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论角度探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论文

从认识论角度探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论文

从认识论角度探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秦小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200)

摘要: 对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同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应该如何克服认识的障碍,实现主客体的统一,系统地形成科学的观念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是观念科学的发展,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拿破仑、马克思赋予其否定意义,阿尔都塞将科学与意识形态绝对对立,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功能来探讨意识形态,反映了人类认识论的深化;意识形态终结之争备受争议,但意识形态斗争远没有终结,意识形态批判将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现实存在、主体认识之弊,为共产主义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意识形态将真正回归认识论的本质,逐渐趋向科学的认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成为真正“观念的科学”。

关键词: 科学;意识形态;关系;共产主义

人类在认识论上追求主客体相统一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经历了从同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为人类获取正确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意识形态是观念科学的发展

观念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认识的起源以及获取正确认识的途径。哲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关于主客体的统一问题,人类主体如何获取正确认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意识形态最初提出正是针对认识论中的基础性问题,主客体的认识是否统一、主体是否受已有观念的制约等。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培根的“四假象说”,可以说是认识论探讨的源起,提出如何去认识现实世界、认识人类自己。特拉西首次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并称为“科学的观念”,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科学的认识。

意识形态被赋予否定意义,在认识论上导致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由于拿破仑对于意识形态的否定,意识形态具有了错误认识的含义。后来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是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错误认识。马克思主要从意识形态的来源和功能探讨意识形态问题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存在必然产生扭曲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必然是扭曲的;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必然运用虚假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因此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功能。在认识论层面,阿尔都塞认为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截然对立的。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指出,“理论实践最广泛的形式不仅包括科学的理论实践,而且包括先于科学的,即‘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任何科学的理论实践总是同它史前时期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划清界限”。[1]158-159阿尔都塞明确提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不属于科学的认识;科学只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困扰才能达到真正的科学。“科学只是在不断摆脱那些窥伺、袭击和缠绕它的意识形态条件下,才能成为在历史的必然中自由科学”。[1]162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研究问题框架是不同的。“科学虽然产生于意识形态,从意识形态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科学,但正是这种分离,这种‘断裂’却建立了新的存在形式和暂时性形式。”[2]152阿尔都塞的绝对对立说,否认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但是按照辩证法的理解,如果科学是从意识形态中产生的,那么科学与意识形态就有必然的联系,而且科学应该是从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中扬弃意识形态的,因此也包含了意识形态的因素。另外,阿尔都塞的绝对对立说与马克思所提出的虚假意识不同。阿尔都塞主要从认识论提出的对立说,而马克思主要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方面提出的虚假说。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是主体对客体的错误认识;马克思强调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掩盖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本性,是虚假的意识。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固有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受到重视,很多探讨围绕自然科学而忽略社会科学,甚至将自然科学等同于科学。而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实证主义强调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考证社会科学,实际上失去了社会科学的本真。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认为科学技术发挥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而认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例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不存在界限,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让人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中不断异化、丧失自我,陶醉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优越性中,从而科学技术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功能。而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不是一种意识形式,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来看待,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3]142这段话明确表明了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即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马克思同样认识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同等重要性,在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也生产精神观念,因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存在。马克思主要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层面来论述科学技术的作用的,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现实的存在,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然对人们的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并没有从政治功能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化的资产阶级将一切关系都变成了利己主义。这里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而不是大工业本身、科学技术本身,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国家强盛的法宝,甚至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终其原因是因为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暂时缓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暂时不需改变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去追求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科学技术并不是意识形态本身,只是在功能上貌似发挥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其本身并没有价值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技术只属于生产力范畴,本身是中立的。科学技术在异化状态下成为奴役人的工具,成为国家间斗争较量的砝码。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作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追求与人文反思相分离的结果。社会失去价值理性,而过度的追求工具理性,在发达自然科学的智能化系统中寻求自身的生活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认为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剥削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本身也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代表着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关系以及生活过程的奴役关系。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等于掌握了强势的话语权,这是资本主义物化和异化的结果。

因此,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是不恰当的。一方面因为科学技术不能代表科学,只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虽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共性,但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考证社会科学肯定行不通,将失去社会科学的本真。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表面上看起来发挥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稳定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实际上是由于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是发挥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按照辩证法的逻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关于人类的认识理论亦是如此。几千年来对于人类的认识争论不休,从最初的认识人类自己、认识世界到主客体的统一,观点多样、争论激烈,但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取正确的认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辩证过程,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拿破仑、马克思的否定,阿尔都塞的绝对对立,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功能来探讨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正确的认识,是关于认识论的探讨。因此,意识形态理论要针对主客体统一的问题,把握住意识形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消除种种固化思维、已有观念、异化现实的弊端,使主体获取正确的认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经历辩证否定,在“扬弃”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科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草原》这一课时,文章重点描绘了草原优美及壮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愉悦心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在学生进行实际阅读前,还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找出文章中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段落;(2)思考一下这些描写景物的句子及段落描绘出草原怎样的景象。学生带着教师的提问去阅读文章,常常会用心沉浸到课文阅读中,并且探寻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生找出句子与段落后,教师可对词语及句子进行讲解,这样可让学生准确掌握草原特色,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

二、意识形态的终结之争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意识形态的终结之争备受争议。福山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代表。福山认为历史将终结于永恒的资本主义制度。麦克里兰指出,福山的论题是“并不认为不会再有历史事件的发生”,“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为这种满足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时,历史就到了一种终结的状态”。[4]113意识形态的终结论者大多立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往往比较信奉资本主义制度,也可以说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并且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而意识形态更是要不断去除错误认识的同时获得正确认识。马克思预言,未来的社会阶级即将消亡,那么意识形态也将消亡。马克思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即虚假意识形态的灭亡,而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去探讨意识形态。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中提出,“任何意识形态总是把思想当做独立发展的存在物,然而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的,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5]254恩格斯从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思想层面来谈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来源于物质生活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隐含的剥削本质,认识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虚假性,必然消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却误认为意识形态将终结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为他们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辩护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并且认为社会的发展将终结。这是混淆概念的理解,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代言,必然陷入形而上学,而不是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批判意识形态。

那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举足轻重。把科学技术等同于科学,这是不恰当的。科学是认识理论,科学技术是改造世界的一种方法,不能等同,更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考证方法去认识科学。科学这一概念在其他语言文字中通常被译为“科学”,但这些译法远远没有表达出“winssenschaft”一词丰富而深远的内涵,甚至可能带来致命的误解,因为当今“科学”名义下的荣誉已经被自然科学乃至实证科学牢牢把持,而这些东西在黑格尔看起来充其量是众多普通知识或精神现象之一,更不能谈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想。德国古典哲学心目中的“winssenschaft”科学是最高的智慧和完满的知识,那么意识形态发展也将是最高的智慧和完满的知识。[6]3科学应该是消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更不需要实证科学的考究,而是人类主体与客体认识的统一。因此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的发展将逐渐趋向真正的科学,回归特拉西所提出的“科学的观念”。

三、结论

观察组34例中,有效23例,部分有效8例,无效2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34例中,有效12例,部分有效15例,无效5例,复发2例,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就意识形态斗争来说,意识形态斗争远没有终结。意识形态的斗争不仅要批判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还需要不断改造现实基础,特别是束缚人类发展的异化因素。马克思认为,未来观念将不再被想象为“统治者”观念,而自觉得和联合起来的人们将以非意识形态的、科学的方式组织起共同的生活,并创造他们的产品。在这里马克思所批判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因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伪装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以及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需要不断的去斗争消灭。现阶段全球发展不均衡,各国国际地位不平,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继续剥削普通劳动者,资本利益驱动下的战争时有发生。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决定了话语权,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剧了不平等,使得一些国家不得不受制于其他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支配。因为毕竟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科学技术被赋予了政治因素,成为国家较量、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筹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解决意识形态的去蔽问题,消除虚假的意识形态,共同去消除阻碍人类发展的思想争端、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回归,实现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其次各民族共同努力创新,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提高生产力,为意识形态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让意识形态终结于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作用,指引人类社会的正确价值追求。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受制于现实的经济基础。目前人类精神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异化现象,这一现象来源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当今世界的经济基础存在两大重要因素,即资本全球化的影响和现代科学技术。这两大因素过多地来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助推,必然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化现象。例如关于文化的发展,马克思特别强调:“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也就不成其为诗人了”。[7]6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是消除异化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在资本力量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文化发展中存在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也成为了商品,也需要创造经济利润,难免失去文化本身内涵而去博得观众“眼球”;现代先进的媒体技术助推了文化的效益追求,过于大肆渲染,使大众沉醉于现代文化即时消费之中,而并没有真正丰富、提升人类精神生活。总的看来,一方面,现实社会实践中人类的劳动还未达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依然受到资本力量的支配,导致了异化因素的现实存在;另一方面要发挥良好的精神文明的反作用,消除异化因素的同时追求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存在的良性发展,追求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精神世界。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的导言部分指出:“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大体上是一部关于自我欺骗的小说,说的是主人公皮普如何幻想既不靠兢兢业业地劳动又不靠贵族阶层的进项而一举成为有教养的绅士的故事。”[2]28萨义德认为狄更斯对马格维奇的态度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英国国民可以被遣往澳大利亚这样的地方,但绝不允许他们“重返”政治文化中心。据此,萨义德进一步指出了小说创作与帝国霸权之间的共谋关系。狄更斯对待马格维奇的立场显然也是大英帝国对待它的“多余人口”流动终点站澳大利亚的态度。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经典小说的意义显然已超越了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范畴,而具有福柯式的文化批评的意味。

列宁指出,任何思想体系虽然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是和客观真理相符合的。因此,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不断开展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实现与客观真理相符合。首先,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需要消除异化的存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虽然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分析,其实是对于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的分析。在商品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目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各个国家还存在有相当比例,那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依然具有重要的批判现实价值。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平等的根源,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从而导致社会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表面上支配着人,使人失去自我。其实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存在的根本原因,因为社会制度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导向。虽然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周期可能还很长,但必须是我们消灭的对象。全人类需要共同努力消灭私有制存在的现实基础,不断去引导人们从现代科学技术支配下解放出来,在智能化时代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而不是囿于科学技术之中。其次,意识形态批判要不断祛除主体认识之弊。在意识形态批判中,主体本身的思维至关重要。主体需要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在唯理论、经验论中打破观念束缚,实现人类思维发展。最后,意识形态批判为共产主义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共产主义实现才能使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不再奴役劳动者本身,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消除异化的存在,人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暂时性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才能使人真正获得其本质,“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8]297共产主义观念体系体现了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之间的有机的统一。[9]334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真正回归认识论的本质,逐渐趋向科学的认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成为“观念的科学”。

参考文献

[1]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

[2]路易·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李其庆,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孙兆政,蒋龙翔,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

QIN Xiao-gang
(Graduate School,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200,China)

Abstrac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ideology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from unity to opposition and to integration.How should people overcome various wrong conceptions to form scientific concepts in the field of epistemology,which is the source and driving force of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ideology,it can be found that exploring ideology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different functions reflects the deepening of human epistemology.From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put forward by Tracy,Napoleon and Marx gave it a negative meaning,Althusser opposed science and ideology absolutely,Frankfurt School though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ideology.but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is far from over.Ideological criticism will eliminate the realistic existence of Capitalist alienation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subjective cognition and clear up cosmological obstacl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sm.Ideology will move towards true science

Keywords: science;ideology;relationship;communism

中图分类号: B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124(2019)06- 0077-05

收稿日期: 2019-08-29

作者简介: 秦小钢(1981-)男,河北正定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E-mail: qinxiaogang569@163.com

(责任编辑 夏登武)

标签:;  ;  ;  ;  ;  

从认识论角度探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