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宁社会政治观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政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列宁社会政治观的许多内容,没有被中外学术界正确认识,所以笔者写撰此拙文,参与研讨。
一、列宁与孟什维克的分歧以及对孟什维克的批评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是1903年建立的。它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党组织就分裂为两个派别,即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以列宁为首的是布尔什维克(多数派的意思),另一个派别是孟什维克(少数派的意思)。列宁、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在许多问题上有意见分歧,对孟什维克进行了批评。下面就几个问题来看看列宁的观点是不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1.列宁主张建立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批评孟什维克的主张是组织路线上的机会主义
在1903年建党的会议上,在讨论党章草案时,就党章条文的第一条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列宁提出的第一条条文是:“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①马尔托夫反对列宁提出的条文。他提出:凡是承认党纲,在党的机关监督和领导下为实现党的任务而积极工作的人,可以作为党员。两者的区别在于列宁强调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马尔托夫认为党员可以不参加党的组织,只要为党工作就是党员。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的区别。列宁要求党员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意图在于建立一个具有严密组织性的党。党有一个一个的组织,每个党员都属于党的某个组织,党内有制度和纪律,每个党员都受到党的制度和纪律的约束。马尔托夫认为党员可以不参加党组织,在于他力图使党成为一个松散的团体,任何人随时都可以宣布自己是一名党员。可是当时俄国需要的是一个具有严密的组织性的党,只有这样的党才有战斗力,才能在俄国专制制度的环境中存在下去。
俄国同中国的国情基本相同,在政治上实行专制制度,没有结社的自由,不能合法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如果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话,必须是地下党,或者说秘密的党。地下党必须是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党。在俄国,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以前,1876年10月建立的“土地和自由社”,1879年8月建立的“民意党”,属于小资产阶级政党,但是也是地下党,也是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党。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前产生的“兴中会”和“同盟会”,虽然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组织,但都是秘密的革命组织,都具有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也是地下党,是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党。
地下党必须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因为组织不严密则敌方的特务容易混入党内,造成党组织的破坏。因为有的时候党组织会处于十分危险的情况下,需要党的领导人及时、果断地作出决策,所以党的领导人必须拥有很大的权力,或者说权力必须集中。
地下党不能实施“广泛民主的原则”。因为实施“广泛民主的原则”,必须定期举行党的各个会议,选举党的领导者,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如果举行各种会议的话,必然暴露党的领导者和会议的参与者。如果参加会议的某一个人叛变,则会造成整个党组织受到破坏。列宁说:“既然革命家为了工作,必须使‘所有的人’中的十分之九都不知道他是什么人,那怎么能要求所有的人来选举这些秘密革命家中的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呢?”②他还说:“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③列宁关于建立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党的思想,是正确的和合理的。
孟什维克主张党内自治,认为党是各个自治委员会的总和,党组织的各个部分对于整体具有自治权。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党内实行自治,各个地方党组织有自治权,可以不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命令,这个党能有战斗力吗?!它能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吗?!即便是党执政以后,也不能实行自治的原则,何况是面临夺取政权任务的革命党。列宁批评说:“藐视纪律——自治制——无政府主义,这就是我们那个组织上的机会主义时而爬上时而爬下的梯子”④。
2.1917年列宁主张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孟什维克认为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不应该夺取和掌握政权,列宁由此批评孟什维克是怯懦的改良主义者
1917年应该不应该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呢?在当时的俄国,在推翻了沙皇制度以后,或者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或者是小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或者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只能有这几种选择。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
资产阶级曾经掌握了政权,可是这个阶级没有保持住自己的政权。1917年3月15日,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大地主格·叶·李沃夫为临时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主要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首领巴·尼·米留可夫为外交部长,资产阶级右翼政党——十月党首领亚·伊·古契柯夫为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亚·费·克伦斯基为司法部长。
这一届政府没有解决当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当时的俄国,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广大人民群众反对这场战争。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是:“打倒战争”、“和平、土地和自由”。可以说,俄国退出战争,实现和平,是全体人民的心愿。然而,1917年5月初,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米留科夫向协约国各国政府发出照会,声称俄国遵守沙皇政府签订的各种条约,要把世界大战进行到底。于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举行示威游行,抗议临时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临时政府被迫撤换了米留科夫和古契科夫的职务。这说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没有解决当时的问题,遭到了群众的反对。
5月18日,成立第一届临时联合政府。其主要成员仍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孟什维克——斯科别列夫和策烈铁里、社会革命党人切尔诺夫也参加了政府。这说明,小资产阶级政党也参与掌握了国家政权。7月1日,临时联合政府在前线发动进攻,遭到惨败。群众对临时联合政府深恶痛绝。7月16日,彼得格勒再次爆发工人、士兵的示威游行。7月17日,临时联合政府出动军队,屠杀示威群众,死伤达400多人。这说明,由小资产阶级政党参与的临时联合政府也没有解决当时的问题,也遭到群众的反对,并且造成了国内矛盾的激化。
8月6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第二届临时联合政府。其主要成员为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是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的首领。这一届政府以克伦斯基为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小资产阶级政党控制了国家政权。可是,当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样没有得到解决,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10月,俄国传播一个消息,说临时联合政府准备放弃彼得格勒,把它让给德国人。广大人民群众都站到布尔什维克一边,支持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权才转到布尔什维克手中。
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以后,退出了战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逐步推进了民主建设,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心愿。
以上事实说明,1917年俄国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或者说由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在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以前,资产阶级政党、小资产阶级政党已经先后掌握过政权,可是它们的政权不能解决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的心愿,遭到人民的反对,所以被历史所抛弃。布尔什维克上台后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了人民的心愿,说明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
下面看列宁如何批评孟什维克的观点:
孟什维克的观点是: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成长到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俄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所以不应该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
列宁对他们的批评:他们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也即马克思主义关于在革命时期要有极大的灵活性的观点。意思是说,在革命过程中,不能完全按书本上说的来,需要将书本上说的作一些变通,体现了灵活性。譬如,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地方,才可以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并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俄国显然是不够条件实现社会主义,不应该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可是1917年俄国的工农群众都行动起来了,城市工人展开了革命斗争,农民也展开了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战争,形成了工人革命与农民战争相结合的局面。这时,领导革命的党就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因势利导地领导群众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革命政党不能对工农群众说,俄国还不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不能革命,不能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所以你们不要革命了,不要斗争了。
列宁批评他们说:“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的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⑤。列宁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唯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话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⑥
列宁提出,俄国发展的特殊性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矛盾。俄国发展的特殊性,指俄国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不充分的时候,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了政权,然后在工农政权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俄国发展的特殊性同此没有矛盾,因为它也是要发展生产力的,它也是在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进而走向社会主义。只不过它是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的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列宁说:“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指发展生产力),那又该怎么办呢?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的路线是不是因此而改变了呢?”⑦
二、1917年列宁主张使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而未提出使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在这里,必须先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革命进程的理论说起。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革命进程的理论,是“四个环节”的理论:
第一个环节: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并且成为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号。第二个环节: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从而为俄国人民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榜样。第三个环节:俄国在西方的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第四个环节:东方其他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胜利。《〈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1894年)等文献,反映了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1917年列宁领导发动十月革命时,他坚持的理论正是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四个环节”的理论。
1.列宁的《四月提纲》未提出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指出:“列宁的四月提纲向党提出了一个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天才计划。”⑧意思是说,《四月提纲》提出了使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我国学者的有关著作也认为:“《四月提纲》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列宁根据世界大战、欧洲已经出现客观的革命形势、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和大批苏维埃的涌现等新的情况,及时地制定了俄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方针和策略。”⑨实际上,上述著作误解了列宁的思想。
1917年4月3日,列宁从西方回到国内,撰写了《四月提纲初稿》。4月4日,他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在会议上作了有关报告。就在这一天,他撰写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著名的《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共有10条。其中第2条提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⑩这一论断不仅出现在《四月提纲》中,而且在上述同一天有关会议上的报告中,他一字不差地向会议代表提出来了。他提出,当时俄国的形势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那么“革命的第二阶段”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个阶段的革命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上述地方,以及在上述这些文章和报告中,他没有直接地、明确地说明这个问题。只有对这些文章和报告作综合分析,搞清楚列宁所主张的第二阶段上的革命的措施,才能看清他的思想上革命第二阶段的性质是什么。
在列宁看来,革命第二阶段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众所周知,在二月革命过程中,产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是革命中产生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形式,或者说它就是无产阶级的政权。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不高,工兵代表苏维埃没有把全部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容忍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成立,将政权的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让给了资产阶级。针对这种情况,列宁说,下一阶段应该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以上引文所谓“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仅如此,关于这一点,列宁还有许多明确的论述。在《远方来信》中的第五封信中,列宁提出:“(1)要善于通过最可靠的途径走向革命的下一阶段或者说走向第二次革命,(2)这次革命应当把国家政权从地主资本家……政府手中夺过来交给工人和贫苦农民的政府。”(11)在4月4日有关会议上的报告中,他指出:“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政权转归无产阶级和农民”(12)。在这些地方,他把“第二阶段”同“政权转归无产阶级和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足以证明,在他的思想上,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是革命第二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列宁看来,革命第二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四月提纲》第5条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还指出:“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13)这一思想在《远方来信》的第5封信中,也有深刻的表述。如他在这封信中说,新政府应当按照工农代表苏维埃的式样组织起来,应当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即应当铲除旧的军队、警察和官僚,代之以人人普遍参加的人民武装组织。在《为论证四月提纲写的要点》中,他在写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掌握全部政权时明确地指出:“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公社,1871年试验过的公社。”(14)
在列宁看来,革命第二阶段的第三个重要措施,是进行土地国有化。《四月提纲》第6条指出:“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15)这个问题,在《远方来信》中,《四月提纲初稿》中和4月4日有关会议上的报告中,都有明确的论述。随后,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他继续指出:“我们应当要求全国土地国有化,就是说,把全国一切土地收归国家中央政权所有。”“但是支配土地的权力以及规定地方上占用土地的条件,都应完全由各区域和各地方的农民代表苏维埃掌握,而绝不应操在官僚、官吏的手中。”(16)
在列宁看来,革命第二阶段的第四个重要措施,是进行银行国有化。《四月提纲》第7条指出:“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17)在这里,以及在这以前的有关文章和报告中,尚未明确地提出对银行进行国有化。但是几天以后,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他在《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的国有化》的小标题之下,提出了银行和辛迪加国有化的问题。在此后的其他文章中,他也坚持认为必须对银行进行国有化,所以应该确认列宁此时主张银行国有化。
在列宁看来,第二个阶段第五个重要的措施,是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四月提纲》第8条指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18)这是列宁当时十分重视、论述颇多的问题。在《四月提纲初稿》中,他写道:“不是一下子实施社会主义,而是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19)在《论策略书》中,在党的四月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他也反复地强调了这一问题。综合分析《四月提纲》以及有关的文章和报告,列宁所说的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大致上有上述这些内容。确认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困难的,是不会有争议的。
可是,《四月提纲》提出的第二阶段革命的措施,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上面展示的5个措施,即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新政府,土地国有化,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最重要内容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以及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不等于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因为这里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土地国有化是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采取过的措施,所以不能认为它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指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由工人代表苏维埃或有关的工人组织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进行监督,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措施。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银行也是这样(没有改变银行的性质)。
值得指出的是,在列宁看来,上述种种措施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列宁指出,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新政府,不等于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如他说:在有的人看来,“似乎巴黎公社想‘立刻’实施社会主义。实际上不是这样。可惜的是公社迟迟没有实施社会主义。公社的真实本质……在于它创立了一种特殊的国家类型。这样的国家在俄国已经诞生,这就是工兵代表苏维埃!”(20)
列宁多次指出,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以及资本家的辛迪加国有化,不等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如他说:“俄国大多数农民会不会要求实行土地国有化呢?无疑是会的。这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这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土地国有化是一种可以同资本主义相容的措施。”(21)“实行土地国有化、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立刻加以监督等等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这类措施在战时已有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实行了,因为这是同日益逼近的经济的彻底崩溃和饥荒作斗争所绝对必要的。”(22)
在列宁思想上,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不等于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更为清楚和明确的。因为如同前面已经引述到的,《四月提纲》在提出这项措施的当时就已明确地说,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把这句话的两个句节前后顺序倒过来就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不是实施社会主义。
而且列宁指明,俄国由于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落后的国家,所以不能够使革命立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当时,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他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23)在党的四月代表会议上,他在起草的有关决议中指出:“俄国无产阶级是在欧洲最落后国家中的一个国家内,在大量小农居民中间进行活动的,因此它不能抱定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24)在《论策略书》中,他鉴于一些人指责他“指望”使俄国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反驳说:“这是不对的。我不但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还直接提醒不要有这种想法”。(25)
以上引用的这些材料,确凿地证明这一时期列宁不主张使俄国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那么,列宁所谓由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含义是什么?
我认为,是指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指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介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历史阶段。在1917年3月《远方来信》中,列宁在论及采取上述种种措施(同《四月提纲》提出的相同的措施)的必要性时指出:“在俄国,不采取这些过渡措施,要马上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取了这种过渡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了。”(26)在这里,他把上述种种措施视为“过渡措施”,说采取这些措施不是马上直接搞社会主义,又说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才有可能进一步搞社会主义,说明在他的思想上采取这些措施的阶段是一个特定的、过渡性的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在党的四月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他指出:“工兵代表苏维埃取得政权不是为了建立通常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不行的。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苏维埃取得政权是为了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的具体的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实现,而且应当实现。”(27)这里他说,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以后,不能搞资本主义,也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前,需要实行一些“初步的具体的步骤”。显然,实行“初步的具体的步骤”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的过程,这个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在列宁的思想上,下一步就是要使革命进入到这个阶段上。
2.十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未说过马上展开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的代表作之一是《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其中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资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资产阶级国家的国有制)革命民主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或一些步骤,即认为工农掌握政权,把国家变成革命民主的国家,这样国家的国有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接近了社会主义一步)。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即不能害怕由工农掌握政权。他没有说俄国应该马上走向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说不能害怕展开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列宁另外的代表作是:《布尔什维克应该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其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两个首都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占多数以后,应该夺取国家政权。因为大多数人是拥护布尔什维克的,还因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放弃彼得格勒。在这些重要文献中,未发现关于立即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和思想。
列宁第一次说当前进行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1917年11月24日——12月8日,举行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一切都是导向社会主义的措施。这还不是社会主义,但这是引导我们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又说:“工人和被剥削农民的紧密联盟、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坚定不移的斗争,会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任何一个政党真正想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28)这里的意思,是要论证当时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然而他是这样论证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些措施,会“导向”社会主义,会“引导”走向社会主义。
这说明,他判断当前革命的性质,着眼点在于革命的“导向”和“引导”的意义。也就是说,他知道当前的革命尚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只是由于它能“导向”和“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才称其为“社会主义革命”。
3.对列宁时期苏维埃俄国社会实践性质的评估:那个时期有没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需要作具体的分析。苏俄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1917年10月——1918年7月,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期。1918年7月——1921年3月,国内战争的时期。1921年3月——1924年初,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时期。在列宁时期,没有一个专门的展开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
在列宁时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当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如中国共产党1953年举行了政治局会议,形成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联共(布)1929年12月和1930年6月,连续举行了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消灭城乡资本主义,以后苏联开始了迅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列宁时期,1918年3月党的七大,主要议题是战争与和平。1919年3月党的八大,主要议题是军事形势和军事政策。1920年3月党的九大,主要议题是恢复经济和工会问题。1921年3月党的十大,主要议题是实行新经济政策。1922年3月党的十一大,主要议题是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和反对官僚主义。
非严格意义的向社会主义过渡,却是存在的。因为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时起,这个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接近社会主义社会。1918年1月,当时苏维埃政权尚未得到巩固,时时面临被德国帝国主义颠覆的威胁。列宁说:“我并不抱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非严格意义的过渡),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但如果你们说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那你们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把西欧许多资产阶级共和国称为民主共和国是正确的一样,尽管谁都知道,没有一个最民主的共和国是完全民主的。”(29)
三、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他主张马上消灭资本主义。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1.十月革命时期列宁持“有限剥夺资本”的思想
1917年5月,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为了改善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必须把有产阶级的税率提高到利润的100%,即“剥光”资本家。列宁在批评这种“高调”和“空话”时说:“甚至对大多数资本家,无产阶级不仅不打算把他们‘剥光’,……不仅不打算剥夺他们的‘一切’,而且相反,打算让资本家在工人亲自监督下去做有益的和光荣的事情。”(30)这就明确地说明,无产阶级不准备立即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对工人的剥削。
同年11月5日(俄历)即起义胜利后不久,列宁在《告人民书》中谈到苏维埃政权当时的措施时说:“除实行最严格的计算和监督,把以前所规定的捐税全部征收上来外,政府不打算再采取任何其他措施。”(31)即政府不打算剥夺资本家的财产。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即1917年10月至1918年夏,列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计算和监督”。所谓计算和监督,指在不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前提下,由工人组织或国家机关对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账目进行计算。在1917年《四月提纲》中,列宁在论及下一阶段革命的任务时就已提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32)十月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起草了《工人监督条例草案》,随后领导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正式的《工人监督条例》,展开了工人监督的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计算和监督”的思想,是“非剥夺剥夺者”的思想。
毋庸讳言,从十月起义胜利至1918年春,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国有化的工作。这是否意味着列宁形成了激进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一个理由是,列宁领导国有化,不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因为在实施计算和监督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主拒不接受计算和监督,从事种种破坏生产的活动,力图从生产上搞垮苏维埃政权。为了打击这些企业主的破坏活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政权不得不对这些企业采取了国有化措施。
另一个理由是,1918年春即国有化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列宁提出必须停止国有化,把计算和监督的工作重新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他所说的:“有决定意义的事情是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组织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但是在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过来的那些企业、经济部门和经济领域中,我们还没有做到计算和监督。”“不能以继续向资本进攻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规定当前的任务。……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33)“如果我们现在想用以前的速度继续剥夺资本,那我们一定会失败,因为我们组织无产阶级的计算和监督的工作显然落后于直接‘剥夺剥夺者’的工作,而这是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看得很清楚的。”(34)众所周知,1918年春,苏俄进行了转变工作重心的尝试,即把党和国家政权的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向生产与管理的尝试。根据列宁的思想,这一转变的内容包括使国有化的工作转向计算和监督的工作。而且,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说“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
以上的事实说明,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的思想不是彻底、严厉剥夺资本的思想,充其量是“有限剥夺资本”的思想。
2.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支持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通过租让制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作用,利用商品和货币的作用。这样苏俄出现了新资本主义经济。当时有的共产党员很不理解,说了许多消极的话。列宁的态度是:
不能堵塞资本主义发展的通道。列宁说:“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面对着这样的经济现实,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或者是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35)
由无产阶级国家来制约和规范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说:“或者是(这是最后一种可行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为凡是有自由贸易成分以至任何资本主义成分的地方,都已经有了——这种或那种形式、这种或那种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36)
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幸福。他说:“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37)
即使是搞私人资本主义,没有经过国家资本主义,也是应该允许的。他说:“目的是想方设法活跃工业和农业间的流转。谁能在这方面取得最大的成绩,即使是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甚至没有经过合作社,没有把这种资本主义直接变为国家资本主义,那他给全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益处,也比那些只是‘关心’共产主义纯洁性,只是为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起草规章、条文、细则,而实际上却不去推动流转的人,要多得多。”(38)即认为,有的人即使是搞私人资本主义,没有经过国家资本主义,也是应该允许的。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
②③《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133页。
④⑦《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5、371页。
⑤⑥《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370页。
⑧《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5页。
⑨刘佩弦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页。
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32)《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53、105、115、165、116、165、116、116、101、147、300、166、166、442、146、54、354、116页。
(28)(29)(3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95、371、82页。
(30)《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33)(34)《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158页。
(35)(36)(37)(38)《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211、217、221页。
标签:苏维埃论文; 苏联论文; 列宁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孟什维克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