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新西兰经济发展特点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西兰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年代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90年代以来新西兰经济发展特点
自1984年实行大范围的经济改革以来,新西兰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增长步伐远远超过了大多数OECD国家。1993年《世界竞争力发展报告》(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把新西兰的总体竞争力从OECD国家的第15位提高到第8位;政府质量排名第11位; 国内经济实力从第21位升到第7位;管理水平从第18位升到第8位;基础设施从第13位提高到第6位;商界乐观情绪居世界第2位。90年代是新西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令人可喜的特点:
(一)稳步的经济增长
自1992年开始,新西兰的经济增长率从0.6%上升到1994年的5.5%,1995年起虽有所回落,但1999年仍可望达到3.2%的增速, 其经济增长步伐远远超过了大多数OECD国家。新西兰在1993—1994年之间的5—6%的经济增长率给生产能力造成很大压力,使得其不得不紧缩货币到1996年底。结果,其经济进入了中期调整阶段,经济的增长明显放缓,实际GDP在过去两年左右约为2%,虽比1980—1989年的平均数略低些,但仍比1970—1979年的1.7%好得多。
(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在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新西兰的失业率却一直保持着工业化国家中最低水平之一,而且其通货膨胀率也是工业化国家中较低的。
新西兰的通货膨胀率从1988—1991 年的两位数字降了下来, 1991 —1993年一直保持在2.0%以下。1994年虽开始有所回升,但估计在 1998年又将回落到2.0%。而在1995—1998年期间,OECD 国家的平均通涨率分别为4.9%、4.5%、4.0%和3.6%(估计数)。总的说来,90年代新西兰的平均通涨率比前10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9个百分点。
新西兰的失业率从1991年的近11%降到1994年的6.6%, 而且持续下降至1997年的6%。而在1995—1998年期间,OECD 国家的平均失业率分别为7.6%、7.5%、7.3%和7.1%(估计数)。
新西兰是近些年来OECD国家中少有的经济稳定增长、而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较低的国家。新西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是与其政府所实行的较为彻底的经济改革分不开的。
(三)财政出现盈余
新西兰在持续多年的较大财政赤字之后,1994年财政上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实现了16年以来的第一次盈余,盈余占GDP的0.93 %。 到1995年上升到3.75%。由于财政盈余不断增加,新西兰政府在1995年底宣布削减税收并在优先选择的部门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盈余有所下降,到1997年其财政盈余已下降到1.9%。
有了财政上的盈余,新西兰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明显加强。在过去的五年中,新西兰的总的公共债务已从占GDP的64%降到48%; 净债务已从51.5%降到27%。而OECD国家的这两项比率却分别增加到71%和45%。尽管新西兰的数据计算方法与OECD其他国家的(不包括地方政府的)不完全一致,但大致情况还是可比的。最近几年,新西兰政府已完全偿还了净外汇债务(这些外债在90年代初占其总债务的近50%),这就使得新西兰政府消除了一项主要的财政风险。
根据1997年12月的Economic and Fiscal Update的预测,到1999 /2000财政年度,新西兰的财政预算盈余仍会略有上升。总的和净的公共债务将会各自下降到占GDP的31%和21%, 而财政的支出比率将下降到33.5%。
(四)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90年代以来,新西兰的对外贸易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1990年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3亿新元,到1997年进出口总额已达40.5亿新元,增长率达38.2%。
二、经济复苏的原因
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新西兰实行了对国内产业的严格保护战略。它是OECD国家中对经济控制得最严的国家。战后历届政府都奉行国家干预、过分保护本国产业以及高社会福利政策,使得新西兰经济一直停步不前。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其国际收支连年逆差,经济更趋恶化,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到1981年3月,官方外债高达48.09亿新元,债务负担占GDP的20.1%。所以从70年代至80年代初, 新西兰一直处在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的困扰之中。为使其经济能尽早复苏,新西兰自1984年起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成功:
(一)改革财政金融政策
1.加强了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是新西兰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除了坚持紧缩银根外,新西兰实行了(1)“广税基、低税率”政策。 引入了广泛的增值税——商品服务税(GST),取消个人和公司享有的税收减免, 简化管理、减少逃税。将个人所得税从66%降为33%,将公司税率从48%降为28%(1988年),取消对养老金和人寿保险金的免税规定。(2 )紧缩财政开支。到1990年底,新西兰政府把社会福利取消了近10%,减轻了政府财政困难。1994年颁布的“财政责任法”要求政府提前3 年公布其财政预测报告,阐述政府的经济战略重点、长期财政目标和今后3 年中每年的财政意向。实行平衡预算,以保持储蓄与投资、生产与消费的平衡。1996年7月1日又出台了改革社会福利的一揽子计划,对住房、医疗、教育等将逐步实行自费。政府的开支占GDP的比率比前10 年下降了近10%。结果取得了一大笔结构性预算盈余。
2.取消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实行“低通胀”战略
自1985年起,新西兰实行了新元自由浮动制,取消了对利率的管制,对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新西兰的储备银行(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限制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1989年的《新西兰储备银行法》规定,储备银行行长在履行其法律授予的职责时,不受政府干预,在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中拥有最大的自主权。《新西兰储备银行法》确定了储备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随后储备银行与财政部间的协议确定了物价的稳定目标应使每年的通胀率保持在0—2%的界限内,因此新西兰的通胀率在90年代表现出前面所述的较低水平。
(二)调整外贸政策
长期以来,新西兰依靠的是高关税、高补贴来保护国内具有优势的农牧业和幼稚的制造业的发展。但这些做法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84年以来,新西兰对其外贸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
1.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如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到1996年受限制的进口商品不超过10%,取消了所有出口补贴,特别是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新西兰从1985年开始取消对农牧产品的补贴,成为OECD国家中对农业补贴最少的国家。同时,鼓励农牧产品朝多样化发展,促使农牧产业提高现代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2.降低关税。按1987年公布的税目表,到1992 年底平均关税下调1/3;到2000年将主要进口产品(如纺织品、 服装和鞋类)的关税降为零,其他关税大多降为5%;到2010年所有进口货物一律实行免税。 目前,对大约90%的进口商品实行免税,也没有任何配额等限制。
在推进进出口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新西兰主要通过政府的税收和有关法律、法规对进口实行宏观管理,并由进口商会、制造商协会、批发零售商协会进行具体工作的协调。对目前仍是新西兰外汇收入重要来源的初级产品出口实行由专营部门集中经营或出口商统一对外成交,这样避免了国内的自相竞争,既保证了生产者的利益,又保证国家获得稳定的外汇收入。
(三)国有企业公司化、商业化改造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西兰政府决定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即将原来按照政府法令设立、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营企业改造成按照公司法进行登记注册和管理运营的商业企业。1986年,新西兰工党政府开始对事业部门进行前所未有的整顿,把一些公共事业机构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根据自身经营范围,组成国有持股公司。这些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按照私营企业原则在市场上同其他私营企业一起展开公平竞争。具体做法有:明确权责关系、建立全面的审计及监督制度、自行负责资本的再投资和产出、采取多种形式安置富余人员等。《国有企业法》明确规定,那些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政府公共事业部门以及企业,尤其是有关能源、交通、银行、保险、森林、航空、邮政、通讯广播等行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一律实行商业化改造。其改造的原则是:政府虽监管国有企业的效益,但不限制为完成其目标而利用的资源;企业自负盈亏、缴纳税金,在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时,政府不给国有企业提供特别补贴。
新西兰政府还将某些经营业绩不佳或平平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经营。截至到1995年12月底,新西兰政府已把包括新西兰铁路在内的21家国有企业出售给了私人,价值高达120.8亿新元。
(四)改革外资政策
自改革以来,新西兰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新西兰已取消对所有外汇的管制,有关资金、利润、股息、版税或利息可自由进出。取消外国在新西兰银行业和广告业的投资股权比例的限制。外国公司为其业务活动购买土地一般不受限制,但在购买农田、沿海和岛屿或已规划用于公用事业的土地时,必须征得财政和土地部门的同意。对外国直接投资没有业绩要求。到新西兰投资的主要国家为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美国投资最多的3 种产业是远程通讯、汽车组装、石油精炼和销售。林业、旅游业、金融服务是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另外几个部门。
在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对外国投资最有吸引力国家排序中,新西兰名列第五位。新西兰有着完善、透明度很高的法律制度,税率较低,货币可自由兑换和汇出,政局稳定,加之其完善的基础设施,都为吸引外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跨国公司没有把在新西兰获得的收益汇出,而把60%—70%收益用于了再投资。据新西兰银行报告, 1991 —1995年间,外国对新西兰的投资连年递增,1991年为650亿新元, 1993年为800多亿新元,到1995年时已接近1000亿新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经济走势
经过10多年的调整,新西兰的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在前进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大。虽然近几年已对经济结构作出很大的调整,农业在新西兰GDP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 工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不断上升,但初级产品的出口仍占全部出口收入的50%以上,制成品出口只占33.4%。所以,新西兰应在发挥本国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引进和开发新技术产品,增加工业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2.经常项目赤字较高。在90年代前半期,新西兰的经常项目赤字比较低,但自那以后情况却明显恶化,1997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7.1%。虽赤字状况低于历史最高峰,但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仍然很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首先,新西兰储备银行在90年代中期控制通胀的努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对新西兰元的高估,这导致了新西兰的出口市场份额遭受很大损失;由于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和强劲的国内需求导致进口的迅速增加,而制成品贸易盈余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其次,汇率高估使旅游业的净收入下降;第三,移民政策变严,移民到新西兰的人数减少,收入明显下降;第四,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收入降低,尤其是投资较大的森林产品加工业的收入较少。
尽管新西兰经济处在中期的调整阶段,经济增长与90年代初期相比速度放缓,失业率略有回升,而且还存在一些其他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很多因素可导致新西兰经济的回升:新西兰元在过去一年中明显贬值、利率有所下降、政府财政支出增多、实际税收减少、生产能力的提高等都将增强商业信心。据OECD 秘书处估计, 今后两年左右新西兰的实际GDP仍将保持在平均3%上下,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萧条将促进物价下降,预计通胀率将保持在官方所定的0—3%的目标范围内,结构性失业率将在6%左右。尽管会存在汇率贬值的不利影响, 但目前汇率的下降和低通货膨胀率大大改善了新西兰的竞争状况,出口将持续增长,经常项目赤字将会得到抑制。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新西兰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因为新西兰对东南亚的直接贸易有限,倒是新西兰重要出口市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经济衰退的影响不容忽视,新西兰出口到亚洲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制成品出口比重小受亚洲地区经济低增长的影响不会很大,旅游业也会随着汇率的贬值而反弹。尽管亚洲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对新西兰的产品出口价格造成压力,但进口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对下降,所以新西兰的贸易条件预计会有所改善。
总之,新西兰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尽管有暂时的压力,但其经济在90年代已经历了连续7年的增长,失业率已降到OECD 平均水平以下的很低程度,通胀率也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同时财政状况表现出明显的改善,公共债务相对GDP表现出较大程度的下降。然而,近年来其一些政策受到了挑战,经济增长趋缓,财政盈余下滑,经常项目赤字扩大,值得注意。
标签:经合组织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新西兰航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失业率论文; 移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