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民主、民生:十七大报告三大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旗帜论文,民生论文,民主论文,亮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391(2007)11-0016-04
中共十七大报告是一个集中党心、反映民意的报告,是一个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报告,是一个继往开来、走向新胜利的报告。连日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十七大报告的三大亮点上,这就是:旗帜、民主、民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方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它回答了国内外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向什么目标迈进的方向问题。
旗帜关乎形象,旗帜关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历尽千辛万苦、艰难曲折才探索到的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想当年,中国人民找到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同样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艰难曲折,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旗帜——毛泽东思想,这才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革命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毛泽东把这比作“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中共八大为起点,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原以为会一帆风顺,不料却接连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严重失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
顺境是考验,逆境更是考验。世界上,一遇逆境便一蹶不振的政党比比皆是,而中国共产党却能历久弥坚、从挫折中奋起。邓小平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党的十二大上响亮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新中国近6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历史都反复证明: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旗帜和道路的产生,都离不开理论作基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创新成果。这一成果同样来之不易。本来,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就已经提出要努力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且取得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阶段性理论成果。然而后来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沿着“左”的指导思想渐行渐远。因此,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从重新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作严格的区分开始的,并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伟大贡献。
随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概括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党充满创造力和生机活力的集中体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纳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轨道,纳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的轨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必须牢固树立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旗帜已经高高举起,继续前行的风帆齐备,新长征的号角正催人奋进。
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人民民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成为一个夺目的亮点。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民主。有古希腊的贵族民主,有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民主、代议制民主,等等。民主作为革命者的响亮口号,曾经埋葬过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也震撼过资本主义制度。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民主也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们,曾经高举民主共和的旗帜,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也由此成为引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历史巨人。
五四运动高呼“民主”、“科学”的口号,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伟大运动。这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五四运动优良传统的最好继承者,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一场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历时28年之久,牺牲了上千万烈士,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自由。新中国的创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实现人民民主打开了通途。
民主作为政治诉求往往是理念的、抽象的。但作为国家制度安排,却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一个执政党要把自己关于民主的理解从诉求变为制度,往往要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过很好的设计。在毛泽东主持起草的第一部共和国宪法里,就贯穿着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这两大原则。人民民主、人民幸福,这一神圣而庄严的追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成为它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拥护者。
然而,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把已有的民主与法制彻底打破。那时,也有貌似民主的“大民主”,实际上却是无政府主义的动乱。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时,庄严宣告:“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法制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障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制裁犯罪行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的强大武器。决不能让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在任何范围内重演。”(《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提出经济发展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党的十三大在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时候,又把“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大奋斗目标之一,并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做出相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部署。党的十四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任务的同时,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完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在政治纲领中提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口号,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可以说,人民民主在十七大报告中成为耀眼的亮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人民民主的规定,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句话自十五大报告提出以后,越来越响亮。有人讲,民主是个好东西。应当说,当民主同社会主义相结合,并真正成为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共享、共建的民主之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东西。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那么,什么是人民民主呢?十七大报告没有空谈人民民主,而是根据以往的民主实践对这一概念作了科学的界定:“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概念。那么,哪些是它的制度体现呢?报告提出了四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是为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民主不单要有制度,还要有形式,有渠道,有程序。对于民主程序化,十七大也给予相当的关注。在目标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决策程序上,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在行政权力上,提出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推进人民民主,党要做表率。十七大对推进党内民主,也有新举措: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组织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等等。这些加强党内民主的亮点,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决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改善民生、社会和谐,是十七大报告中最吸引百姓注意、最令百姓怦然心动之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并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其实,民生问题的提出,比民主口号的提出历史还要久远。人类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依靠自身力量不断解决民生难题的历史。也就是说,每一发展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特定的民生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着力解决的是国内封建剥削、国际资本掠夺造成的民生问题。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之后,着力解决的是人民温饱和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则逐渐由解决温饱发展为实现小康的问题。
民生问题有多种,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也各异。在近代中国,随着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提出,民生问题有了特定的内涵。为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阐述过他的民生主义,概言之就是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这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是最先进的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主张。然而,令孙中山先生痛心不已的是,即使是号称他的信徒的人,每每登台以后也不能践行这三大主张,而使人民的期望一次次落空。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解决民生问题的是中国共产党,它所依据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当时,土地问题是民生问题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彻底铲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而且指引广大农民走上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当时,官僚买办资本的掠夺和压迫,是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不但摧毁了保护这一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国民党政府统治,彻底没收官僚买办资本,而且将这个基础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平台。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新中国刚刚走上初始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人民生活的基本温饱有了保障。但是,这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附着在其上的传统观念,越来越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地制约了各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打破这一体制障碍和观念障碍,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社会生产力大解放的,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开始,党的富民政策一次次激荡起人们对创业的渴望,对迅速富裕起来的渴望。同时,也一次次提出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既然现实的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能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道路,那么势必意味着总有一天社会的发展会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大部分仍然处于相对落后贫困的地区和群众怎么走向富裕?怎样缓解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社会矛盾?邓小平早就预见到这个问题,他说过,我们讲发展,发展起来带来的问题可能比没有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更大,更难解决。
果然,从十六大前后起,就在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之时,以解决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所共享为目标的民生问题,就愈益迫切地提到了党的议程上来。党的十七大,就是在这种历史关节上,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社会和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生,一头连着党心,一头牵动民心,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结合点,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聚焦点。十七大报告中,单列一个专门的部分,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如果说,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那么,这一部分便集中体现了这一思路,因而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
在五年中面临的问题清单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榜上有名;在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上,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就业政策上,提出要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上,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教育问题上,提出要保障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在内的公民教育权利、减轻教育负担的措施。在分配制度上做出重大调整,把初次分配着重效益、二次分配兼顾公平的方针,变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方针;还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些承诺,让人民看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希望,看到了党对居住于广大城乡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关心和共同爱护。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做大量具体细致、繁重艰苦的工作。民生问题是琐碎的,但它的意义却不容低估。它实际上关系着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成果属于谁这些重大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着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问题。十七大报告之所以深得党心民心,不仅在于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靠的举措,更在于提出了一些关乎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譬如,在解决民生问题与党的宗旨的关系上,提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提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执政理念上,提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国家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定会以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人民民主、着力解决民生的骄人业绩,载入史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我们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