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经济四大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澳门经济的现代化、多元化起步于二十世纪60年代。当时,传统的赌业向现代化的旅游博彩业蜕变,出口加工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一股新动力。70年代中,旅游博彩业和出口加工业又带动了地产建筑业、金融业的勃兴,并推动了澳门经济的起飞。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澳门经济已形成了以旅游博彩业为主导,包括旅游博彩业、出口加工业、地产建筑业和金融业四大产业的产业结构。
旅游博彩业:澳门经济的半壁江山
旅游博彩业是澳门经济最具特色的产业,其历史可追溯到150 年前的鸦片战争。1847年,澳门政府鉴于当时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崛起,澳门转口贸易的衰落,宣布赌博合法化,将赌业列为一种特殊的合法商业贸易。自此,澳门赌业勃兴。1937年,香港富商傅老榕、高可宁合组泰兴娱乐总公司,投得赌博业专营权。泰兴先后在中央酒店、福隆新街、十月初五街等地开设赌场。当时,楼高八层的中央酒店设有颇具规模的“濠兴仕女娱乐场”,吸引了四方八面的赌客,酒店楼顶装有“濠兴”两个霓虹灯大字,黑夜中闪耀光彩,远近可见。一时间,澳门作为“东方蒙地卡罗”的名声鹊起。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澳门传统的赌业开始向旅游博彩业蜕变,当时夺得博彩专营权的澳门旅游娱乐公司在南湾海畔兴建气派豪华的葡京大酒店,并附设全东南亚规模最大的“葡京娱乐场”,其后又开通香港至澳门的客轮航线,大批香港游客涌至澳门,刺激了澳门旅游博彩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澳门旅游博彩业已形成了以博彩业为核心,包括浏览观光、酒店业、饮食业、娱乐业以及旅运业、珠宝金饰业、古玩业等多元化的行业架构。长期以来,旅游博彩业一直是澳门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前来博彩、消费、观光。1996年, 来澳游客达到815万人次,创历史纪录。近年来,旅游博彩业在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到1997年已占到45%,实际上成为澳门经济的半壁江山。旅游博彩业还是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 从1993 年至1997年,博彩税在直接税中所占比重一直高达75%以上,1997年更高达78.7%,同期博彩税在澳门政府一般收入中所占比重更从45.1%上升到59.5%,1995年更高达61.1%。可以说,博彩税对维持政府运作和公共投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澳门还有许多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发掘。历史上澳门曾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而辉煌一时,并因此而保存了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风貌上,澳门既独具亚洲“欧陆小镇”的风采,又处处保留中国传统社区的特色,整个城市遍布着各式古旧大宅、南欧洋房、庙宇、炮台、教堂及中国园林式花园,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俨然一座东西文化交汇和历史博物馆。因此,澳门旅游博彩业的发展,仍有丰富的潜力。
出口加工业:潮起潮落
澳门出口加工业从十七世纪初铸造铜炮和制造帆船开始, 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发展缓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产神香、炮竹、火柴,成为澳门出口加工业的主体。澳门现代出口加工业则起步于二十世纪的60年代,到70年代如江海大潮,推动了整体经济的起飞。在80年代全盛时期,出口加工业曾一度超过旅游博彩业而成为澳门经济的最大产业。
澳门出口加工业,以制衣、纺织为主体,辅之以玩具等。60年代以后,英美等欧美国家逐步加强对香港纺织品进口的限制,当时澳门被视为“非主要出口地区”未在限制之列,后来更享有纺织品配额和普惠制低税,于是吸引了大批香港厂商到澳门投资设厂,推动了澳门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70年代开始,澳门在北区逐渐形成轻纺工业走廊,沿提督马路到关闸一带,兴建起约30多座工业大厦。踏入80年代,随着新移民人口急增,充足的廉价劳力使澳门以纺织、制衣、玩具为主的出口加工业进入全盛时期。工业走廊延伸到慕拉大马路至渔翁街一带,凼仔北安也形成综合式工业区。
到80年代,澳门出口加工业场所数量、工人人数和生产总值均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1980年至1989年, 澳门工厂数目从1131 家增加到2184家,工人数目从4.8万增加到6.8万,普查生产总值从29.6亿澳门元增加到134.8亿澳门元,增幅分别是93%、42%和3.6倍。1984年,澳门出口加工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9%,已超过旅游博彩业而成为最大产业。
不过,澳门出口加工业存在种种先天不足,它基本上是香港制造业的延伸,与香港相比,它的行业结构更加单一,企业规模更加细小,生产技术与设备也相对落后,而出口市场则依赖欧美。80年代末期,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开放的深化,香港厂商将制造业大规模内移,澳门出口加工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增长放缓,到90年代更步入衰退,整体规模收缩,呈现了“潮起潮落”的态势。究其原因,从外部看是纺织品配额、普惠制的出口优势日渐削弱;从内部看,澳门的厂房和劳工成本上涨,劳力短缺。据统计,从1989年到1996年,制造业在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21.4%下跌至8.3%,已失去主导产业的地位。 近年,澳门政府和工业界为推动出口加工业的升级转型,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联生工业村等。出口加工业的未来发展,将采取改造传统产业和扶植新兴产业的双轨策略,向高增值方向发展。目前迹像显示,澳门出口加工业的升级转型,正在艰难中起步。
地产建筑业:繁荣后的低迷
地产建筑业在澳门称为“建筑置业”,澳门不少地产建筑公司就称为建筑置业公司,表明地产业长期依附于建筑业,一直发展缓慢。60年代,澳门政府将香港地产商首创的“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楼方式引入,并颁布《物业登记法》,以法律形式规定房地产的分割、登记及转让,地产建筑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澳门地产建筑业发展,如香港一样,也呈现出周期循环的特点,自6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间,大体经历了四次循环,分别是1967至1974年、1975至1984年、1985至1990年、1991年至现在。踏入90年代,在澳门政府修订土地竞投规则,大量外资涌入等种种因素刺激下,澳门地产业进入巅峰时期,地产市道犹如脱缰的野马向高峰奔驰,地价狂升五成至一倍,市区位置理想地段每平方英尺售价达7000至10000澳门元,楼价也升到每平方英尺500至1200澳门元。这一时期,位于新口岸、南湾、台山、凼仔至黑沙湾的高档及高层楼宇交投畅旺,暗盘认购蔚然成风,投机炽热。1993年上半年,拍卖价最高的一幅商业用地,每平方米售价高达22.8万澳门元,比1992年最高价的8.2澳门元又高出1.78倍。当时,地产公司大量涌现, 地产代理成行成市,一时成为整个经济的热点。
然而,地价、楼价的飞涨,地产建筑业的盲目乐观发展,大量新楼盘动工兴建,已远远脱离了市场需求和实际购买力可能承受的能力。从1993年下半年起,随着大批新楼盘落成,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加上外资撤退,澳门地产业市场从高峰急跌,楼宇空置迅速飙升,资金大量积压,在短时期内,地产建筑业就从极度繁荣陷入低迷困境。据估计,目前澳门空置楼宇至少达4至5万个单位,积压资金高达数百亿元,其发展前景令人关注。
尽管如此,地产建筑业作为澳门经济的一大产业已经发展起来,90年代初地产高潮时,地产建筑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估计超过12%。
金融业:银行、保险为支柱
1902年葡萄牙大西洋银行在澳门开设分行,并于1906年发行钞票,这是澳门金融业的萌芽时期。
澳门金融业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广州、香港相继沦陷,大量资金涌入澳门,原本在内地和香港经营的银号、银庄、找换店等纷纷迁至澳门,数目从战前的十数家增加到300家, 可惜好景不长,战后很多外地迁来的机构纷纷返回原籍,盛极一时的影象又回复旧观。
澳门现代金融业起步于70年代,当时澳门政府颁布《银行银号管制条例》,一些历史悠久的华资银号纷纷注册为银行,外资银行也开始进入澳门。80年代,一批金融机构相继成立,如1983年成立的澳门票据交换所,1985年成立的澳门外汇同业联合会和银行同业公会,1989年成立的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处。澳门金融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澳门金融业是以银行业为主体,辅之以保险业。与香港不同,澳门银行业没有法定的三级制,不过实际上存在不成文三级制,处于最低层的是仅剩的数家银号,主要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如近年大量涌现的找换店一样,处于中层的是注册财务公司,最高层是商业银行。目前,澳门共有22家商业银行, 其中总部设在澳门的9家,设在外地的13家,开设的分行数目达138间(1997年数)。22家商业银行中, 大致可划分为四类,即中资银行、葡资银行、本地华资银行和其他外资银行。其中以中资银行实力最强,葡资次之。1998年9月,中资银行存、 贷款余额分别是511亿及314亿澳门元,占总额比重的50%和56%。
受到地域狭小和经济规模细小的制约,澳门金融业尽管高度开放,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仅有银行、保险两个支柱,而银行、保险都以传统的零售业务为主,对香港金融业依赖性强,即使是黄金、证券、期货、外汇买卖,也主要通过香港进行。不过,1997年金融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估计已超过10%,它与旅游博彩业、出口加工业、地产建筑业一起,构成澳门经济的四大产业。
文/《港澳经济》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