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炼
灰山港镇灰山港中心卫生院 湖南桃江 413414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心血管病患者与健康成人的心率变异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50例,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成人5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均为心血管病患者;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成人。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情况。结果 经过比较分析,观察组的平均心率为70.2±6.2,对照组的平均心率为68.8±4.5,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平均RR间期(mean RR)、平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平方根(RMSSD)、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的值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过分析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常规检测,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积极地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健康成人;心率变异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简称HRV)是指人体逐次心搏期间的微小差异,反映的是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1]。临床医学上,心率变异性的大小实质上能够良好地反应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同时,心率变异性还能够具体地反映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活性与迷走神经活性及其平衡协调的关系。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2]。通常,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中风以及心肌梗塞等[3]。临床医学研究证明,心率变异性是评价自主神经张力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主要是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24小时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从而为临床预测心血管病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病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50例,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成人5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0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8岁,平均年龄28岁。本组患者均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10例,高血压患者10例,心肌病患者10例,心律失常患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32岁。本组均为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病史询问、体检、常规化检验以及心电图运动试验等检查。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院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其中,心电图监测仪器为美国的 DelMa公司生产。同时,所有研究对象在监测期间,均按照正常的节奏规律生活。相关人员连续记录24小时后将数据及时地传回计算机系统,观察所有受检者的心率变异性情况。本次研究实验中的心率变异性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2.平均RR间期(mean RR);3.平均值标准差(SDANN);4.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5.平方根(RMSSD);6.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比较分析,观察组的平均心率为70.2±6.2,对照组的平均心率为68.8±4.5,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平均RR间期(mean RR)、平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平方根(RMSSD)、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的值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过分析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比(例 %)
注:上表*表示的是与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患者可能会主观上感觉心脏跳动快速或者搏动有力。相对于健康成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医师检查可见心跳的频率过快、过缓或者不齐现象。
第二,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症状。眩晕发作时,患者会感觉站立不稳,出现平衡失调现象,且伴有恶心、呕吐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同时,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会引起突然的、可逆的以及短暂的意识丧失症状。
第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患者胸部各种器官都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例如常见的脑梗塞、急性气胸、气道堵塞等情况。当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通畅时,新城代谢废物会在组织内部不断积聚,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从而使得患者产生疲劳感。
从大量医学研究资料表明,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远远高于女性。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主要与年龄、营养、空气污染、肥胖、缺乏运动以及糖尿病等有关。
3.2心血管疾病患者与健康成年人心率变异性的比较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成年人的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观察组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平均RR间期(mean RR)、平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平方根(RMSSD)、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的值均小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能力容易出现紊乱现象,迷走神经功能极大地降低,但是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强。通常,迷走神经主要是对人体的心脏起着调节作用[4]。如果人体迷走神经良好,那么心率变异度就会增大,心率变异性各项参数较高。相反,如果人体的迷走神经遭受刺激或者损伤,心率变异度就会缩小,心率变异性的各项参数也会相应地减少。同时,迷走神经的张力削弱,也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拮抗作用受到损害,从而造成心电出现不稳定现象。如果心率变异性各项参数降低,那么就意味着人体缺乏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自主神经保护机制[5],从而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识别猝死或者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
综上所述,临床中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能够有效地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干预和疗效评估,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黄瑞燕,吴琳.心血管病患者与健康成人心率变异性的比较.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10(06):56-57.
[2]凌受毅,周长高,高新春.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3(10):211-212.
[3]张颖,孙焕文,王红,杜丽霞,爱伦.心血管疾病对高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02(09):56-58.
[4]陈晓婕,覃晓波,张琴,陶建青,吴洁.广泛性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昼夜变化的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2013,05(10)45-46..
[5]胡勇军,王长录,邹琼超,沈向前.王海昌 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变化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0(10):23-26.
论文作者:苏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心率论文; 变异性论文; 间期论文; 患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病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