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初中新诗教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诗论文,近二十年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教材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自语文独立设科及五四新诗运动以来,新诗教学就一直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典诗词一起共同延续着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新诗教材在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尤其在近二十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表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把握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一、初中新诗教材选编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的选编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依据,有什么样的目标要求,就有什么样的教材选编。因此决定语文教材选编价值取向的是语文教学目标,新诗教材亦然。语文教学目标自1987年以来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与此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也有较大变动,新诗篇目也在随之变化。表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初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1978年版课本)、1988年版初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1988年版课本)、1992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1992年版课本)、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以下简称新课标课本)中新诗篇目的统计。
表1
版本 78年版88年版92年版
新课标实验教材
1.山的那边(王家新)
1.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 2.理想(流沙河)
2.民歌四首:
3.秋天(何其芳)
一
山歌向着青天唱1.桂林山水歌(贺敬之) 4.化石吟(张锋)
(或七上) 草原人民歌唱毛主席无 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5.纸船(冰心)
天大困难也不怕
6.郭沫若诗两首:
大寨花开红烂漫 天上的街市
静夜
1.诗歌四首 1.梅岭三章(陈毅)
祝科学大会.调寄忆秦娥(叶剑
2.回延安(贺敬之)
二
英) 1.老哥哥(臧克家)
3.新诗三篇 1.黄河颂(光未然)
(或七下) 梅岭三章(陈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2.华南虎(牛江)
2.回延安(贺敬之)致黄浦江(公刘)
给乌兰诺娃(艾青)
1.周总理您在哪
里?(柯岩)
三 1.七律 冬云(毛泽东) 2.梅岭三章(陈毅)
(或八上)2.周总理您在哪里?(柯岩) 3.回延安(贺敬之)无
4.天上的街市(郭
沫若)
四 1.有的人(臧克家) 无 1.有的人(臧克家)
无
(或八下)
续表
版本 78年版88年版 92年版 新课标实验教材
1.沁园春 雪(毛泽东)1.沁园春 雪(毛泽东)
五
2.有的人(臧克家)2.诗两首 1.沁园春 雪(毛泽东)
(或九上)1.七律二首 送瘟神(毛泽东) 3.革命烈士诗三首 周总理您在哪里?(柯 2.雨说(郑愁宇)
口占一绝(李大钊)岩) 3.星星变奏曲(江河)
狱中诗(恽代英) 青纱账——甘蔗林
南京书所(李少石)(郭小川)
1.诗两首
六我爱这土地(艾青)
(或九下)2.沁园春 雪(毛泽东)
无 无
乡愁(余光中)
2.我用残损的双手(戴望
舒)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从表一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个变化:
1.领袖诗歌的比重在逐年降低
1978年版课本共选新诗16首,其中领袖诗词占9首,顺应当时政治背景而创作的民歌体诗歌4首,其他诗人诗歌3首;1988年版课本共选新诗12首,其中领袖诗歌4首,革命烈士诗歌3首,其他诗人诗歌5首;1992年版课本共选新诗11首,其中领袖诗歌4首,其他诗人诗歌7首;新课标课本共选新诗16首,其中领袖诗歌1首,其他诗人诗歌15首。这些数据表明,在较长时间内领袖诗歌占较大比重,是初中新诗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比重在逐年降低,到新课标课本只保留了毛泽东的一首。
2.新诗选编从重视诗歌政治思想内容向重视诗歌艺术风格缓慢转变
1978年大纲规定了选文标准为:“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1],入选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要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语言文字上要足以作为学习的借鉴,在教学上易教易学。这一时期高度强调选文的政治思想内容,体现在诗歌的选编上反映当时时政的诗歌占较大比重,还有配合时政歌颂时政的民歌体诗歌,政治思想内容是新诗选编的标准,此阶段新诗篇目、风格极为单一。
1988年根据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材作了较大修订,选编时删掉了一些配合当时形势入选的文章,注意增强选文的时代气息。体现在新诗选编方面,删掉了诗歌中的应景之作,增加了三首革命烈士诗歌,除领袖诗歌和革命烈士诗歌外,在其他诗人的五首作品中,臧克家的两首以及贺敬之和柯岩的各一首都是政治抒情诗,这些诗歌主要内容是歌颂光明、歌颂祖国、歌颂革命。在共选的12首新诗中只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充满幻想的,富于浪漫主义的抒情诗。诗歌的思想政治内容仍然是选编的一个偏重点,新诗篇目仍然比较单一,风格也没有太大差异。
1992年大纲规定“课文要文质兼美,内容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要重视选取反映建国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2]。选文在突出思想教育方面外提出了文质兼美,强调了选文的艺术性,并且重视建国以来的现代文选编,体现在诗歌选编上开始重视诗歌的艺术风格,除了领袖诗词和政治抒情诗以外,还出现了创作于五六十年代的三首现代新诗,这三首新诗的出现显示了一个信息:新诗选编已经开始慢慢注重文学性了。
2001新课标规定:“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3],体现在诗歌选编上,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新诗开始进入到初中语文课本中去了。此阶段选文在强调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典范性外,首次提出了选文的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性。体现在新诗上,出现了风格各异、流派各异的新诗,所选的16首新诗中既有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又有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同时也首次出现了创作于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的新诗。既有抒发“大我”的革命豪情,远大理想的,也有抒发“小我”的童真和母爱的;既有抒发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怀,也有抒发离乡的愁情别绪;既有浪漫的幻想,也有理智的思索。还出现了一首科学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朦胧派诗人舒婷、江河等人的诗歌出现在了初中语文的课本里,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前所未有。此阶段的新诗的选编更加注重艺术特质,更加重视诗歌的艺术感染和熏陶作用,而诗歌的风格流派、创作时代、内容体裁都极大地体现了多元化特征,近二十年来的新诗创作首次出现在初中诗歌教材中更加体现了选文的时代性。
初中新诗教材的选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偏重思想教化走向注重艺术熏陶,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个转变正是新的语文课程理论在教材中渗透的结果,新诗教学正逐步从德育的负荷中走出来,回归到其审美的本质。
二、新诗篇目数量与古诗篇目数量比较
现代新诗和古典诗词共同组成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但历年来各自在诗歌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却不一样。仍以人教版1978、1988、1992和新课程实验课本中的新诗和古诗比例统计为例,如表二
表2
篇目 1978年版 1988年版 1992年版 新课标实验版
初一年级古典诗词:2首古典诗词:8首 古典诗词:11首古典诗词:6首
(或七年级)新诗:10首
新诗:1首 新诗:7首 新诗:10首
初二年级古典诗词:1首古典诗词:13首古典诗词:10首古典诗词:17首
(或八年级)新诗:3首新诗:6首 新诗:1首 新诗:0首
初三年级古典诗词:2首古典诗词:0首 古典诗词:8首 古典诗词:7首
(或九年级)新诗:3首新诗:5首 新诗:3首 新诗:7首
从四个版本的统计数据可看出,除1978年教材外,古诗的篇目数量远大于新诗。诚然古典诗词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各朝各代的诗人创作的浩如烟海的诗歌已经将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我们可以通过经典古诗的学习来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诗的完美艺术手法和美妙意境。但是新诗创作虽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也同样留下了许多精美诗篇。诗歌教材选编虽然不可能做到数量上的绝对平均,但是悬殊不宜过大。新课标有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篇目,而对于现代新诗的处理方式为教材编写者和任课教师自行补充。一个是由新课标推荐,一个由编者补充,权威性和随意性可见一斑。虽说编者补充篇目存在合理性,但毕竟没有出现在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中,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各版大纲都要求教材选文体现时代性,这个要求在其他课文的选编上体现较好,如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试验本)中“今文的选取量占绝对多数,占到总篇目的70.8%”[4],惟独在新诗的选编上体现不够完善。这种厚古薄今的选编方法,只会让学生对现代新诗越来越隔膜。新诗反映的是现代生活、现代情感、现代的审美情趣,同时新诗用现代话语写成,学生熟悉这一切,因此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也容易产生兴趣。我们应该加重新诗的比例,应该让它和古诗一起共同担负起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新诗数量在逐渐增多,到新课标教材达到最多,说明编者已经看到了新诗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三、对新诗教材选编的一点思考
考察历年的新诗教材发现,新诗教材的选编出现了两个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诗教学的发展。
首先是教材选编的单一性和新诗创作的多样性的冲突。考察1978年以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诗歌篇目不难发现,较之其他文体的选编,现代诗歌的选编过于单调和单一。选编者偏重“民歌体”和抒情方式直白的诗歌,偏重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诗人诗作,偏重思想倾向符合主流道德标准的诗歌。从最早的政治应景诗歌到领袖诗歌,从贺敬之、郭小川的革命浪漫主义到艾青、臧克家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无一不是这些选编思想下的结果。诚然领袖诗词的恢弘气势,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浪漫情怀,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冷峻思索无一不是中国诗坛的瑰宝,但是中国的新诗远远超过这个范围,我们的选编者是不应该无视近二十年来诗歌创作和审美主潮的变化。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个性的艺术,这就决定了诗歌语言的多维性和诗歌意境的多向性,诗歌的生命力在于语言的反流俗和意境的反平庸,常规组合的极度变形,想象空间的立体拓展使得诗歌创作呈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变性。诗歌创作和审美的复杂迭变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选编的单一与单调,形成强烈的冲突。初中现代诗歌教材在篇目数量过小的情况下还基本选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对八十年代以来异常活跃和出新的中国现代诗坛十分隔膜,这一现象被有关人士称为“青春在语文课上的缺席”,初中现代诗歌教材的选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初中诗歌教材的选编在保留优秀传统诗歌的同时不妨增加一些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产生出来的杰出现代诗,让学生多维度地吸收诗歌精华。诗歌风格的丰富多样性理应带来诗歌教材选编的多向性,任何一种单一输送都只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诗歌的怡情养性和对人的心灵的关怀就会因为教材选编的不得当与厚此薄彼而走向反面。诗歌是青春的艺术,是激情的艺术。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需要不停创造崭新的诗歌样式来表达瞬息万变的内心世界,因此诗歌教材的选编者应该把最富青春激情、最能激发生命活力的当代诗歌请回青春的语文课堂,同传统诗歌一起去关照学生的审美需求,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其次是新诗教材选编的功利性同诗歌作品的真情流露之间的矛盾。诗歌是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凡是那些经受了时间荡涤的诗歌都是以真情来扣人心弦的,诗歌创作是极其个人化,又是极赋个性的,它只传递情感和情绪。好的诗歌是纯个人的,不带任何杂念和功利色彩。诚然有些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情绪正好吻合主流价值观,但这类诗歌中的精品在创作时绝非迎合。可是选编者在选编诗歌教材时却用功利的眼光去筛选,看重的只是诗歌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而漠视他的艺术魅力。因此就出现了在选编时对政治思想考虑太多,对艺术对审美考虑太少;对作家名气考虑太多,对作品质量考虑太少;对社会需求考虑太多,对人的心灵需求考虑太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歌功颂德的诗作和一些回忆战争岁月的充满斗争性的诗歌在教材中占很大比例。于是我们的学生只知道贺敬之、郭小川,而不知道徐志摩、戴望舒;只知道领袖诗词而不知道顾城、舒婷。诗歌选编的功利化导致了学生不习惯用审美眼光去审视诗歌了,导致了他们狭隘的把诗歌当成议论文来解读,而忽略了诗歌唯美的语言和唯美的意境。诗歌这种最真情流露的文学样式在学生眼中同他们的政治思想教本已无差异了。那么这样的诗歌教材在摒弃了它独具魅力的艺术美之后就已变得形同虚设了,非但不能陶冶情操,反而使学生从童年纯美的童谣回忆中渐渐走向世俗,变得功利。这种选编带来的只是心灵的荒芜。衡量诗歌入选的标准用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评判,学生能够吸取的诗歌营养也就只能少之又少了。选编的功利化倾向已经让学生的审美视野更加狭小了。诗歌是最纯粹的、最舍弃功利的,教材的选编者也应该舍弃功利,用纯美的诗歌艺术去打动学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诗歌艺术的熏陶下形成丰富而美好的感情世界,这才是诗歌选编真正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