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学校、教研部门和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笔者区域学校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以往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始淡出,反之充满师生互动、探索研究的多边活动逐渐成为课堂的主流.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课堂的这种转变还缺乏稳固的基础,尤其在面广量大的常态课教学中,伴随学生主动探索过程的认识、经历和体验得不到有效关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利用;教师指导作用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引导和深化.因此,教师要试图以强化和改善数学课堂中的交流为切入点,在数学课堂的主要教学环节中,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分组内、组间两个层次展开交流分享活动,以分享促进主动探索、优化合作交流,从而构建起分享式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内涵 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是指通过开展有目的、有组织、有时空保障的“两级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活动中的认识、发现、经验、方法等,得以与学习伙伴(含老师)分享,问题、困惑等能够得到更多同伴的关注和帮助,课堂的学习资源、互动活动、教学氛围体现出分享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两级交流”活动,有利于实现人人参与,促进主动探索,优化数学认知,提高情意目标达成度. 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以促成每个学生数学学习的实现为价值追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促成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数学知识.而“两级交流”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实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以“两级交流”为实践特征 以“两级交流”为特征,一是说明两级交流是实现课堂分享的主要方式,二是要求两级交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以分享促进主动探索,优化合作交流,提升教学效益,推动师生成长.因此,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是以“两级交流”活动的有效展开为基础的. (三)以人际的愉悦分享为显性课堂面貌 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具有特定的、可感知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是和谐愉悦.因此,应当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活动,营造愉悦分享的课堂面貌:乐于交往,善于倾听,愿意接纳,贡献想法;不排斥,不抵制,不评头论足. 二、“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活动结构与核心要素 (一)基本活动结构 以“两级交流”为特征的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其基本活动结构应该由若干个“两级交流模块”串联而成. “两级交流”不是课堂结构,它只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活动结构,由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究活动一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一小结提升四个步骤组成. (二)“两级交流”活动的操作说明 (1)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小组交流的基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经历观察、操作、解答、阅读等学习活动,主动思考,获得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和活动经验.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向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准备好小组内的发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活动成效决定了两级交流的过程与结果,决定了分享能否有效实现. (2)“一级交流”强调人人参与,全体学生都能贡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分享他人的成果和体验,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个人自主探索的成果,深化数学思考,获得成功体验. 一级交流一般由小组长主持,基本活动为:汇报(小组成员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汇报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互动(小组成员间互相应答、补充、质疑)、反思(在交流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确认正确认识、丰富和完善认识)、统合(根据实际情况,将个人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全体成员的认识,形成主导意见或综合归纳不同意见). (3)“二级交流”强调针对学习目标,围绕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以思维碰撞、认识优化为目的,突出小组特点. 二级交流应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其基本活动为:展示(各小组呈现一级交流中生成的主要学习结果)、陈述(资源提供者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说明,介绍自己的发现、认识和体会等)、思辨(全体成员对呈现的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评价,深化原有认识)、探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重点,设计问题或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总结深化环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用简洁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或补充说明,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合作情况等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串联过渡. 三、有效实施“两级交流”的具体策略 (一)选择和设计的策略 第一,选择确定“两级交流”的依据,应当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和课堂生成资源的特点. 从学生活动方式的角度来看,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是问题解决活动,二是学生的操作体验活动,三是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 从生成资源的特点来看,只有那些呈现出多样性、选择性、互补性、冲突性的生成资源才需要通过两级交流实现两个层次的分享. 第二,“两级交流”活动的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下面实例所示的方式(《找规律》): 这样的设计关注了两级交流活动与学生学习任务的联系,“活动任务”落实在教学重点上;关注了两级交流之间的关系,两者目标各有侧重;关注了两级交流活动的具体展开方式,一级交流重点描述“交流话题+展开方式”,二级交流重点说明“核心问题+讨论步骤”.因此,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把握两级交流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便于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展开与落实. (二)组织和实施的策略 1.有效分享的组织形式 在“一级交流”中,常用的组织形式为四人小组.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是随着小组人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实践表明,四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将最有利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此外,根据学习任务和交流信息的特点,教师应当灵活地选择一级交流的组织形式,如同桌两人组、课题(项目)组等,也鼓励恰当地选择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分享. 2.有效分享的操作要点 一是人人参与,强调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做作出贡献;二是分层要求,允许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交流活动,分享多样化的学习结果;三是指向目标,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交流任务,交流什么、如何交流,要在活动前让学生准确理解,并加强对交流过程的观察与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交流中的目标偏离;四是有序展开,一级交流中要指导学生有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采用按组内编号依次发言的办法,二级交流强调话题引导,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五是有效支持,交流过程中,要将语言表述与资源呈现结合起来,以直观材料支持观点的分享.一级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边讲边画、边写、边操作,结合自己的作业、作品进行表达;二级交流时,要利用视频展台、粘贴板、小卡片等工具,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多样化的生成性资源充分展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和展开讨论. 3.参与和指导的策略 课堂上学生是交流分享活动的主体,但同时必须得到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有效的提升.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把握典型,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同时给予持续的鼓励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强化并充分展示交流基础上的归纳优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掌握科学方法,深化学习体验. 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学生有效投入活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个性化的认识与体验.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注意:学习活动的设置应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记录探究的过程. 在一级交流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懂得分享,同时为二级交流做好资源和话题的准备.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教师一要倾听、思考与鉴别,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了哪些具有资源意义的认识或结果,并及时判断其属于哪一类别,有无普遍意义,有没有代表性;二要对学生的交流过程进行观察与指导,当小组交流出现不参与、不合作等现象时,要及时指出问题、排除障碍,或作为普通一员参与小组交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级交流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向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促成知识建立.实现该任务的关键,一是通过提问指向教学目标;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三是通过层层追问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能理解的层次;四是通过小结或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支持和保障的策略 (1)强化方法指导.只有正确的交流方法和必备的交流能力,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当中,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知、调整自我.在分享式课堂的建构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正确看待不同的观点,学会归纳众人的意见. (2)重视习惯养成.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应重视与交流有关的习惯培养,做到突出重点、形成系列.低年级段重点培养学生说话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中高年级段(3~6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认真听取别人说话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和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 通过近三年的扎实研究,我们对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认识逐步清晰和深入,初步构建了以“两级交流”为特征的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在结构与模式、操作策略等方面获得了较为明确具体的、可操作、可复制的教学经验.吸引了一大批数学教师关注数学课堂中的交流问题,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初步了解了两级交流的设计与实施要求,并以此作为改进各自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共享小学数学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_数学论文
“共享小学数学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