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对“天”、“龙”的崇拜心理与汉语词汇_民族心理论文

中华民族对“天”、“龙”的崇拜心理与汉语词汇_民族心理论文

中华民族对“天”和“龙”的崇拜心理与汉语词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中华民族论文,词汇论文,崇拜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天”和“龙”就有其独特的崇拜与敬仰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许多方面,它在汉语的词汇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汉语的许多词语在构成时,都受其制约和影响。今天,汉语的词汇让我们仍然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崇拜“天”和“龙”的心理在它身上刻下的痕迹,这使得汉语的词汇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对“天”的崇拜心理与汉语词汇

人类自古至今就生存于天地之间。在对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古代,“天”在先人的心里无比神圣。人们头顶上的是天,天最高,高于一切,不可攀及。远古时代,落后的生产力、险恶的环境,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威胁,然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天”。闪电雷鸣,造成了无比的恐惧;疾风暴雨,酿成了天灾人祸;严寒大雪,人畜冻馁;风调雨顺,则是丰衣足食。这些来自于“天”的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曾使先人困惑不解。那变幻莫测、苍芒无垠的“天”,也就成了一个无法知晓的谜。面对着“天”,人们束手无策,只能俯首从命。但先人深信“天”既能带来幸福,也能带来灾难,不能不对它敬而畏之。因而,产生了惧怕天、崇拜天的心理,并且要敬天、祭天。正是如此,很多民族在其童年时期,几乎都有过崇拜“天”的历史。远古时代的先人,为了安居乐业,随时都要祈求苍天的保佑。在甲骨卜辞中,就有许多殷民祈祷苍天的记载,也有许多巫师问卜于天,天作“答复”的记载。先人就是依据着这些上天的旨意,作为指导自己举止言行、待人接物等等的准则,对“天”绝不敢有一点违背。先人把“天”还称为“上苍”、“苍天”,并把“苍天”视为人生的主宰。天既能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吉凶,天自然是神,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神。“天”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也就成了一个无法抗拒的崇拜偶像。先人对天神的信仰,实际上来自于他们对天体的神秘感和依赖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在人们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成为人们牢牢记住的信条。这种把“天”视为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对其要顶礼膜拜的敬天思想,虽然产生于人类处于蒙昧时代的原始社会,但至今在汉语的词汇中依然清晰可见。汉语中以“天”构成的词语特别多(包括成语)。“天”作为构词材料,在词语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词语中“天”的意义,无论是它的引申义还是比喻义,也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天”的崇拜与敬仰。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天子、天王、天意、天之骄子、天颜、天族、天邑

“天子”、“天王”指国王或皇帝,即天之子。“天”至高至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奉天之命而生的。这就意味着国王、皇帝是上天的化身,是天神在人间的总代理。他们至高至尊,自然也是神。百姓对他们绝不可冒犯。所以对“天子”(国王、皇帝)要唯命是从。朝见“天子”要三拜九叩首,要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等。天子说的话是“圣旨”,任何人都要绝对服从,否则就要被杀头。“天意”指的是上天的旨意,也就是作为主宰世间万物、驾驭世间一切沿革的最高之神“天”的旨意。先人们执着地相信“天意”,为了获知“天意”,每事必卜,每卜必至数次。而那些把自己装扮成通晓“天意”的巫师,则成了活跃在人间的“天使”。他们为人们占卜,把“天意”转告给大家,并为之祈求“天”的佑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皇帝是通“天意”的神,“君意”即“天意”,违背了“君意”,就会为“天”所不容。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普天下的人们,所作所为都要无条件地顺从,合乎“君意”。这种“君权天授”的理论主张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从而使“神权”、“王权”合为一体,使“君意即天意”更增加了可信性。因此,它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天之骄子”(天骄)指老天的宠儿,即得天独厚的人。汉朝时称北方匈奴为“天之骄子”。意思是匈奴被上天所恩宠,所以非常强盛。后来,也称历史上某些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一代“天骄”。“天颜”指皇帝的容貌。“天族”指皇族。“天邑”指君王的都邑。

(二)天公、天老爷、老天爷、天王老子(天皇老子)

“天公、天老爷、老天爷”常用来指天、自然界的主宰者或天上主宰一切的神。“天王老子”(天皇老子)指神话传说中的托塔李天王与太上老君(即老子)。也常用来比喻地位、权势极大的人物。当有人说:“我天王老子也不怕”时,意味着他谁也不怕。

(三)天知道、天兵、天将、天帮忙、天助我、天有眼(天开眼)、天字号、天字第一号

“天知道”即天才知道。意味着谁也不知道,只有天知道。“天兵、天将”指秉承天意之神兵、神将,常用来比喻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军队。封建时代,也用来指朝廷的军队。“天帮忙、天助我”指无形中得到的恩赐和帮助。意思是这种恩赐和帮助是上天赐予的。它经常用于事业进行中客观条件顺利的庆幸语或自慰语。“天有(开)眼”意为天一睁开眼睛就能看清人间善恶,给以报应。“天恩”为皇帝赐予的恩德。皇帝是“天”之子,“天恩”即“皇恩”。“天字号、天字第一号”指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第一位的。

(四)天才、天赋、天性、天真

“天才、天赋”意为人的才能全是天赋予的。“天性、天真”指人所具有的品质或性情以及人的心地单纯、性格纯洁等也全是天给予的。

(五)天良、天命、听天由命、乐天知命

“天良”指人的良心,并且说人的良心是天给予的。“天命”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人的命运。并且说人的命运是天安排的。“听天由命、乐天知命”说的是人的命运是由天来主宰的,人只能听由上天的安排,满足于上天的安排。认命,就不会忧愁,也不会烦恼。

(六)天机不可泄露、天无绝人之路

“天机不可世露”指上天预先对世界的事情都已作了安排,但事先不能泄露,否则,就要得罪上天。“天无绝人之路”指的是上天任何时候都不会把人推到绝路上去。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相信上天。

(七)天灾、天有不测风云、天网恢恢

“天灾”指自然界的灾害。意思是自然界的灾害与天有关系。“天有不测风云”比喻有些事情很难预料。正如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网恢恢”指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大网。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作恶者最终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

(八)天仙、天马、天作之合、天随人愿

“天仙”原指天上的仙女,后常用来比喻人间的美女。“天马”指汉武帝从西域大宛国得到的汗血马,是这一种神马。“天作之合”意为上天成全的婚姻。是祝人婚姻美满之辞。“天随人愿”指事情按照人的愿望实现了。意为上天起了作用,才会如此。

(九)成语: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昏地暗、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南地北、天旋地转、天造地设、天诛地灭

汉语以“天”构成的成语,许多都和“地”相对应,形成了“天×地×”的固定格式。一种民族语言的成语与该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生活、心理状态、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密切相关。这种种因素使得成语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成语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凝聚。这又使得汉语成语具有了更为独特的历史渊源。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就生存于天与地之间。人们头顶上的是天,脚底下的是地。“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地”是人们衣食住行、繁衍生息之处。这个事实不可辩驳地说明了人类既离不开天,也离不开地。我们从一些古典著作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地”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价值。《尚书·泰誓上》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这就是说,天和地是万物的父母,天和地与人类共生存。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依赖于天,也必须依赖于地。所以,人类是怀着和崇拜“天”一样的心理来崇拜“地”的。人类对“地”的崇拜,很可能和崇拜“天”同时开始。“天”与“地”出现于汉语的同一个成语之中,正是人类与天地相依为命的心理反映。成语“天长地久”指的是像天和地一样的长久。天和地在人类心目中是最长、最久的,所以常用“天长地久”来形容岁月的长久或时间的永恒。“天翻地覆”指天和地颠倒了个儿。形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昏地暗”指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说明什么也看不清楚了。既然天与地都是昏暗不清的了,那还有什么能看清呢?“天经地义”指的是最高的“天”和人们离不开的“地”预先安排好了的规划道理,所以绝对正确、理所当然、不容置疑。因此,“天经地义”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真理。“天罗地网”意思是把天作为罗,把地作为网。比喻上下左右都设置了包围圈,使被包围者无法逃脱。“天南地北”指一个在天南,一个在地北。形容分隔两处,相距甚远。“天旋地转”天和地一起旋转起来了。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常形容人在眩晕时,失去平衡的感觉。“天造地设”表示自然形成,非常合适。既然是天创造的,地设计的,当然完美无缺,而且是任何人工都不可能创造出来的。“天诛地灭”意为被天所杀戮,被地所灭亡。已经被天、地所不容,自然也就无处藏身了。

二、对“龙”的崇拜心理与汉语词汇

“天”与“龙”是两个绝然不同的事物,但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它们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不仅崇拜天、崇拜龙,而且常常将天与龙视为一体来崇拜。前面谈过,许多民族几乎都有过崇拜天的历史。中华民族对天的崇拜,体现出她与很多民族有着共同的心理。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华民族一直把最高统治者——皇帝,看作既是“天神”的化身,又是“真龙”的化身,把“天”与“龙”同作为帝王的象征;同时,把“天”与“龙”两个字用在了许许多多和皇帝有关的事物上,并对“天”与“龙”无限地敬仰与崇拜。这又体现出中华民族还具有不同于许多民族的一种特别的心理。“天”,人们既能看得见它,也能感受得到它,而“龙”本无此物。它是中华民族虚幻出来的神物,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态是“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利万物”(《现代汉语辞典》)。不仅如此,它还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由此看来,“龙”非常特别,它变幻莫测,神通广大,又利万物。所以,在古代,中华民族就将它作为吉祥、神圣之物来崇拜。人类在其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在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斗争中,一直得到了动物的支持与帮助。这就使得人类在古老的时代对动物就产生了崇拜心理。正如恩格斯所说:“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7卷),而“龙”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其形象非常特殊。它的形体是由多种动物综合而成的。在它的身上,体现的动物特征达九种之多:“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中华大字典》)。龙的形象集中了驼、鹿、兔、牛、蛇、蜃、鲤、鹰、虎等如此众多动物的特点,实乃不一般。虽然自古以来,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龙是中华民族虚拟出来的,但龙的头、角、眼、耳、项、腹、鳞、爪和掌等却来自现实生活中人们十分熟悉的多种具体的动物。龙是动物的集合体。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龙”看作是动物的代表。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正是人类对动物崇拜的印证,它折射出中华民族独具风采的民族特色。“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既然是一个神物,它和皇帝也就有了天然的联系。“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因以喻君上。”(《辞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华民族一直把“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汉语里以“龙”构成的词语和成语,也大都具有对“龙”的褒扬和崇拜的比喻意义。

(一)真龙天子、龙颜、龙体、龙袍、龙床

“真龙天子”指帝王。“龙颜、龙体、龙袍、龙床”等词指的都是和皇帝有关系的事物。皇帝是真龙的化身,因此,皇帝的容貌是“龙颜”,皇帝的身体是“龙体”,皇帝穿的绣有龙形的衣袍是“龙袍”,皇帝睡卧的床是“龙床”。

(二)龙头、望子成龙

“龙头”常用来比喻带头的、起主导作用的事物。如“龙头企业”。“望子成龙”意为希望儿子能成为出人头地或有作为的人。“望子成龙”中的“龙”则有优秀、杰出人才的意思。

(三)龙的传人、亚洲四小龙

“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表示骄傲的自称语。因为“龙”是中华民族敬仰和崇拜的神,所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中国人经常以“黑头发、黄皮肤、龙的传人”来加强彼此的认同感,增加凝聚力。“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的四个地区和国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因此,汉语把它们比喻为四条小龙。可是,若将“亚洲四小龙”译成英语时,虽然也可以直译为“四小龙”,但不如用“四小虎”来表示更贴近西方人的心理。因为西方人不具备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心理,非但如此,他们还不喜欢龙,认为龙的形象凶恶,会带来恐怖感。而西方人喜欢虎,认为虎雄猛可爱。所以“四小虎”比“四小龙”更容易被西方人接受。

(四)龙船(舟)、龙车、龙灯

这些词语指的是形状像龙的或装饰有龙的图案的事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把车、船、灯等制作成龙的形状或装饰有龙的图案,为的是取其吉祥、美好之意。“龙船(舟)、龙车”指装饰成龙形的船和车。“龙灯”指用布或纸作成的龙形的灯。古往今来,在我国的民间一直有舞龙灯的传统和习俗。特别是在盛大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到来的时候,舞龙灯是必不可少的狂欢节目。人们用舞龙灯来表达吉庆、祥和之意;用舞龙灯来表达节日的欢乐和喜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每逢过春节,也都要举行传统的舞龙灯的活动。舞龙灯把中华民族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带到了五洲四海。

(五)成语“龙飞凤舞、龙跃凤鸣、龙眉凤目、龙章凤姿、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潭虎穴、龙争虎斗”

汉语以“龙”构成的成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龙”与“凤”相对应;一个是“龙”与“虎”相对应。前面已经谈到,人类在其发展中,得到了动物的支持与帮助。富有民族特色的成语,常常借用动物来表达各民族传统的好恶感情或褒贬含义。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各民族对同一种动物或褒或贬,或喜爱,或厌恶,常常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先人将“麟、凤、龟、龙”四种动物称为“四灵”,并将其作为吉祥、尊贵、长寿之物。“凤”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古称凤为瑞鸟有羽之虫,三百六十,凤凰为之长。……有圣王出,则凤凰见。雄者曰凤,雌者曰凰”(《辞源》)。由此可知,“凤”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绝非一般的鸟。它是“神鸟……见之天下大安宁”(《中华大字典》)。它与“圣王”同时出现。所以“凤”最早的引申义和“龙”一样,也是用来表示帝王和帝王有关的事物。如“凤诏,天子之诏也。凤旗,天子之仪仗也。凤驾(凤辇、凤车),天子之车也”(《辞源》)。后来,它常用于象征祥瑞,也引申为表示杰出的人才。正是因为“龙”与“凤”的含义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所以“龙”与“凤”才会同时出现于一个成语里,而且,龙、凤对应的成语也多具有褒扬之意。成语“龙飞凤舞”像神龙飞行,像凤凰舞蹈一般。原形容气势奔放豪迈,后借用“龙”、“凤”勇猛腾跃、迅捷飞舞的姿态来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龙跃凤鸣”指神龙腾飞、凤鸟长鸣,比喻才华出众,不同凡响。“龙眉凤目”形容人的神态英俊、气度不凡。“龙章凤姿”指有蛟龙的风采,有凤凰的姿容。形容风采出众。

“虎”是一种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的动物。是百兽之王。它“性鸷力猛,黄质黑章。山兽之君,百兽之长。锯牙钩爪,残害人畜。体长五六尺,形与猫极肖。”(《中华大字典》)对于“虎”,中华民族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一方面,非常惧怕它的凶猛。因此,凡是危险的境地、危险的地方,或形容十分危险,常用与“虎”有关的词语比喻。经历大难而侥幸保全性命,叫“虎口余生”或“虎口残生”。离开了危险境地,叫“脱离虎口”。很难逃脱危险,叫“难逃虎口”。做十分危险的事情,叫“虎口拔牙”。比喻危险的境地,叫“虎穴”。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叫“虎视眈眈”等。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又非常喜欢“虎”的雄壮、威武。勇猛善战的将领,称为“虎将”。形容威武而有生气,叫“虎生生”。形容健壮憨厚的样子,叫“虎头虎脑”。甚至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健壮、天真的孩子命名为“小虎”、“虎虎”等。将“鳞虫之长”的“龙”与“百兽之长”的“虎”同处于一个成语之中,表示勇猛、威武、雄壮等义,正是中华民族对“龙”与“虎”敬畏心理的反映。成语“龙腾虎跃”指的是龙与虎都在欢腾、跳跃。常用来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龙行虎步”指行走姿势像龙和虎一样。用来形容人的仪表超过一般,不寻常。“龙潭虎穴”比喻极险恶的境地。“龙争虎斗”比喻双方势力相等,力量相当,斗争或竞争非常激烈。

中华民族对“天”和“龙”的崇拜心理由来已久。这种心理给了汉语词汇以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汉语的许多词语,特别是成语都与“天”和“龙”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只是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很不全面。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标签:;  ;  ;  ;  

中华民族对“天”、“龙”的崇拜心理与汉语词汇_民族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