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赵丹,党佳楠,李慧影,侯秀伟通讯作者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赵丹,党佳楠,李慧影,侯秀伟通讯作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摘要: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演变快,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易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找出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向病区护士以及患者自身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意识灌输,以有效的监控为手段,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患者;体会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患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致死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日益升高,从而使该疾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一)管理制度因素。

医院由于人员不足,工作强度较大,护士容易发生身心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等。医院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相关制度没有得到落实,监控管理机制不严格,对临床护士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学法规教育等。使疲劳状态下的护士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

(二)护理人员因素。

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交接班不认真,工作疏忽大意,巡视病情不及时,执行医嘱不严谨,护理记录中有缺陷;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熟练度低,对各种抢救技巧技能掌握不熟练,违反技术操作规程都将影响到护理安全。

(三)患者个体因素。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加之住院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其因素包括疾病因素、生理学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衣着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无床档或者有但固定差。

还有个别患者如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缺氧、呼吸困难加重;或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悸症状;或漏服降压药物,导致血压升高;或自行上厕所排便,用力过大,出现汗、憋气和呼吸困难等。

二、护理体会。

在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针对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防范,这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对患者的早期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接触病患最多的护理人员在面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时,不仅要熟悉老年心血管病的特点,更应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出发,以便对其精神方面做好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适应证及不良反应等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愈率,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一)心理护理。

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更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随着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下降,加上病程长,其自理能力变得更差,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特别发病时心脏部位疼痛,呼吸困难使得一些老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这时老人又怕给亲人带来负担麻烦,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失眠等现象,导致有的患者对临床治疗产生抵触,甚至会产生厌世绝望的极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愈和恢复,甚至会使病情复发,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对患者的这些不良心理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以娴熟的护理技术让患者充满信心,以热情的接待、文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让老年患者舒心。对患者不满的倾诉、健忘和啰嗦要给予谅解,对患者的要求要尽量满足。还要有针对性的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述同病种治愈病例,同时向患者介绍在住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疾病发作时的急救和自救法,使患者充分了解与自己的疾病相关医学知识。避免各种诱因,消除患者焦虑、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药物护理。

对患者用药前要加强全面评估,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复杂、病程长、进展快的特点,所以要配合医生加强心电监护,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护理人员要对常见的各类心电图变化了如指掌,包括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发现异常要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常规准备各类急救药品。给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熟练掌握各类药物的禁忌证及用药目的,对患者的用药能力、生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出血等,要注意上述症状的观察及护理。此外需要注意,老年患者通常会伴有记忆力减退,可能发生误服或漏服药物的情况,或者服务错误的药品、服药时间或服药剂量不正确等。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用药操作规程,按照用药时间将患者需服用的药物分别送给对应的患者,特别是对精神异常或治疗不配合的患者,要亲自看护其服下;如老年患者不识字,则可指导患者家属照顾其亲自服下,如患者陪同家属不在,可根据药物的形状、颜色等向其讲解药物的服用方法。

(三)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的食物,少吃煎炸类食物。指导患者要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晚餐要适量,多吃营养丰富的清淡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食物。有些老人因为身体行动不便省去上厕所的麻烦而少饮水,这样容易使血液黏稠度提高,导致病情复发,因此要注意老年人的饮水,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量饮水。老年人的牙齿稀疏,咀嚼不容易,消化功能减弱,应尽量吃易咀嚼、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叮嘱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时不宜过于用力,对发生便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对吸烟嗜酒的患者进行劝诫,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四)环境护理。

舒适的休息环境可以让心血管病患者的心情轻松、舒畅,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而不好的休息环境容易导致患者失眠,加深患者焦虑和急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病情。好的休息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采光、通风及较为安静的环境等。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调节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在18℃~20℃之间为宜,湿度应当控制在50%左右。护理人员要注意病房内的采光和通风,既要保证房间内的适量采光,又避免过量的阳光照。而安静、优雅的环境也是老年人休息必不可少的。

三、护理安全的意义。

调查显示,很多的护理人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概念、中心内容不清楚,其中学历、职称较高的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学习主动性较好,但即便如此也仅有少数护士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知识了解较多,多数护士还缺乏相关知识。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患者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心血管病人也越来越多,对其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构建起安全屏障,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明玉.老年心血管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4(17)

[2]罗美连.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

[3]金海今.谈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4)

[4]张艳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3(11)

[5]田震静,吕烨辉,付爱丽,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

论文作者:赵丹,党佳楠,李慧影,侯秀伟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赵丹,党佳楠,李慧影,侯秀伟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