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德育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政治论文

基于生态德育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政治论文

基于德育生态理论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德育论文,教育工作论文,高校学生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4)11-0010-02

       一、德育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德育生态的涵义特征

       1.德育生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生态理论的提出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等现代方法论的建立和引入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当做一个整体,着重研究该系统的整体功能,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方面来认识和控制系统运动,使系统达到整体优化的科学方法。由此引申出来的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系统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进化的根本机制。据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生态就是主体生命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而形成的生命状态。[1]

       1966年,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学者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提出“高校生态论”(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创立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从20世纪七十年代起,出现了研究教育生态理论的热潮,涌现了一大批关于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到了八十年代末才慢慢开展。90年代初期,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吴鼎福和诸文蔚合著的《教育生态学》,开创了我国学者研究教育生态学的先河。其后易连云、樊浩、戴锐、朱家安等学者分别就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相关因素的整合,“德育生态论”的理论基础、理论建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概括起来说,我国关于生态论和德育生态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生态理论在德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人们希望通过研究生态理论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突破德育发展的瓶颈,应该相信,这个预期是可以见到的。

       2.德育生态的涵义和特征。从生态论的立场看,德育系统由德育实施者(教育者)、德育受众(受教育者)、德育手段(德育平台和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德育系统。但是单纯的德育是不存在的。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人文环境、师资数量和质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德育效果,高校内部影响德育的各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系统,我们把它们看作德育生态的内循环系统。人是社会的动物,学校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和家庭,社会和家庭因此成为德育生态的外循环系统。

       所谓德育生态,即是这样一个内外各因素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德育生态观就是以生态世界观观照德育,将学校德育看作整个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观点和理论。这种理论以创造良好的德育生态内在环境与外在承载为基础,以提升德育主体的生态互动性为表征,认为学校德育是通过学校系统内部各因素,学校与社会、家庭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交流,来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因此高校德育应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社区及身边的人的沟通,必须紧密结合高校的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以丰富高校德育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化内容,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德育生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态整体性。作为德育生态理论基础的生态价值观将生态系统看作内部要素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所以整体性是德育生态的基本特点。德育生态将德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德育实施、德育受众、德育手段)与它们所处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也看作一个整体,这些基本要素和环境因素在德育活动中都不能被孤立地看待和把握。

       二是动态平衡性。任何一种生命、任何一种系统都是动态的。所以德育生态系统在微观上是动态的:处在系统中的要素是动态的,而环境因素就更是动态的。各个要素、因素微小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德育生态系统在宏观上应该保持一种“静态”,这种“静态”就是平衡性。整个德育系统应该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中不断发展。这种动态平衡保证了系统平稳有序的发展,也避免了纯粹改变带来的失衡。

       三是生命协调性。既然德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存在本身就被赋予了“生命”,处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因素的缺失或失调都会破坏这个系统的平衡性。这种“生命”包括了生命物质载体(学校物质环境、设施等)和本能存在方式的自然生命(教师和学生),包括使教育的主观性、目的性与客观性、实践性完整统一起来的价值生命(大学精神),包括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探求使教育更加理性更加健康、崇高的智慧生命(创新精神),也包括使人明确人生方向和精神寄托,对自身不断突破和超越的超越生命(追求卓越)。

       四是开放性。这是有“生命”的系统的典型特征。作为开放系统,德育生态系统也不可避免地与外部其他的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内部也同时进行着各种要素的交换。这些交换为整个系统带来了新的东西,每一次交换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系统。这种开放的交换也从另一个角度保证着系统的动态性。

       二、德育生态观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的启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原因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实效性欠佳。德育生态观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第一,应把德育以及环境诸因素置于一个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中,通过构筑完整的德育生态系统,优化高校德育环境,提高德育实效。完整的德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德育因素和环境因素,“德育因素”应包括“社会道德”建构和“个体道德”建构两个要素;“德育环境因素”则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两个不同层次的要素。社会道德建构的主体是教师,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学生又都存在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不同的层面之中。“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物质环境、社会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以这些要素作为基础,形成了社会道德建构与个体道德建构,德育因素与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关联、共生共存的德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性整体结构。通过动态把握优化德育生态系统,系统可以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二,应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把学生既看做是思想教育的客体,同时也看做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在展开德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从事德育工作的人亦即管理者、教师、学生来完成的。[2]因此,高校德育生态体系里的主体应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教师的作用,把教师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唯一主体,因而忽视了大学生在自我成才中的主体性作用。这种观点源于教育事业千百年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地位的差异和教学关系,站在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必然带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态性德育从一开始就从教师和学生两者的角度双向考虑,把德育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都看做这个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两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互动和联系,同时也关注到了两者之间信息的反馈对德育活动的重要影响。

       第三,应重塑评价指标,通过完善评价尺度,切实推进学生德育的全员全面全程,务实有效。生态性德育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也使高校德育的评价尺度发生重大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现情况,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开放程度及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契合情况,学生的专业困惑、就业困惑、人际交往困惑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是检验德育实效的三个重要指标。总之,评价的目光不再仅盯着少数学生(有无英雄模范、各类竞技能人等),而是放眼德育生态体系中的所有学生,同时更重视社会如用人单位和学生所住街道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从代表性向普遍性、从局部性向整体性转变。生态性德育带来的这些评价尺度的改变,必然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务实、有效。

标签:;  ;  ;  ;  ;  

基于生态德育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