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妇女研究述评_国外社会科学论文

1995年中国妇女研究述评_国外社会科学论文

众人拾柴火焰高——1995年中国妇女研究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论文,年中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There was an upsurge in China's women's studies in 1995,which wa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1)

the offering ofspecial women's studies columns or supplements or specialissues by a number of academic journals;2) the publishing ofwomen's studies treatises or monographs on a scale seldomseen since the birth of New China; and 3)

the holding ofscores of special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symposiums aroundthe time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held in Beijing .Women's studies in 1995 as distinct from the previous years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widening the women'sstudies realm on the higher plane of international women'sstudies,exploring the most pressing problems in China'swomen's studies, and giving attention to the editing ofstatistics and documents, to data retrieval and

otherfoundation work.

1995年对中国妇女研究有着特殊意义: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引起中国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和知识妇女对妇女问题的空前关注和思考;国际上对妇女热点问题的研究和世界妇女对东道国妇女状况的热心和兴趣, 也为中国的妇女研究提供了参考范式和动力……1995年中国妇女研究形成热潮。

'95中国妇女研究热潮表现在下述方面。

1、专栏、专刊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开设妇女研究(问题)专栏的大学学报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开设妇女问题专栏的社科刊物有:《社会科学战线》、《江浙学刊》、《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辽宁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新疆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等也刊登出一批妇女/两性研究文章。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思想学术刊物《东方》把1995年第4期做为妇女专号,《国外社会 学》专辟第3期介绍有影响的国际妇女理论的流派与学术观点, 《南京师大学报》出版专号增刊《妇女研究论文集》。

2、专著现象

当具有市场眼光的出版界有意识地将'95 图书出版的兴趣转向妇女图书时,有关妇女研究的著作竞相付梓,形成建国以来少有的女性研究图书出版热。1995年出版的妇女研究图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论文集, 如:《城镇妇女就业与发展论文集》(全国妇联城乡工作部编,中国妇女出版社),《当代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农家女百事通》杂志社、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编,中国妇女出版社),《角色的困惑与女人的出路——众学者谈当代职业妇女角色冲突与妇女发展》(童芍素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沙莲香主编,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发展论文集》(王福临、杨候弟、杨帆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走向明天——兰州大学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妇女问题研究”论文集》(张志良、韦惠兰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地球·女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论女性文学——中外女性文学国际研讨会文选》(高琳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奇特的女书——全国女书学术考察研讨会文集》(史金波、白滨、赵丽明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等。

(2)中国妇女问题专著,如《中国妇女的现状》(张萍主编, 红旗出版社),《当代中国妇女地位》(沙吉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中国妇女参政的行动》(王行娟主编,海豚出版社), 《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女性》(孟宪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妇女教育》(韦钰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西部女童教育行动研究》(周卫主编,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沙吉才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郑晓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陶春芳、萧扬主编,新世界出版社),《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闵家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下)》(盛英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曾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王庆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娼妓的过去和现在》(单光鼐著,北京法律出版社),《苗族女性文化》(王慧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3)国外妇女研究, 如:《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谭竞嫦、信春鹰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世界妇女研究概览》(蒋永萍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蔡磊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世界妇女大会与世界妇女问题》(贾秀总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域外女性》(陶洁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徐雅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4)中国妇女研究的数据及背景资料, 如《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邓中华等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中华妇女文献纵览》(齐文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妇女知识全书》(徐明、贾秀总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中国统计出版社),《河北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李淑卿、陈先琴主编),《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张怡妮主编),《四川妇女地位调查》(罗彤主编)(以上三本为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走向女人——新时期妇女研究纪实》(李小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女性独白》(汪永晨等著,海南出版社)等。

3、专题现象

由于'95非政府妇女论坛筹备活动的推动,在1994 年一定规模专题研讨会的基础上,围绕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工作委员会(纽约)确定的32个论题〔2〕, 中国有关非政府组织举办了更大规模的国际/国内专题研讨会活动。这些研讨对妇女研究领域的开拓, 对妇女研究同国际妇运接轨,起了空前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召开的国际研讨会有:“妇女参与农业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婚姻家庭与女性角色国际研讨会”(北京)、“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国际研讨会”(上海)、“反对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国际研讨会”(北京)、“妇女与人权国际研讨会”(北京)、“妇女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海)、“中外女性文学国际研讨会”(天津)等;此外,国内的专题研讨会主要探讨与中国47个妇女论坛〔3〕有关妇女问题,约50 多场。

与此同时,还有学术界组织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有“中日妇女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计划生育、伦理学和人的价值专家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和“改善脆弱女性群体地位与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在学术界的研讨中,出现了学术专家与政府决策部门合作、以理论研究支持现行政策完善的“邱仁宗现象”〔4〕。

此外,相当一批中国学者还应邀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妇女专题研讨活动。

'95 妇女研究热潮的形成同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中国政府提交的执行内罗毕战略的报告,一方面集成了近年来妇女发展的研究和评估成果,另一方面又为妇女研究提出导向和任务;中国政府做为东道国承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决心和行动,一方面动员了各行各业对妇女问题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又在人财物力上支持和保障了非政府妇女论坛的各项研究活动;中国政府对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和承诺,一方面促使联合国各项发展政策在中国的细化和执行,另一方面又推动理论研究加强力度,以支持我国各项符合国际准则的新的发展政策的完善和出台(例如“以人为中心”的人口发展政策、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等)。正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促动,才使'95妇女研究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也说明在我国,要使妇女研究进入学科主流并广为社会接受,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是难以实现的。

同往年相比'95年的妇女研究有如下特点:

一、致力于妇女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5〕。

在中国召开世界妇女大会,促进了中国妇女研究和国际妇女运动的互动。站在一定的国际妇女运动高度,以妇女的视角,审视和推进中国的妇女研究,探讨中国本国妇女状况及发展脉络,成为'95 中国妇女研究的一大特色。

1、从普遍的国际问题出发,探索中国妇女问题, 继续拓宽中国妇女研究的领域。如:中国妇女人权的研究,提交给国际妇女人权研讨会的中方23篇论文,涉及妇女人权的性质、妇女人权应是具体权力、从妇女的生存发展权看经济发展、解决妇女人权的途径、以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暴力等妇女人权研究中关切的问题,所显示的中国妇女人权研究进程令国际妇女人权专家意外。

新的研究领域还包括:妇女与大众传媒研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联合组织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调查”,中国特稿社熊蕾所做的“从报纸版面看妇女在媒介中的地位”研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梅做的“关于媒介中的女青年形象”研究等,都涉及高新技术环境中,传媒对妇女发展的影响问题;妇女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中国伙伴关系研究小组,引进美国女性主义史学家艾斯勒的研究成果,从两性伙伴关系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和探讨了中国自史前至今各社会形态下男女伙伴关系的进化轨迹,为男女平等的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参照。北京大学出版了我国首批女性口述史的研究成果,即《创造平等——中国西北女童教育口述史》和《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杨正权的《村落文化与民族妇女生育健康》、王承权的《少数民族妇女婚姻家庭及其地位变化》(分别见《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第4期)、李鸿泉的“蒙古族妇女的心理模式”(《社会科学战线》95 年第1期)等学术论文和《中国少数民族发展论文集》, 反映了中国妇女研究在这方面的进展……。

2、在全球背景下,探讨中国妇女发展最关切的问题。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全球妇女最关切的问题归纳为12个优先领域〔6〕。中国妇女研究又着重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和发展问题。

第一,从妇女角度出发,全面探讨社会转型对妇女的影响。1995年各妇女研究机构的课题,绝大多数涉及妇女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7〕;将近半数以上的中国非政府妇女论坛的议题, 集中讨论了改革开放中涉及妇女地位与发展的就业、教育、参政、权益保护问题,不但分析了现代化进程给妇女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分析和探讨了市场经济给妇女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王爱丽在《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经济机制》(《学术交流》1995年第3期)一文中, 批评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妇女贫困化的不良发展模式,强调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持续发展意识,提醒妇女更清楚地认识其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减少对“社会发展自然带来妇女进步”认识的盲目性、片面性。

第二,从妇女角度出发,促进和完善妇女发展的社会政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银河、谭深主持的“外来女劳工研究”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发现:大批农村劳动力自发外出做工生长出的新的因素,尚未达到改变代表封闭农村最基本特征的血地缘关系、性别与年龄的分工、子嗣承继等传统的程度,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解决的前景都只能是制度的变革(《外来打工与农村及农民发展》,外来女劳工研究课题组,《社会学研究》1995年4期)。 要求政策制度完善以适应社会转型期妇女发展的对策研究,继续成为'95 妇女研究的突出特点,并被非政府论坛的政策建议所强化。

第三,妇女研究推动性别意识的提高和普及。研究者性别意识的增强导致研究质量的提高,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云南省生育健康研究会编著的《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谭琳和李新建主编的《妇女与持续发展》、陶春芳和萧扬主编的《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以及王绍贤、李浈主编的《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生育健康需求评估》等。妇女研究对一定范围内(主要在'95 论坛的参与者中)人们性别意识的提高起了积极的启蒙和促进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男女平等从建国始就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党的基本政策在我国普遍实行,也许正因为此,人们很难发现和意识到实际存在的“妇女问题”(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8〕。妇女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使众多参与'95活动的女性幡然醒悟, 使一些政府官员(特别是男性决策者)增强了性别意识,为使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奠定了初步基础(这方面做得还特别不够)。而这种自觉意识对于女性的解放乃至更深层次的人性的解放,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的研究成果

'95大会大规模、多领域、 长时间(包括整个筹备过程)地同国际妇女活动接轨带来的积极影响之一,是使中国妇女研究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有了空前的接触和了解。在这一过程中,'95 年是最有代表性的年份。

1、从规模上看, 从论文到专著到工具书等大量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的读物同读者见面。刘霓的《妇女、环境与持续发展》、李银河的《近年来国外对妇女受暴力侵害状况研究综述》、魏秋玲的《欧美女权运动:从家政到国政》、周弘的《从国际比较中看妇女人权的具体化》、王毅的译文《妇女和文化通则》等,介绍了西方妇女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丁文兰的《俄罗斯女性精英的演变》、周以光的《评法国妇女反性骚扰斗争及其社会效果》、刘霓的《荷兰妇女研究的现状与趋热》等论文(分别见《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5、8、9期),分国别介绍了某一领域的妇女问题,尤以王政的专著《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女权运动》一书,代表了国别妇女研究的最新进展;刘伯红等人的对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世妇会区域性筹备会议热点问题的介绍(见《国际社会与经济》1995年3、4 期, 《中国妇运》1995年第5期,《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1期)、贾秀总主编的《世界妇女大会与妇女问题》一书等,介绍了国际妇女运动的关注点和动态;肖巍的《伦理学中的女性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 期),刘兵、曹南燕的《女性主义学眼中的科学史》(《东方》1995年第4期),和1995年第5期《国外社会学》的一批译文, 较详细地介绍了女性主义的学科和流派理论……,从而形成建国以来国际妇女研究观点大规模引进的局面。

2、从深度上看,1995年大有掘进。 鲍晓兰主编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从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以及对其局限性的理论(如第三世界女权主义理论);书中的十几位作者多是负笈海外、从事性别研究的博士,使本书与以往同类著作相比独具优势。 李国彤的《性别研究与中国社会》一文,(《国外社会科学》 1995年第4期),从文学艺术、经济生活、少数民族及地域文化、 历史与习俗四个方面介绍了海外特别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妇女问题的研究,反映了世界学术界对中国妇女研究的关注和热忱。李文所介绍的研究同上一年李小江等主编的《性别与中国》一书比较,一方面介绍了西方对中国妇女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海外某些中国妇女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弱点。“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探讨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变化发展上有一定进展,认为,中国妇女对女性主义的认识,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到英美女性主义理论和思潮引发的。新中国曾经在事实上建立的男女平等为此提供了良好的认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女性的平等和解放不可能超过整个人群的人性解放和人权水平,但是女性的解放能够成为追求人性解放的突破口(李学军:《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国际专题学术讨论会,《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9期)。

三、重视妇女研究的基础建设

'95妇女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 一些研究者具有较自觉的资料意识并为此做出积极贡献。较突出的有: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数据信息中心的建立和建设,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妇女研究丛书的编辑和妇女图书的整集,以及中国管理科学院妇女研究所对妇女热线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就整体而言,妇女研究资料建设取得如下进展:

1、着手建立分性别的数据统计。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 国家统计局在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支持下所做的分性别的数据统计《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各省市分卷的出版和整辑(到1995年底,已出版的各省市分卷达17册),此外,中国一部分女知识分子表现了这方面的自觉和带头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新疆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分别做了女知识分子队伍的调查项目,积累了这方面的基础数据。

2、文献整理和检索。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数据库出版了1980 —1994年报刊复印妇女研究资料的CD光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数据信息中心建立了“中国妇女研究文献数据库”和“世界妇女研究文献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妇女研究文献荟萃》的CD光盘。

3、工具书建设。几个版本的妇女大百科全书相继问世, 齐文颖教授在编辑《实用英汉妇女会议字词手册》后,又编辑了妇女图书文献书目索引《中华妇女文献纵览》。代表一定创意、标志相当学术水平的《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和释义》一书在中美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而《世界妇女研究概览》为研究国际妇女问题的人员提供了又一条便捷的途径。

'95世界妇女大会转眼成为历史,然而, 世界妇女特别是中国妇女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严峻课题,我们尚未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签。诸如,如何为实现《行动纲领》12个关切领域的目标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它同西方女权主义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什么是西方女权主义,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智慧,摈弃哪些偏颇?什么是中国妇女理论的特色,其有何世界意义?等等。 '95热潮消退后,中国妇女研究向何处去?是人们都在关心和瞩目的问题。

注释:

〔1〕这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性研究丛书中的一本。

〔2〕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工作委员会确定的非政府论坛的32个论题是:老年妇女、艺术与文化、商业/企业家的职权、 社区发展、信贷与财政、残疾妇女、经济、教育、就业、环境、平等/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民族/少数民族、家庭、食品/农业、女童、卫生/心理健康、人权、土著妇女、法律/法律权利、新闻媒介/讯息、 和平、政治、人口、移民/流离失所妇女/难民妇女、科技、 性的倾向/女同性恋问题、精神/宗教、持续发展、对妇女的暴力、 男女伙伴关系、妇女学、青年。

〔3〕中国47个妇女论坛即:妇女与参政、妇女与就业、 妇女与工业发展、妇女参与企业管理、女职工劳动保护、流动人口中的妇女问题、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妇女与保健、妇女与传统医学、人口与计划生育、21世纪妇女教育面临的挑战、妇女与高等教育、女童教育与发展、城市妇女成人教育、农村妇女成人教育、女教授与女大学生、妇女与科技、妇女与环境、农村妇女发展、中国婚姻家庭与女性角色、家庭教育、发展家庭妇女事业促进妇女参与发展、社区与妇女发展、妇女群体与社会救助、妇女与红十字人道救援活动、妇女与艺术、妇女与电影、妇女与体育、妇女与新闻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与妇女、妇女与人权、妇女的权利保护、妇女与和平、基督教/社会/妇女、少数民族妇女、边疆少数民族妇女和睦相处和共同发展、西藏人口与健康、西藏妇女与发展、女青年与社会发展、老年妇女、残疾妇女、女童、妇女研究在中国、反对对妇女的暴力、妇女与法律、住房/家庭/妇女、妇女与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妇女问题。

〔4〕中国社科院邱仁宗教授自1993 年起陆续策划和组织了“性传播疾病的蔓延及其对策:社会、理论和法律问题专家研讨会”、“生育、性、伦理学、和妇女权益:女权主义观点研讨会”、“计划生育、伦理学和人的价值专家研讨会”、“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并将会议讨论的成果作为“关于计划生育的伦理原则和行动建议”、“关于促进生育健康和保障妇女权益的伦理原则和行动建议”提交有关政府决策部门,以推动“以人为中心”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这种主动探索理论前沿问题,自觉和政府决策部门合作,并为政府部门接受的作法,被称为“邱仁宗现象”。

〔5〕中国化、本土化:指将妇女研究的国际性、 共性理论应用于本国、本地区妇女运动实际,寻找本国、本地区妇女运动的规律和特色。中国化更侧重全国范围的特点特色,鉴于中国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本土化则强调地区的特点和特色。

〔6〕《行动纲领》的12个关切领域即:妇女与贫穷, 妇女的教育和培训,妇女与保健,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妇女与武装冲突,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妇女人权,妇女与媒体,妇女与环境,女童。

〔7〕1995年的妇女研究课题详见本期《论丛》《1995 年中国妇女研究课题概览》一文。

〔8〕详见李小江:《“男女平等”: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失与得》,《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

标签:;  ;  ;  ;  ;  

1995年中国妇女研究述评_国外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