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双威生态城项目结合所处中新生态城的立体交通大环境下,结合本项目具体特点,从现状分析入手,依据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综合考虑小区景观及配套设施的布局方式,力求创造安全、宜居的小区环境。
关键词:立体交通;慢行系统;乐活
前言
双威生态城项目是由天津生态城双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项目。
1项目概览
双威生态城项目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内。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将被建设成为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型和谐社区。生态城周边交通便利,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中央大道、海滨大道、津汉快速路以及京津唐城际铁路、津秦高速铁路、津滨轻轨延长线都从此经过,共同构筑了贯通滨海新区、天津市区及北京、河北等周边城市立体交通网。配套设施完善,区域发展前景乐观。
双威生态城项目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内04-01-04-02地块,毗邻生态谷第三轻快铁站旁,用地东南为生态谷,西北为中新大道,西南为经六路,东北为经七路,全部为居住用地,开发前用地为荒地,地势平坦。
双威生态城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约为9.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3万m2,由21栋19-30层高层住宅楼组成,建筑限高100m。规划设计依据需遵循《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片区城市设计导则》。
2交通模式构想
交通模式的组织方式往往是决定小区总图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项目所在生态城区域为体现节地、节能、人性化的特征,尝试建立整体大区域立体化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其立体开发规划设计三大目标为建立符合生态城城市发展目标的立体交通系统、建立先进的绿地生态网络系统、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创新建筑空间。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空间要素之一是立体化交通系统。
高架平台和通道系统是立体交通系统的关键性要素。根据城市活动面的分布特点、生态谷空间连续性的要求,确定高架平台的范围及高架通道系统,解决交通冲突点的立体交通分流,建立便利性的立体交通连接方式。
主要关键技术点:人车彻底分流、过境行人与居民之间的干扰、高架平台消防通道、地面与平台的步行联系。
总体构想:小区规划实行机动车全面控制,通过半地下空间实现机动车全面抵达各建筑。高架绿化大平台地面环行道路以人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主,紧急情况下作为消防及救护车道使用。
2.1车行系统规划
整体道路设计理念为“内外分级,人车分流。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内外分级,人车分流”是全区道路结构系统的内外分级,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及内部慢行系统的联系沟通,为保障人员安全,考虑在地块内部彻底实现垂直交通人车分流的构想。
首先是外部的城市车行道路系统,基地外围有三条城市道路。南北向的中新大道为41米宽的城市主干路,东西向的经六路、经七路均为34米宽的城市次干道。由于采用大量的道路绿化设计,道路景观良好。
此次设计中利用原有地形高差,设置半地下车行及停车系统。项目配置有四个机动车行出入口。机动车停车库采用半地下车库,车库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相接,机动车从城市道路直接进入车库,最大化的做到人车分流,避免机动车对小区内部环境的干扰。
所有车辆进入半地下室后,直达每栋建筑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布置自然采光通风天井,其逃生楼梯结合地面景观直达地面,节省照明通风能源,实现生态节能停车。
2.2人行系统规划
本项目的设计中,遵循原有城市设计的理念,在小区高架平台中央布局有一条交叉的慢行道路系统。其慢行道路断面20m宽,打造成宜人的林荫大道。整个慢行系统以人行为主,自行车为辅。在地块内设置一条外部景观环通道路,成为开放的人行景观大道。小区中央设置环形步行道路,围绕中央绿地,连接各住宅单元。
慢行道路系统连接至生态谷,与绿化平台上的人行/自行车道及各个楼寓相互交织,提供了居民出行无缝的衔接。
高架平台上居住建筑共21栋,首层为大堂入口及自行车停车库。每栋住宅主要入口设在高架平台上,所处的绿化平台高于慢行系统,避免过境人员与居民的干扰,在与接近慢行道的位置设置了楼梯及坡道,方便步行及非机动车入户,实现无障碍设计,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关怀。
2.3消防系统规划
本基地四周除东南侧紧邻生态谷外,均有市政道路连通。当需要时,消防车及紧急救援车辆可从三个方向沿中心十字慢行系统到达环绕各栋住宅楼的紧急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便于紧急救援和消防扑救。同时紧急消防车道也是人行、自行车道,融入整体景观设计中,提升整体环境绿化。
3总体布局
小区建筑主要为点式高层住宅,层数为19-30层。结合城市整体环境、基地总体规划与日照分析,本工程总体建筑高度南低北高,东高西低,充分利用中央景观绿化带和组团景观绿化,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住宅组团,高低错落的布局形成丰富优美的建筑轮廓天际线。
组团内建筑沿垂直生态谷的方向自生态谷由低到高布局,并以慢行系统道路为中心轴线,两侧建筑依次降低,以保证更多建筑的视线直接通达生态谷景观及慢行系统,开阔内部视线,各住宅庭院之间互相渗透,进一步丰富了组团空间的层次。
整体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南向面宽,享受阳光,适当错开,形成能通风的绿廊,并争取最优景观视角。
4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及公建配置
设计的主要理念为“乐活”、“因地制宜”。
“乐活”、“因地制宜”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质朴雅洁”密切吻合,紧扣着这一个概念,在空间的安排上,以中心慢行十字活力轴带动串连小区内四个乐活组团花园的景观设计,四个组团则分别有不同的人文景观活动主题来呼应乐活的生活方式。
中心慢行十字活力轴以小区四个人行入口为起点,在小区中心的下沉广场交汇,中心慢行十字活力轴是半对外开放的景观廊道,整体景观布局以活泼的流线塑造出一系列有进有退的广场,可以举办中小型活动,形成住户的社交空间。中心慢行十字活力轴的边界以0.3m高的座椅花台处理,为内部组团花园的私密性提供了的软性隔离,同时更提供了住户与访客休憩的空间场所。交汇处的下沉广场周边设置小区的配套及公建,结合景观及步行系统,具有良好的服务便捷性,同时为大型小区活动提供了舞台。
相对于开放的中心慢行十字活力轴,乐活组团花园提供了小区专属的活动场所,场所包含了儿童游戏场、小区图书生态岛与屋顶花园、青年体健球场、瑜珈太极平台、有机菜圃与阳光活动草坪等,约1.5公里慢跑道形式的园道串联了各活动分区,为住户慢跑、单车与直排轮等活动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在软景与硬景的搭配上,选择当地特有的、色彩丰富的植栽种类来丰富四季变化的小区景观,硬景的选材则反映了天津的自然资源与特色.致力于开发出项目所在地的景观之美并兼顾永续生态的理念。
5结语
以上是本人及设计团队在双威生态城项目中的一些设计实践及体会,其中某些设想未能在最后的设计中完全实施,略有遗憾,期望能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论文作者:刘小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生态论文; 系统论文; 景观论文; 天津论文; 小区论文; 项目论文; 交通论文; 《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