.4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概述 |
3.4.1 部分企业具体问题示例 |
3.5 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具体问题示例 |
3.6 标签标识管理具体问题示例 |
3.7 企业问题数量情况 |
3.8 分析与讨论 |
3.8.1 体系检查挖掘分析乳制品行业问题 |
3.8.2 促进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 |
3.8.3 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关键在基层 |
3.9 建议 |
3.10 对广西乳制品企业的影响 |
3.10.1 督促企业规范管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
3.10.2 提升行业对于法规标准的认知能力引导企业规范管理 |
3.10.3 乳制品抽检不合格率情况 |
3.10.4 对企业起到促进作用 |
第四章 职业化检查对监管部门的影响 |
4.1 工作方式上的改变 |
4.1.1 监管手段力量增强,在高风险品种企业开展体系检查 |
4.1.2 运用检查员队伍撰写行业分析报告为下一步监管提供重点 |
4.2 工作效率上的改变 |
4.2.1 节省抽调人员时间,省级直接下达任务效率更高 |
4.2.2 职业检查更有效,监管深入且彻底 |
4.3 工作效果上的变化 |
4.3.1 专人收集整理检查资料,问题跟踪整改更到位 |
4.3.2 制定《自治区本级食品生产监督检查计划》扩大职业化检查范围 |
4.3.3 注重提升执法效能,从严提出工作新要求 |
第五章 结论 |
5.1 职业化检查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
5.1.1 职业化检查写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 |
5.2 持续推广职业化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5.2.1 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
5.2.2 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流失风险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 |
附录2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回顾法 |
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1.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1.4 层次分析法 |
2 研究步骤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
2.3 初步构建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
2.4 制作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2.5 进行专家咨询 |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3 研究结果 |
3.1 专家基本资料 |
3.2 专家积极程度 |
3.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
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5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3.6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4 指标权重的设置 |
4.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4.2 构造判断矩阵 |
4.3 计算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5 讨论 |
5.1 专家代表性和可靠性分析 |
5.2 指标体系科学性分析 |
5.3 指标体系有效性分析 |
5.4 理论意义 |
5.5 应用前景 |
5.6 研究的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章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10)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四、新形势下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建筑安全工程管理研究[J]. 王鹏飞. 居业, 2021(08)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新形势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J]. 孙丹丹. 绿色环保建材, 2021(04)
-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5]“平安校园”建设视角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邱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6]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研究[D]. 鲁伟丽. 河北大学, 2020(08)
- [8]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D]. 梁冠路. 广西大学, 2020(02)
- [9]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耿明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