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里仁学校 250100
摘 要:暗示心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积极的暗示能够促进人的成长,使之获得充分的自信。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暗示 学生心理 自信心
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是对暗示反应最敏感的一个人群。由于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极易受到别人的暗示,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眼神,都会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大部分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铃响了,教室里却还乱哄哄的,这时候与其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不如温和而轻声地提醒大家,“某某同学已经准备好上课了……”这不仅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去强调纪律,而且可以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上课。现结合自己在平时教育中运用心理暗示的实践,谈谈体会。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教师应该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那就是要运用积极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我们: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孩子的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如何运用爱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呢?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渴望得到赏识,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如果我们过多指责,孩子就会因自信心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而在鼓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失败。 “我自信,我能行。”我一直用这句话鼓励着孩子。在一次拔河比赛中,我无意中听到班里的一个学生说:“我们班肯定比不过他们班,他们比我们高一级了呀……”当时我并没有说什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比赛的前一刻,我把学生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我们要自信,要相信自己,我能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我们已经向成功迈近了一步。如果我们缺乏自信,即使再努力,我们也已经输了别人一步。”此时此刻,全班学生大声对我说:“我自信,我能行!”比赛结果得了第一。有了这一次经历,在接下来的各项活动中,班里的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信心,不管什么比赛,都想争取第一,并付出实际行动。
二、用耐心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出现问题后,他们一经教育,当时态度很好,可是过后即忘;或者过段时间老毛病又重犯了。这时,从内心出发,教师会相当生气的,这也在情理之中,七情六欲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教师也不例外。但教育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教育是长期的、反复的,越到此时,教师就越需要冷静,切忌对他们大声训斥,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因为这样做,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学生从你的行为中受到消极的暗示,以至于自暴自弃,从而拒绝你的教育帮助。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能否做到耐心细致是很重要的。学生“屡教不改”,一味地着急是无用的,你得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何解决的良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瑕疵,再差劲的人也会有优点。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差生”的闪光点,并耐心地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比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写字比较差的学生,如果动辄就让他们重做罚抄,是不可能让他们把字写好的,我的经验就是经常表扬鼓励他们,其实有时并无多大的进步,只是字分开写了,作业显得端正些了,我马上会拿出他们的本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变化,而学生们总会说好看多了,此情此景,他们自然非常高兴,然后我趁热打铁,对大家说,这说明他的字也是可以写好的,只要他努力。受到这种暗示,下次作业他们果然比前有了进步。当然,他们也会有反复的时候,单一的表扬批评也可能使他们变得“麻木不仁”。因此我还专门让班长准备了一本记载本,谁的字好就加分,加一分两分的都有,字迹差的学生更是有特权,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可以加分。
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细心,经常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6。
[2]东方史 暗示学[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55-157。
[3]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7。
[4]王富燕 教育中的心理暗示[J].新课程(下),2011,(2),142-143。
[5]李泽远 心理暗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24-25。
论文作者:张乃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自信心论文; 暗示论文; 学生论文; 心理暗示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