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人论文,试论论文,意义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是有意义的,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命题。科学的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但以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注意了科学的形而下意义,而对其形而上意义则缺乏深刻的理论说明。科学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其对人——尤其是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因此,讨论科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不仅是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我们直接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科学是适应人类需要和能力而发展起来的文化世界,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伟大的工具。科学以其神奇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世界,它给我们带来了空前丰富和发达的社会财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文明和进步。对此,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是“财富的生产者”,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很难想象,离开科学,人类将是一种怎样的境况,难怪伏尔泰将卢梭的科学悲观主义观点视之为“一心向往四脚走路”的反人类思想。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自科学时代以来,科学与人的矛盾就一直存在。经历了科学带来的种种变故的人类发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财富,又会带来灾难;既能敦风化俗,又会摧残人性。这对于崇拜科学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科学,需要科学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事实上,科学为人服务既是科学的初衷,也是科学的最高目的。问题是,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并非都是合目的的,有的甚至是反目的的。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科学的本性所致,还是人类的不成熟使然?我们认为,意义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单就科学本身论,它无所谓意义问题,这也就是说,科学保持着意义上的中立。只是在科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它所带来的结果不同,才产生了科学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问题。科学究竟给人类带来什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程度、社会实践水平、科学的运用机制的合理性等都直接影响科学作用的社会效果;而人对科学的认识、态度,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程度则决定科学作用的性质、深度和广度。可见,只是在社会和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科学才给人类带来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科学悲观主义由此否定科学自身属于形而上学的极端论观点。但是,科学带来的消极后果却是人类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科学自身的发展,根本的则是依赖于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显然,科学是有意义的。但有一种倾向却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意义的全面认识,这就是自十九世纪以来就存在着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它关心的是科学的形而下的物理关怀、科学的工具性意义以及对人的生存的意义,而科学的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科学的目的性意义和科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则被冷落一旁。这种片面化的认识所造成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科学带来了物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人类物质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另一方面,人们在对物质财富的习惯性追求中产生了一种颠倒性思维方式和扭曲的价值心态。本来,科学是财富的创造者,是财富的最可靠形式,而现实往往是,科学的掌握者却不是物质财富的应当占有者,反之亦然。于是,舍本逐末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流行病。人们大多认为,有价值的是物质财富本身,殊不知物质财富只不过是科学的影子和化身。这样,科学就因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享受而受到冷落,导致人们轻视科学知识、漠视科学方法、无视科学精神。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在无限度的物质追求中丧失了自己最本质的东西——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批判性的头脑,人成为物性化的人、“单向度的人”。这不仅是人的悲剧,也是科学的悲哀。在这种境况之下,我们很难排解有人对科学的怀疑:科学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祸源?显然,在科学发展及其应用过程中,如果失去了人们发展和人的终极目的因素的考虑,那么,科学给人带来的恐怕不仅仅是幸福、满足和舒适,更多的将是痛苦、缺失和恐惧。如果说,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资料匮乏时,人们将追求物质财富当作最终目标尚不可避免,那么,在科学昌明、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人们还不能选择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目标,将人的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将科学当作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人类必将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中。因此,人类必须善待科学,自觉地将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时刻牢记科学对人的发展的终极性意义。
科学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其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人的发展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构成人的本质的各方面的发展。作为适应人的需要和能力发展起来的科学,应该也能够为人的发展服务。
科学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全面渗透,实践的科学含量大大提高,科学已成为人类生活实践中须臾不可离的因素,“科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时髦的字眼,而是时代活动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科学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第一,科学使人成为理性存在物。人首先是作为感性存在物而存在的。人的感性,如人的肉体组织、人的自然需求、人的生命,是人的存在基础,但人如果仅仅是感性存在物,就无法显示其“万物之灵长”的地位,无法将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理性为其确证。人的存在应该且必须是理性的存在。人从感性的存在物发展成为理性存在物,科学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由科学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无论我们怎样定义科学,总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科学是人的理性活动成果,是人的理性智慧的结晶,是人的理性力量的集中体现。伯纳德·巴伯说:“科学的本质:理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科学就是人类“试图靠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活动来理解和支配他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页)科学活动是人类的理性活动, 恰恰是在这种人类特有的理性活动过程中,人才逐渐培养和发展出自身的理性本质和理性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理性存在物。第二,科学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交往实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交往实践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在古代社会,交往是狭隘的时空范围的简单的血缘交往和同业交往;在现代社会,科学充分显示出其在交往中的伟大作用,它打破了地域、血缘和行业的局限,使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国际化、全球化的显著特点。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交往的质的飞跃,为人的全面的、多样的、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科学必然带来人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成为人的自觉要求。这样,人必然成为“人的世界中的人”——占有最广泛、最深刻、最新型的社会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人。第三,科学使人成为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科学认识论认为,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反映过程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科学的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科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是科学的本质特点,也是科学的生命之所系。为人类服务是科学的天职。科学一旦产生,它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渗入社会生活、渗入人的生活,使科学要求成为人的要求,科学尺度成为人的尺度、科学的本质成为人的本质。总之,科学全面地武装人,科学成为人自己的科学。科学武装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科学强化人的自我创造精神,进一步确证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过程。其实,科学与人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人创造了科学,科学也创造了人。科学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反过来,业已产生的科学又能激发、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有机的统一。
科学是人的发展的尺度。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在科学、艺术和交往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首先应该是科学的发展,是人的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我们很难将缺乏甚至无科学修养的人纳入发展了的人的范围。从这一意义上讲,科学发展水平映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并成为人的发展水平的标尺。第一,科学是人的自由发展的量度。人的自由发展是以自由时间为前提的。自由时间并非预先存在,而是人的自觉活动的产物,是科学的伟大创造。一般来说,自由时间是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带来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劳动时间的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是自由时间的基础,只要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本性决定了他必然自觉地将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时间,在自由时间里,人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见,科学愈发展,人所占有的自由时间就愈多,人的发展就愈充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将科学当作人的自由发展的量度。尚应看到,科学是自由的象征,科学不仅使人们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使人类真正走上自由发展的轨道。第二,科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形式。科学是真善美的载体,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科学首先以求真为其使命,科学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就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真,这是人们无须证明的“绝对命令”。科学一经产生,它就肩负为人类提供工具性价值的责任,这充分体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命题中。科学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的功利需要。另一方面,科学本身要求人们具有求实、严谨、执着、勇敢等品质,这显然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基本美德——科学道德,可见,科学是善。从美学的意义上看,科学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结晶,科学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在科学身上,我们可以真正体验到壮美的意义。另外,科学不仅可以美化生活,带来生产的幸福和舒适,而且,它作为“思想领域最高的神韵”,给人类带来伟大的意境和感受,因此,科学是美。对科学的追求,本身就代表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代表着对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理想的向往,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精神是人类的基本精神,它对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理想人格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提升而来的。科学是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事业,它崇尚理性、讲究求实、提倡积极探索、主张合理怀疑,并在求异创新中完成自己的使命。也正是在科学这项特殊的理性活动中,它造就了一种理性化的人格气质,一种极为宝贵的人类精神——科学精神,即探索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真理而献身。具体地说,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理性精神、 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发展精神等。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种规范性的理性文化,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的本然精神,是科学家的良心,是全人类的应然精神,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是一种有精神和精神生活的生命存在,科学精神是适应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与人类精神生活本性相吻合。正因为如此,科学精神才构成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基本内容。科学精神虽然不能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但它至少可以成为文明人之所以是文明人的标尺之一,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复杂有机构成系统,其中理性世界是主导性的。人是理性的,但并不等于说人天生就是理性的。理性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因为,科学是理性的,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科学活动是一种理性活动。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科学和科学精神内化为人的内心活动的指导原则,它就能深化认识,净化思想,凝炼精神,塑造灵魂,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促进价值观念的自我更新。同时,科学作为真善美的载体,还能美化人的心灵,实现精神境界的审美化和德性化。第二,建构理性的人格形态。科学和科学精神对人的发展的伟大作用之一,表现在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形成上。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理性化的人格气质、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创新的勇气,等等。这不仅是科学主体必具的基本素质,也是理想人格应有的特质。
科学是有意义的,科学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其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那么,如何实现科学这种根本性的意义呢?
第一,建立科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一切科学都是生活的科学”。科学源于生活,但又服务于生活。科学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活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过程融合在一起。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步转变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活动,但科学并未因此脱离人们的生活过程,而是在更高的程度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去。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更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了质的变化。生活是科学的生命所在,也是科学的社会价值得以发挥的现实基础。建立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科学,充分发挥科学的社会价值,实现科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其一,坚持生活第一的原则。生活是人的现实,也是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的基础。热爱并忠于生活是人对人自身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人应该在丰富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思考生活、概括生活和总结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并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生活实践是科学的来源,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其二,坚持科学为生活服务的原则。科学为生活服务,既是科学的初衷,也是科学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科学的内在属性决定了科学能有效地服务于生活,坚持科学为生活服务,就是要使科学成为为人的科学,改变人的生活,美化人的生活,使科学成为人的生活的主要内容,成为判别生活是非及其合理性的尺度。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陷入了物性化的困境中。这说明,建立合理的科学为生活服务的机制,以消解科学在应用过程中给人类带来的困惑,已是当代人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无论如何,人类始终要牢记的是:科学是理性的,科学的运用也应当是理性的。从这一点上讲,将科学引入生活,实际上也将理性引入生活,使人成为一种可以理解的现实。
第二,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科学教育机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发展人。科学教育在人类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但是,不同的科学教育机制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学教育机制势在必然。首先,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素质、能力教育的中心地位。现代经济的主流是市场经济,现代市场是世界性市场,现代贸易是全球性贸易,它们都严格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原则。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可见,现代市场经济客观上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并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科学与人结合点的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己任,走出科举教育、应试教育的框框,踏上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轨道。虽然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全面的,但是,科学素质和能力却是方方面面的关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关于这一点,我们又必须摆脱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一陈旧的教育模式。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兴趣、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创新的勇气、批判的头脑等更为重要。唯有这些,才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才是衡量人的科学素质和能力的标志。其次,科学提高和科学普及相结合,走民族科学素质整体发展的道路。科技精英是科学发展的先锋,必须重视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开拓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科学的迅速发展。但应看到,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决定着科学发展的进程。因此,又需关注大众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强化科学意义,形成科学氛围,使科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信念,成为判别是非、衡量人的发展程度的标准。唯有把科学提高和科学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科学既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又有广泛的大众基础。
第三,宏扬科学精神,并通过科学实践使之内化为人的一种基本精神。科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事业,从这种特殊的精神事业中蒸腾出来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的应有精神。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科学精神却是万万不能的。本来,在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连同科学精神应当一并馈赠人类。遗憾的是,在物化的时代里,科学与科学精神却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就科学本身而言,这是一种“进入的损耗”,从人本身来看,这是一种“接纳的残缺”。设想做到无损耗的进入和无残缺的接纳是困难的,但是,人类的智慧却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种损耗和残缺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首先,宏扬与培育科学精神,将其纳入价值精神的范畴。从广义上看,科学本身就包括科学精神,承认科学的价值即是承认科学精神的价值,科学精神是一种价值精神。虽然科学精神不能直接给人带来功利上的满足与享受,但它却能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并对人的生命具有终极性的意义。因此,宣扬科学精神,实现科学精神的普遍化,这不仅对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人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使科学精神内化为大众的基本精神,并使之融入社会文化,变成一种可以进行社会遗传的精神文化和遗传密码,成为规范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力量。科学精神不可能外加于人的精神世界,它只能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使科学本身的要求和规则内化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部分,科学实践活动是造就人的科学精神的根本途径。唯有实现科学精神的内化,才能真正使科学成为人的科学,科学的规则成为人的规则,科学秩序成为社会的秩序,才能充分发挥科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