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孕育的,身为学生有义务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塑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学工作者要从多方面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教育水平。而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传统文化;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099-01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作为小学德育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德育管理工作中,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不平衡
由于我国中小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如今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德育教育和学科文化教育之间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部分教育人员只将德育工作当做学科教育之间的“润滑剂”,认为德育教育没有太多实质性意义,使得学生没有享受到优质的德育教育体验。
(二)德育教育内容片面化
小学德育工作大多数班主任进行的,而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片面化,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很多小学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教育主要是由班主任在平时教学中穿插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有时无法准确理解德育教育中的相关概念,使得他们难以掌握德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而且,由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德育教学内容相差甚远,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学习积极性较差,这也是导致小学德育教育水平较低的原因。
(三)小学德育教育环境较差
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中。然而其中有优秀的文化,也有劣性的文化,小学生的分辨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有限,导致部分小学生逐步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丧失了兴趣。小学生对各种外来文化盲目追捧,容易受到劣性文化的影响染上不好的生活习惯,这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阻碍了小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一)整合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要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并购置融入传统文化的德育教材,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调整,加强教材中教学内容和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历史故事和典籍等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文字进行适当改写,利用互联网资源对学生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使小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融入到德育学习中。另外,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适当创新教学方式,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的国庆节”是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生感受到国庆节的热烈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通过“我们的国庆节”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到升国旗、奏国歌时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徽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讲述国庆节的由来,介绍国旗、国歌、国徽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上全国人民的喜悦之情。待故事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播放视频,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培养爱国情怀。
(二)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基础,而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小学德育教育中要渗透传统文化,以保证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古典书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古典书籍的学习,小学生能够在德育教育中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德育教材中的内容时有限的,因此小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关于德育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读物,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古籍,这些古籍是我国古人的思想遗产,其中蕴含着我国千百年流传的为人处世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了解仁、义、礼、孝等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额道德品质。同时,通过这些经典古籍,学生能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课外读物,学生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除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外,还能够培养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三)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如今,我国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背后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是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可以举行传统文化节日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开展节日活动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例如,“中秋节”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小学可以举行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背后的故事,如举办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想切实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必须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德育教育相融合。小学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在加强德育工作的同时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张柏春.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
[2]高丽娟.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9).
[3]张卓.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3):245.
论文作者:乔福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小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我国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