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证青黄跨海通道一桥一隧确保天堑变通途
文/张猛 张华涛 于晓艺
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标志着青岛经济发展重心跨越阻隔东西两岸的胶州湾,从东海岸移至西海岸。实现这个跨越关键之笔在于胶州湾隧道和大桥的建设,2011年东西两岸一隧一桥同步建成通车,开启了两岸同城化时代,为西海岸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胶州湾湾口隧道和跨海大桥的建设是在经过十年之争后经过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完成的,其间工程咨询在项目前期论证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功不可没。
一、难以决策的湾口“桥隧之争”
1984年,国务院批准黄岛区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位于青岛市以西,被胶州湾阻隔为东西两岸。虽然青黄两岸最近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但没有一个直接的交通通道,须绕行胶州湾高速公路或通过海上轮渡解决运输问题,隔岸交通一般要1.5个小时以上。受当地海洋气候的影响,环湾高速和跨海轮渡经常遭受大雾、大风等恶劣气候,全年正常通行时间为三分之二左右,东西两岸交通经常受阻,被称为“青黄不接”,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993年,为解决青黄交通问题,青岛市政府提出“北桥南隧,先桥后隧”的初步设想,要求有关部门开展前期研究。由于当时对胶州湾南部湾口位置跨海通道建设条件缺乏系统研究,建桥还是建隧道前期工作不足,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的定论,国内专家、政府部门、各界群众的“桥派”和“隧派”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政府对跨海通道方案难以决断,致使南部湾口跨海通道建设将近10年没有实质性进展。
第二天,我把自己“武装”了一下:头上戴了一顶草帽,手上戴了一副破手套。我还准备了新的武器:一把镰刀,战场当然还是树林,对手也依然是马蜂。这次我是胜利者。当我用镰刀割下那马蜂窝后,转身拔腿就逃,跑出不多几步,就听见一片嗡嗡声在头顶响起,草帽上停落了好几只马蜂,但是它们对我的防御系统无可奈何……
本课程是典型的操作类课程,本课程重点为展现焊接过程的操作要领和技术难点,因此视频资源是本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本课程的视频主要分为三类:
胶州湾湾口跨海通道桥隧方案比选既包括技术、经济的专业比较,又兼顾政治、经济、军事、生态、民生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涉及规划、市政、交通、桥梁、隧道、地质、设备、海洋、环境、生态、航道、景观、经济和安全等多专业、多单位协作,在决策阶段引入民主决策程序,对咨询成果采用媒体公示、网上投票、决策听证的方式,并向人大、政协汇报听取意见,开创了重大建设项目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先河,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为重大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借鉴。其咨询成果是重大项目方案比选系统性、可借鉴的典型案例,被青岛市政府誉为科学论证的“典范”,获国际FIDIC百年工程提名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中国经济导报》《青岛日报》《财经日报》及多家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对研究比选进程进行了跟踪和宣传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性评价。
二、科学论证 民主决策 锻造高品质工程咨询名片
根据咨询单位的建议,青岛市发改委提请青岛市政府批准启动针对咨询成果的民主决策程序,通过媒体公示、网上投票、决策听证会的方式,邀请市民、专家学者代表参与,并向人大、政协汇报听取意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2004年,青岛市发改委根据咨询成果向青岛市政府提交《关于胶州湾口跨海通道桥隧方案比较情况的报告》,明确提出从技术、经济方面看,在湾口位置修建隧道是最佳选择,建议选择隧道方案。
2003年,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岛市发改委)委托青岛市工程咨询院牵头开展胶州湾南部湾口跨海桥隧比选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鉴于当时国内尚无建设长距离海底隧道的案例和经验,加上海底地形和地质情况复杂,咨询机构联合国内12家涉及海洋、地质地勘、工程设计、隧道建设等专业机构,邀请国内近百位桥梁和隧道知名专家组成顶尖水平的专家队伍,相继开展了海底地质勘探论证、隧道可行性研究、桥隧比选专家论证等工作,通过深化隧道建设方案、完善隧道地质详勘等工作,研究、考察大量国内外跨海通道案例,对跨海通道位置及桥隧方案进行综合对比论证,认为虽然隧道施工难度和风险大,但可保持胶州湾湾口原有风貌,不影响胶州湾通航,不受天气气候影响,保证全天候通行,城市建筑拆迁量较小。从长期经济效益看,投入产出效益比大桥要高,经综合论证比较,隧道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风险可控,推荐采用隧道方案。
2003年,随着青岛经济开发区建设步入快车道,胶州湾跨海通道建设迫在眉睫,建设方案再一次提上政府议事日程。青岛市政府要求有关部门深入研究跨海通道问题,加快推进胶州湾大桥和隧道的建设进程,深入研究湾口建桥或建隧的可行性,同步论证北部胶州湾大桥的必要性,并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准备。
在历史教师看来,他所讲述的历史—故事既无用,又有用。无用之处在于,历史似乎总是在原地打转,历史的经验并不能为后人提供避免犯错的借鉴。有用之处在于,对历史的探究、编造和解释本身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组成部分;对历史的好奇心,就是对自我的好奇心;对历史的探究就是对自我的探究。所以人类要一次又一次地讲述故事,讲述自我。“生命中包含了太多的空白。我们身体里十分之一是有机的生理组织,十分之九是水;生活是十分之一的‘此时此地’,十分之九的历史课。”[2]54
另外,青岛市工程咨询院全面参与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前期工作。一是开展项目评估工作,督促规划设计单位进一步完善跨海大桥建设方案,优化调整桥位,加快办理环评、海域等其他前期手续;二是落实大桥建设资金,联合多家咨询机构,完成财务多方案比选测算、BOT总体运作方案、特许经营协议、交通量预测评估、招投标等各项工作,完成社会资本方招标工作,于2006年促成青岛市交通委与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青岛海湾大桥特许经营权协议》。三是协助青岛市发改委及时与国家部委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的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审批。其中,青岛胶州湾大桥工程建设是当时国内公开招标完成的最大的BOT项目,在引入市场机制、推进PPP模式、社会资本选择、交易结构设计、回报机制确定等方面具有示范价值,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PPP典型案例。
三、七年艰辛历程 彻底改变东西两岸居民出行方式
2004年- 2005年初,青岛市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关于申请核准青岛海湾大桥项目的报告》和《关于报请核准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项目的请示》。2005年3月和2006年1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家分别核准青岛胶州湾大桥(北桥位)和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工程两个项目的申请。2006年12月,青岛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经过长期论证和科学决策后正式启动建设。2011年6月,青岛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同日建成通车,当时分别是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和第三长海底隧道。
青岛市胶州湾跨海通道建设是影响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布局、交通规划和人民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决策,青岛市政府通过引入工程咨询机构,推行科学决策程序,较好地解决了青黄的跨海通道。同时积极推进跨海大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使跨海大桥和跨海隧道同期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创造了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年内同时核准两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桥一隧两个世界级项目同期开工、同时建成通车的青岛“奇迹”,实现了“青黄全天候无缝连接”,横跨胶州湾隧道仅需要5分钟,从青岛到黄岛只需要15分钟,“青黄不接”的交通瓶颈得到解决,彻底改变了东西两岸城区居民的日常出行方式,轮渡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逐渐成为了历史,构建了“大青岛”的交通格局,也为西海岸新区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该事件入选了2018年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事件之一。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在2013年嫩江、松花江、黑龙江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水文信息20分钟即可报送到各级水文和防汛指挥部门,为水库调度决策赢得了宝贵时间,为人员转移、堤防防守、抗洪抢险提供了可靠依据;在防汛抗洪关键时期,国家防总、松花江防总、三省(自治区)防指利用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多次进行会商研究,保障了重大决策的时效性、科学性;2010年以来全面实施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提前预警转移,最大程度避免了人员伤亡。现代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青岛市工程咨询院)本项目由青岛市工程咨询协会推荐
责任编辑 周晨
标签:跨海通道论文; 科学论证论文; 西海岸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胶州湾论文; 国家级论文; 国务院论文; 东海岸论文; 青岛市工程咨询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