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现实主义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主义论文,中国论文,逻辑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们常说某个人是现实主义者。所谓的现实主义者,就是根据生活现时呈现的实际状况,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利益选择的人。
据说20多年前,“现实主义”不是一个好词。那时邓小平先生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总受打击。后来他上台倡导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现实主义才得以正名,并被一句简洁明了的成语所概括,这就是“实事求是”。
不过,一个人如果为人太现实,往往面目可憎。电视剧《过把瘾》中的韩丽婷就因为太现实,和方言谈恋爱没两天,看到方言有一间小房子,就决定嫁给他,以结束自己时下居无定所的困窘。顷刻间,为房出嫁的韩丽婷在方言眼里矮了一截,沦落到“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旧式妇女堆里。平日里,我们说起那些过于现实的人,也没什么好词,总是与势利眼、变色龙之类的沾亲。
然而,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我们已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尊崇的是商业原则,大众传媒将商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操作方式广告天下,深入人心,难免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现实了一点。
不可能不现实啊!机会和陷阱密布,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与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即便为了防身,也必须对生活抱现实的态度,何况我们本来就是一些受利益驱动的“经济人”嘛。我想说的是,在这个时代,对生活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原本是无可厚非的。
2
说完了现实主义说股民。
股票,按书上的解释,它是股份企业(或股份公司)发给股东(投资者)证明其所入股份的一种凭证,是有权取得股息和红利的有价证券。它可以作为买卖对象和抵押品,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长期的信用工具之一,其有决策性、变现性、价格与票面价值不一致性等特点。这一定义中的股东,亦称股民,他们是投资者,即商人,买卖股票是要获得回报的。也就是说,股民是通过投资有价证券以求赢利的一群特殊的商人。
股民的投资是国家倡导的,并不违法,一年到头挣钱不挣钱暂且不说,据最新统计,每年缴纳的印花税和投资者交与券商的佣金共900多亿元,而上市公司拿出来分配的利润只有500多亿元,中间有400亿元的差额。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民不说个个是公而忘私的雷锋,也应该说是对国家很够意思的一群人。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在这一群很够意思的人中,肯定有一批失败的商人,他们淹没在红绿相间的K线图中泣不成声。而那些成功的商人,则显然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种方法的基石是清醒的现实主义,他们能够直面有400亿元出入差额的市场,并采取相应的务实有效的策略取胜。
这就是股票市场中那个仅占十分之一的少数。
3
说了股民说股市。
按现时的说法,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本市场要解决的,是资本这一国民经济中最稀缺、最重要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没有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很难想象整个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运转。此外,在我国现阶段,有效的资本市场还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有效运作的外部条件,也是实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依托。股票市场被赋予如此重大的使命,自然参与其中纳税的投资者应当受到尊重。他们被吴敬琏老先生无端斥之为赌徒,难免心里叫屈。厉以宁等5位经济学家对他们的高抬,虽然过分,很可能还有一种利益方面的考虑,倒也落个心情舒畅。但有一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谈到创造财富,就不能不谈到效率问题,谈到效率,就必然要谈到资源优化配置效率,而许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股票市场来进行的。因此,股市实际上是创造财富的,犹如互联网创造财富一样。
这是新经济的概念。
4
对股市有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时代的进步。
这种理解不是凭空产生的,看一看十年来证券市场为政府解决了多大的难题,为国企改制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将这些巨大的实际效益去兑换一个较高的评价,应该说不过分。吴敬琏老先生“赌场论”一出笼,引起许多参与创建中国股市的经济界人士、金融界人士和股民激愤当在情理之中。
想当年,政府进行股份制试点时,并没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因姓社姓资搞不清楚,邓小平先生主张不争论,对开设股市也是采取“试一下,搞不好关掉”的方针。因此,有的经济学家说,中国股市“试”的特性,使其一开始就带有创业板的性质,入市门槛低,上市公司质量差,市盈率高,大多为中小企业等。
综观8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舆论,国家搞股份制改造是有其特殊考虑的。较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一开始是把股份制视为改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法宝,融资功能尚在其次。据有人研究,“按照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构想,股份制可以达到这样的期望值:企业的产权归股东所有,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与财务分配均在广大股东监管之下,企业经理既要对上(董事会)负责,也要对下(职工)负责,企业的效益则需通过市场来评价。这一切可以迫使企业建立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投资方向,增强企业活力。”
——我把这一阶段称作中国股份制的理想主义时期。
可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2年,出现了一组深有意味的统计数字,那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仅有3800亿元,而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是1.5万亿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而且这些钱又集中在占总人口不到2%的人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至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金融统计资料显示,当年中国银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42000多亿元。这表明国家财政能力下降,民间资本增加。再者,中国国有独资银行多年来对国企实行“拨改贷”政策,而国企效益却始终不见改善,导致银行呆账死账增多,信贷资金过多沉淀,中国银行系统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国家财政和银行资金已无力向国企大规模输血,支持数目庞大的国企旷时日久地改制。于是始有“用股份制重组国有资产”一说,国家有意激活股市,利用民间资金为国企改制服务,此论一出,中国股市终于迎来了鱼龙混杂的大扩容高潮。仅仅几年功夫,上市公司的数量便突破了1000家。这一时期的股市为配合大扩容,总体上是向上的,以上证指数为例,1995年以前,多数时间指数在1000点以下徘徊。1996年股指突破箱顶,至今已涨至2000点,升幅为100%,而这一时期的扩容则大跃进式的高达500%。
中国股份制很快度过了她天真烂漫的理想主义时期,不得不去遵从现实主义的逻辑。
5
办企业的人或企业的领导,不说个个都是企业家,起码是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按说他们多数是我们时代的精英,即便有些德性很差的腐败分子,不是“英”却也够“精”的,他们遵循的逻辑自然更为现实。1990年,深圳股市狂潮中炒出一批百万富翁后,他们最先深切“领会”了股份制改造的“含义”,不是如何从购买股票的上市公司获取收益,而专注于股票买卖中巨大的增值潜力,即一个“炒”字了得。于是竞相对国企搞“股份制改造”,大发所谓的“原始股票”,然后争取上市,以套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巨大的差价。这些股份制企业有相当一批是冒牌货,目的仅在于集资解决企业困难或借此大捞一把,并非“重塑企业机制”。许多公司在资产总额,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经营业绩等项目上弄虚作假。更有甚者,通过天方夜谭式的资本所有权的演变,侵吞公产,欺骗股民,大搞腐败。从原野公司到琼民源,从红光实业到康赛集团,从大庆联谊到ST郑百文,留下了一个个无耻的印记。这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何以能够上市?并能开在一个很高的价格上“天马行空”,乃是国家控制上市资源以行政分配的方式向国有企业过分倾斜所致,这些企业像皇亲国戚,大摇大摆地到股市圈钱,无偿获得过多的金融资源,却迟迟不完成企业改制,难以焕发生机创造效益,结果几年以后圈到的钱花光了,企业效益反愈发降低,市盈率越来越高,而承受这一风险的则全是不明真相的广大股民。
无疑,这是一个用搞运动的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市场,也是一个急功近利、很不规范的市场。
6
综上所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股票市场上,遵照现实主义的逻辑,有几点是确定的,难以更改的:
1、股市是一定要为国企改制服务的,这是基于政府的考虑,不然开设股市的必要性就要受到根本的质疑;
2、在政府垄断上市资源,以行政分配方式向国企倾斜的情况下,一些效益不好并未进行实质性改制的国企,一定会在他们领导艰难的努力下,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合法与不合法的手段上市。甭眼红,那是人家的本事;
3、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会继续走“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四年戴帽(戴ST或PT帽子)”的老路,然后年年以“不分配不转增”(不分配利润,不进行公积金转增股本)6字方针来应对股民(实际上绩优公司当“铁公鸡”又有何稀奇?“五粮液”乃中国第一绩优股,2000年每股净利润1.60元,每股净资产6.60元,净资产收益率24.09%,未分配利润高达13亿元,竟然两年不给股民现金回报,还以高价配股);
4、股民是怀着赚钱的热望进入股市的。
在这几方现实主义逻辑的编织下,中国股市如何保持其固有的魅力和旺盛活力,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市场参与者不说个个心花怒放,起码各得其所,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中国股市为大家开出的药方究竟是什么呢?
很遗憾,
是一个不怎么好听的名词——投机。
7
投机,按我的理解是,利用稍纵即逝的机会,去获得超常的收益。
投机,尤其是过度投机,一向为人诟病。可这个名词虽然讨嫌,却是中国股市参与各方在各自现实主义逻辑推动下造就的一个必然结果。
交易大厅里,人们对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割舍不下,人人心中都演绎着“暴利神话”
陈阳/摄影
这个市场是一个贪婪的黑洞,一年要吞下900多亿元资金,只吐出500多亿元给投资者分红,其间有400亿元的差额。市场的参与者,每年按惯常的统计,十人中有一人赢二人平七人输。
在这个市场上市的股票,相当一批一年到头“不分配不转增”,还要高价配股圈钱。另一批股票每年只分很少的、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钱,在这些分配的毛毛分分钱后面还不忘打上括弧——(含税)。
据说这个市场充满陷阱,违法乱纪者比比皆是。上市公司挥霍无度,滥用资金,编造假账,欺骗股民;庄家大户上串下跳,呼风唤雨,利用自己在信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与一些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传媒通同作弊,操纵股价,时常大幅波动,坑害中小散户。
凡此种种,这都是每天证券报刊上必有的新闻。
那么,我就纳闷,中国股市既然如此险恶,怎么仍能吸引大众参与,资金汹涌,并表现出争先恐后前仆后继的热情呢?
吸引人们的不是冒着资金损失50%的危险去等待每年从某股上分得几毛几分钱(那连进出的手续费都不够),而是一种贪婪乃至疯狂的“暴利神话”,这所谓的“暴利神话”,说到头就是投机,最好是极端过度的投机。
中国股市自她诞生之日起,就充斥着这类“暴利神话”。从购股证倒卖的神话,到深发展原始股的神话,到爱使、小飞的股本扩张神话,再到宝延风波的神话,近几年的琼民源神话,网络科技股神话(我不知道B股是不是又会成为一个神话?)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个神话,都不是正常的百分比所能概括的,那是“翻番”,翻十番,翻百番,翻几百番,像深发展那样,像爱使、小飞那样。正是这一“暴利神话”吸引着无数股民把自己一生的血汗钱投入这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如前所述,高风险名符其实,高收益则全来自过度投机。如果抑制投机,这个市场没有了高收益,那就只剩下高风险了,又有谁来参与呢?
经济学家韩志国说吴敬琏“不是股民,何谈股市”,我想他的意思是说,吴敬琏不是股民,非利益中人,谈股论金,难免隔靴搔痒。一个在中国股市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股民深知,不从中国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上解决问题,仅仅加强监管,打击庄家,抑制投机,是无法触动中国股市体内那根真筋的。一旦风头过后,现实主义逻辑又会隐秘发挥作用,刺激投机,再掀“暴利神话”。
“暴利神话”并非一定在牛市中出现,大规模做空后更易创造神话。
怕只怕长此以往,对我们先天不足的资本市场来说,套用一句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话,就是——
哎呀呀,我不能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