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林全育

阐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林全育

摘要:当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中,基于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国家提出海绵城市理念,该理念积极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且能够改善城市水灾害问题,如水资源匮乏、城市洪涝等灾害,可以说,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海绵城市建设息息相关。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

1.海绵城市理论

为了降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因此不少城市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海绵城市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将城市比喻为“海绵”,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2.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2.1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径流量大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的消化。海绵城市理论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很大优势。海绵城市理论利用道路景观内的绿化带,在道路中进行形状下凹绿地系统的构建,它的作用是促进道路雨水地表径流能够顺利汇入绿化带,并慢慢实现绿地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入渗和净化功能。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妨碍城市的路面交通,确保道路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

2.2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在城市的规划中,绿色屋顶能够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而雨水花园是风景园林的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方式,能够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屋顶雨水污染程度轻,在经过绿色屋顶的过滤之后,雨水花园的净化标准完全可以满足灌溉要求,然后再利用收集系统对净化后的雨水进行收集存储。等到枯水期的时候,储存的水就可以用作社区的绿化灌溉、浇洒道路、冲洗厕所以及车辆清洗使用。

2.3城市雨洪管理海绵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就是要对城市内部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如建设城市湿地来达到防治城市雨洪灾害的目的,同时湿地内可设计雨水集中区,以便高效合理的管理雨水灾害,且形成镶嵌式的海绵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多处系统化湿地系统,另一方面则要提供适合该系统内生物居住的环境,使其原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同时,能够创造更优质、更和谐的城市环境。

3.促进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有着诸多的优越性,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要想促进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实践融合,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首先,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总体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协调,编制城市规划时,既要充分落实规划目标,又要注重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规划编制内容,对城市“绿线”“蓝线”等开发边界进行合理划定,以此保护如河流、湖泊等原有自然资源;在确定的海绵建设空间中,结合其对应的特点及问题,合理布置海绵建设设施类型,从源头削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方面系统性构建规划方案,确保海绵设施发挥有效作用;同时考虑与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水系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加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重点突出公众参与。引导城市居民监督海绵城市建设,让公众形成低影响开发理念,积极支持并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建议可针对某些具备较大雨洪利用潜力的公园绿地、城市小区等项目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但试点建设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各方面要求,再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的理念方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进而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率。

再次,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比如,针对尚未建设但已划拨或出让的地块,予以资金激励、规划设计条件变更等措施,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纳入到地块开发建设要求中。而针对未出让地块则既要坚持传统硬性指标,又要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

最后,则是要加强城市建设部门与水利部门的联动,在行政审批环节增加海绵城市相关指标的审查内容,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落实。

4.推进清远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受季风及地形影响,气温常年较高,雨量充沛且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清远市河流纵横,水力资源丰富。但是目前清远市正面临着现有的排涝设施建设标准低、建设年代久;排涝设施建设不足,排涝泵站较少;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水利”仍存隐患等问题,因此,本节以清远市为例谈谈如何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4.1建立安全格局,构建海绵系统

通过对清远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林地、湿地、农田、水域、山体等大型生态斑块的识别,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恢复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与生态服务功能,为清远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建立一个刚性的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山、水、林、田、湖”大海绵格局。清远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以河湖水库为主要水域,整个规划区需要构建一级流域海绵系统。然后根据清远市中心城区不同区域水环境状况、开发强度、用地性质、排水体制、建设状态等特征进行海绵功能划分,并对每个海绵功能区提出建设要求。

4.2划定管控单元,明确控制指标

将清远市规划区共划分为21个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其中江南10个,江北11个。根据各管控片区内部地形特征、建筑密度、绿化分布、结构布局、开发建设状况,统计单元下垫面面积统计及比例,结合各项下垫面的雨量径流系数,利用加权平均法得出各个分区的综合径流系数,从而得出各片区的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利用相同计算方法,计算出21个管控片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而明确了各片区的管控强度,达到协调并进、不盲目改造、不“为海绵而海绵”、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

4.3新老城区结合,统筹分批建设

老城区分类型改造示范,分阶段逐步推进。老城区结合现状情况,近期(2020 年以前)改造行政机关、学校、绿地广场、道路、河湖水系等较易实施的公共区域和部分有条件的居住小区,逐步推进,条件成熟一批改造一批,逐步推进;新城区结合分期规划,划定近期示范区,分批分阶段逐步实施。建筑小区与道路实施低影响开发,水系与绿地强化海绵功能,增强开放空间的蓄水能力,构建三级雨水排放系统。

4.4规划落实保障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各专项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工程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开展指标详细管控,落实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在规划、设计一体化层面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标准和设计导则指导规范施工图设计和变更。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当前正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实践运用海绵城市理论,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但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来说,我国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故而,要真正完全建设海绵城市,不但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还需要加强对该理念的学习贯彻,从根源上先保证理念的进步发展,然后再针对其来整合管理城市,充分确保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生态质量,构建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载体的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以达到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的目的,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继威.刍议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J].低碳世界.2016.

[2]孙驰.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3]笪玮,李虹,马波.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管窥[J].中国房地产业.2016.

论文作者:林全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  ;  ;  ;  ;  ;  ;  ;  

阐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林全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