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什么,如何判断,如何评价”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什么,如何判断,如何评价”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审什么、怎么审、怎样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长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突出审计重点,解决“审什么”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市、县长是当地政府最高行政首长,与经济工作相关的权力主要有“三权”,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市、县长的经济责任是通过本级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国有土地出让金使用、政府举债、财政性资金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等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来衡量的。因此,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于其任职期间财政预算执行和经济决策情况的审计,并按财政性资金的走向延伸审计有关部门,以综合反映市、县长经济工作方面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

(一)地方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

审查市县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和决算的程序性、合法性、真实性,重点分析预算收支结构、主要经济增长点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及产生的效率效果;审查各项收入入库的及时性、足额性,重点关注违规退库现象,分析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减、免、缓的影响,审查出台收取预算外资金(基金)的地方性政策的合法性;审查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应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资金的及时性、足额性,重点审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粮食专项补助资金及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二)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

重点审核市、县本级财政收入总量、构成、增长情况、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及市、县长任期内年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人均可用财力;审核任期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审核对农业、水利、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审查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五项专项基金,人事部门管理再就业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审查税费上缴及对上级财政的贡献情况;审查地方招商引资的情况,是否存在借虚假引资作“政绩广告”现象。

(三)执行国家财政经济政策情况。

主要审查市、县财政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环保等资金投入,是否达到法定增长比例且效果如何;是否实行政务公开、“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无违规收费等问题。可结合教育收费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检查教育收费及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医疗等涉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有无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等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

(四)重大经济决策及重大投资项目情况。

审查地方的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认证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决策和个人武断决策等问题;审查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可行性、分析的恰当性及决策的民主程序;审查重大投资项目的投资是否经济节约,调查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从而正确评价投资项目。

(五)政府性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

通过对当地政府为基础建设等对外投资或举债而进行的集资或贷款、财政担保及或有负债等政府性债权债务和管理情况调查,摸清各种政府性投资、管理及效益情况、债务资金的结构和使用效果、还债资金的筹集情况,分析负债资金的投向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是否有明显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的过度负债。

二、讲究审计方法,解决“怎么审”的问题

第一,搞好审前调查,根据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状况和“三权”内容确定审计范围及重点内容。由于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不同的区域经济特色,因此各地会根据自己的条件采取不同的经济管理手段和决策重点。所以只有通过全面调查掌握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财政收入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相关,并从相关性原则出发,通过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方法综合分析比较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才能从“需要、可能、效果”等方面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内容。一般将本地区掌握资金额大的部门,如财政、地税、土管、民政、教育、交通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较密切的部门,如城建、社保、经济开发区、重大投资项目等;与市、县长本人工作密切的部门,如政府办、重点部门等列为重点审计单位。

第二,把经济责任审计与本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应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充分进行分析复核、分析对比,来理清市、县长经济责任期间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为落实经济责任和财政状况评价提供基础审计材料。

第三,做到重点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中既要对重要部门进行重点审计,做到有的放矢,又要充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适当延伸审计部门下属单位,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也可以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情况、地方可用财力状况、政府扶持企业政策效应、政府负债情况等专题进行审计专项调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抓住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反映经济领域中普遍性和反复出现的问题。从体制上、制度上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上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第四,审计终结环节把综合分析做到位。审计综合分析是审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审计成果得以体现的重点工作。审计人员必须运用职业判断力,对审计实务阶段获取的大量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最后的结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力求站在全局的高度、历史的角度,剖析原因、寻找规律,进而向被审计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和市、县区域经济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三、审计评价做到四坚持,解决“怎样评”的问题

一是坚持“审什么、评什么”。做到“三围绕三不评”: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范围进行评价,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围绕审计对象相关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与其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围绕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进行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二是坚持突出重点。重点对经济指标情况分析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众多,主要选择体现市、县经济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潜力、财政性资金收支结构、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执政成本的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投入增长率、财政负债率、社会保障资金发放率和征收率展开。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重点分析财政收入的结构、存量变动、增长趋势及财政收入与GDP的比率等,从而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对财政投入情况,以农业、科技、教育、交通、水利等五项投入为重点,逐项分析审计对象任期内投入的增加数、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以反映当地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对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发放情况,重点分析各年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征收率、发放率,城镇、农村生活最低保障金发放率及财政投入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情况等。对政府负债情况,重点分析债务规模、结构、债务负担率及支付能力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分析,客观、真实地揭示市、县经济运行和发展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认定和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提供依据。三是坚持效益分析。对财政性资金收支审计,注重效益评价,分析支出的合理性,比较支出的有效性,探索财政性资金绩效审计。四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既为审计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在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始终着眼于市、县区域经济的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及评价的方法和内容。

标签:;  ;  ;  ;  ;  ;  ;  ;  

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什么,如何判断,如何评价”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