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思想探析_政治论文

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思想探析_政治论文

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参政党论文,执政党论文,探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必要性

(一)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外部动因

从世界范围看,政党政治方兴未艾,在绝大多数国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政党在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社会基础、运作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政党建设民主化、政党活动方式和平化、合法化,民主政治意识逐渐增强,西方政党危机不断加深等等。另一方面,世界走向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多党制呈扩展势头,西方敌对势力企图用西方政党制度取代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们既要在坚持多党合作中进一步加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要发挥出参政党的特色优势,使二者的建设与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内在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无论是执政党或参政党,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的变迁及时调整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通过增强政党体制本身的吸纳能力,努力使自身始终保持足够的政治活力。进入新世纪的参政党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把增强政党意识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始思考和讨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如何建设参政党”的问题。对党派成员不断进行“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教育,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对于统一成员思想,增强民主党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乃至对于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参政党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继承和发扬多党合作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挥参政党的作用,认真研究新情况,不断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建议,协助执政党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并在多党合作的实践中,使自身的参政能力逐渐提高,使其内含的政治包容性和联系广泛性的优势逐渐得到发挥。

(三)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要求

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党关系和谐,要求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2006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精辟、集中地阐述了政党关系和谐思想,指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①在随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这个正式文件中,提出“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和原则,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推动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②而将“互相促进”第一次写进党的重要文件中。

二、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现实基础

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参政党独立自主地履行其职责,充分发挥执政党和参政党互动合作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是有其现实的基础和历史文化的合理性的。

(一)共同一致的政治思想基础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执政党与参政党在政治方向、奋斗目标、历史使命具有基本一致的政治思想信念。比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使命。这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政治理想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建立互动合作的政治基础,是齐心协力推进共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求同存异的和谐文化基础

制度是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土壤上的。如果一项制度符合相应的文化价值,那么,就可能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构建执政党与参政党互动合作机制是有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基础的。这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江泽民对此作了十分精彩的解释,他说:“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存,不同以相辅相成”③“和而不同”,就是既承认和允许“不同”的存在,又主张多样性之间和谐共处。这种文化理念为构建执政党与参政党互动合作机制提供了相应的文化基础,使多党合作能够以合作、协商、包容代替攻击、倾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基础

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也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合作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组织保证。执政党与参政党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的过程,合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凝集智慧力量的过程。没有民主,合作可能会变或专断武断;没有集中,互动可能会变成乱动盲动。各参政党通过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立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以视察、调研、提案等方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就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过程。如扶贫攻坚、科教兴国、西部开发等很多建议,都是由民主党派首先提出,然后执政党广泛听取和汇集这些意见和建议,通过国家权力机构上升为国家的重大决策。

三、执政党与参政党互动合作机制存在的不足

执政党与参政党通过政治协商的互动合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合作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执政党和参政党互动合作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协商政治的基础之一,就是参与各方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资源,从而能理性地达到最合理的共识。目前,执政党与参政党在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对称,影响协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一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知情渠道有限,无法得到充分的参政信息;二是一些协商互动流于形式。如一些部门在决策前几天才通知民主党派要协商,对所协商内容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够。

(二)政协作为互动合作平台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政党之间的互动合作更多的应该是政治协商。在人民政协组织中,既具有党派构成,又具有社会界别构成,还具有各种特殊身份构成,这种组织结构模式不利于区别政党之间政治协商同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协商的界限,导致政治协商中情况通报多,政协提案、专题协商中更多的是有关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十分具体的问题,实质性协商少,涉及大政方针等政治方面的协商更少,难以使政党制度在公民中获得认同感。

(三)互动合作的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

执政党执政和参政党参政进行互动合作尽管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大多比较原则,没有较为具体的操作规程和程序,随意性较大,执政党和参政党互动合作的良好机制不健全完善。比如,关于民主监督,《意见》仅规定了监督总则,没有监督主体的知情权、监督的保障机制等具体细则,在缺乏可操作性的情况下民主监督就往往流于形式。

(四)参政党理论在相互促进中滞后

理论成熟是政党成熟的标志。一个政党没有理论,就难以发挥职能作用,也难以完成历史使命。目前,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反映到我国政党建设的层面上,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执政党建设与时俱进,生机勃勃,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而参政党建设理论则相对滞后。尽管对参政党建设理论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引起学界关注,但从研究成果来看,仅限于对其历史、特点、功能、运行机制、自身建设等的描述性陈述。对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实践更是缺乏理论层面上的提升。这个问题已成为参政党建设的薄弱环节。

四、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路径

(一)正确处理“同”与“异”的关系、“合作”与“监督”的关系,为实现相互促进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目标、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问题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利益上有着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在此基础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正确对待和处理差异,在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上寻求共同点,在“同”的大前提下使各种“异”和谐共处,又努力在“异”中求得更大程度的“同”,化异为同,扩大共同点,则是政党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求同存异,关键是在政党之间倡导和谐意识,融入和谐的政治理念。和谐的政治理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完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灵魂。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

(二)程序化建设是实现相互促进的核心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往往把民主的地位提得很高,一直作为基本政治纲领的一部分,但在民主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序方面缺乏规定,出现了程序民主滞后于实质民主的情况,以至于真正实现的民主权利相对有限,从而牵制了各项民主制度包括政党制度作用的发挥。从理论上讲,程序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公正的程序能使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相反,失去相应程序的保障,再好的制度也难以运行。当初,中共之所以保留各民主党派,最直接的缘由就是互相监督,相互促进。但由于缺少具体可供操作的程序,不仅中共的初衷和最直接的制度设计缘由远未实现和体现出来,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党的国际形象。不管你如何解释我们不是一党制或所谓“一党专制”,别人总是要这么说,因为他们总觉得民主党派是“花瓶”、“摆设”。其原因就在于程序化水平比较低,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和程序规定。程序化问题已成为政党建设相互促进中不能忽视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逐渐被中共的领导层所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④,”加强程序化建设将会最大限度地推动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

(三)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和把握相互促进关系

韦伯曾把思想比拟为“铁路轨道上的扳道工”。这位扳道工可以使一列火车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要做到相互促进,也要从思想上对政党建设有一个科学的辩证认识。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政党也是这样。我国政党的建设既不能离开中国政治现实,也不能脱离世界各国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应做到二者辩证统一。这是因为政党和人类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特点:从纵向讲是事物的延续性;从横向讲是事物的借鉴性。中国政党建设离不开继承和借鉴。在继承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对自己成功的经验要有继承。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有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优良传统可以继承。在借鉴问题上,中国政党作为世界政党政治的一部分,不能自拉自唱,也需要研究借鉴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利弊得失。只有比较,才有提高,关起门来,只谈自己如何好如何优越是难于发展的;但无视中国的历史和具体国情,以西方政党制度评判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也绝不可取。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党建设所具有的一般规律。以民主的普适性原则,以渐进的方式来完善我国政党建设的模式和机制,才能更好地做到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

注释:

①孙承斌、邹声文.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6.7.13.

②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http://www.sda.gov.cn/WS02/CLQ744/50705_3.html.

③江泽民.在美国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人民日报,2002.10.25.

④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7.

标签:;  ;  ;  ;  ;  

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思想探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