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种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基于经济效益审计的延伸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增值服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界定及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提出
经济效益审计被国内审计学术文献及教科书广泛界定为“由专职机构和人员,采用专门程序和方法,取得审计证据,对照选定标准,以评价、衡量和证实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所体现经济效益的优劣,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活动”。国际上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为“对政府事业、项目、组织,高效率、有成果地开展运作的程度进行独立评价或检查,这种评价或检查需要对经济性进行考虑”。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则称为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tiess)、经济(Economy)审计,即“三E审计”。
笔者趋同于国内务审计学术文献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界定,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建议、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中建立起一种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有其必要的意义。现代企业经营强调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建立,能为企业提供有效到位的增值服务,促进企业走向精细管理模式。
二、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特点
传统的审计理念,习惯于将内部审计趋同于民间审计,定位于事后分析,着眼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指标分析,关注企业经营收益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加深了企业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植入。因此要突破传统审计模式,建立起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机制,力求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区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内在融入性
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强调内部审计的内在融入性。国家审计局副审计长石爱中在2008年中央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研讨班上强调,审计工作要从外在介入型转向内在融入型,要大胆使用非传统的审计方法,把审计的重点更多地放在风险、控制、制度、政策、程序层面。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应该从审计对象的对立面转变为审计对象的利益共同体,审计工作应当深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以审计对象和企业整体利益为目标,融入日常经营活动,尤其突出事前、事中审计。
(二)复合型
为了有效开展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还要求审计人员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站在整个企业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准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风险源,然后提出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实施项目。所以,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要具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复合型人才的姿态来胜任该内部审计工作。
(三)增值服务性
区别于传统的以财务指标分析为重的内部审计,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是一种企业经营增长的增值途径,它将内部审计从“查错、问责”的监督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的服务层面上来,将监督职能寓于服务职能之中,并不断扩大和完善其作用,为企业增值。增加的价值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从定量的角度来看,增加的价值直接体现为货币计量的价值,有利于直观的评价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效果;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增加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如可能防范的风险和减少的损失,这不仅不利于评价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效果,而且增加了实际工作中的操作难度。
三、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实例分析
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基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强调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和复合程度。实务中不仅要做好“事后审计”,更要将审计的重心适时地前移,做好“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后续审计”,并要倚靠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确保其经济活动安全运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以目前乳制品全行业出现的事故为背景,采用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对供应链环节上的采购部门进行审计分析评价。
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在众多知名企业早已形成,有关供应链管理的办法和措施也已列入它们的规章制度中,但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且纰漏多出在采购环节。国内权威的供应链管理专家王为人认为质量不是被检验出来的,而是被设计出来的。这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个高要求,要将制度变成一种机制,强调事前控制才是硬道理。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有效落实可以控制采购环节的风险,防患于未然。要求掌握一定供应链采购环节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提前深入调查了解该环节关键人员、经营情况、影响因素和风险管理系统等方面情况,积极收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尤其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判断,找准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风险源,提出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在乳制品行业,大多牛奶加工厂都设有自己的奶场,审计部门可建议建立日常质量审核制度,对奶场的饲料、药物及挤奶方法、原奶保存温度等进行定期抽查;对设有中间商的供应链关系,由于原料污染的可能性增强,应加大对中间供应商的审核力度,可采用等级评定和“事故归零法”,即不定期抽检,每次采用依次缩减法抽检供应的原奶等方法对奶原料的质量提供保证;后续审计工作的跟进及检验审计工作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效果。例如对原奶的供应商资质实施评级策略,可用一套打分软件做后续评价。因此也可以看出,复合型增值服务内部审计是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的,它的审计时间应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