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任性的时候_亲子成长论文

当一个孩子任性的时候_亲子成长论文

当孩子任性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任性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放学之后,妈妈高兴地把明明接走,并像往常一样两人来到一商场玩具区玩耍。明明一来到商场便兴致很高地玩起了奥特曼玩具,还执意要妈妈给他买一些。可明明家里此类玩具已不少,妈妈不肯买,于是明明便满地打滚,哭闹不停。妈妈好说歹说,明明都不听。最后,妈妈便狠狠地打了他,强制性地抱着他就走。明明很不高兴,嘴里还大叫:“妈妈坏,妈妈坏!”回家路上,明明嘟着小嘴,不和妈妈说话,这种抵触情绪维持了很久。

其实,类似一幕经常在生活中上演,令很多家长头疼。不难看出明明的这种行为就是家长们时常所说的“任性”。任性是儿童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性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所以,在大多数父母的观念里,任性当然是不好的。但是不是孩子所有的任性行为都是我们应该极力制止的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作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当孩子们任性时,家长们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明明,下午放学来到玩具区之后就对奥特曼玩具特别感兴趣。按理说明明家里奥特曼玩具可多了,为什么他执意要买呢?是因为老师在放学之前说过:“明天要举行奥特曼玩具展览会,请家里有奥特曼玩具的小朋友明天带来,我们看看谁的奥特曼玩具种类最多!”对老师的话明明记得可牢了,而且明明是一个很好胜的孩子,他想让小朋友知道他拥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奥特曼玩具。而在玩具区明明恰好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奥特曼玩具,想让小朋友们羡慕的心理需求刺激着明明,所以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

当明明任性时,粗心的明明妈妈并没有仔细多想,也没有多问,而是用多数家长所采取的方法:打骂法。家长们面对孩子的任性行为采取的方法多数很简单,要么迁就,要么大声叱责。但这两种处理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孩子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或者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处处与父母作对,自我意识欲望进一步膨胀。

任性是幼儿常见的一种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自我意愿不愿受制约,一味地要从心理上、行动上得到满足,而此一满足又刺激着更多、更大的不满足的心理冲动。对待孩子的任性和倔强,家长千万不可轻易地给孩子断言:“不听话”,“不乖”,“犟”,“不是好孩子”,等等,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重复说。类似明明执意要妈妈买玩具这件事情,表面上看好像是孩子不对,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可家长在孩子发生任性行为的时候,是否询问过孩子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作为家长本可以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再作处理。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冲突,缓解孩子的激动情绪,才是对待孩子任性行为的正确做法。

当明明执意要买奥特曼玩具的时候,妈妈可以先问清情况,找到根源,了解孩子的真正的心理需求。如妈妈可以问:“明明,你有这么多奥特曼玩具了,为什么还要买呀?”如果孩子不能完全表达清楚,或者错误地理解了老师的意图,妈妈还可以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明明不要着急,妈妈先给老师打个电话,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至少可以缓解孩子的激动情绪。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当孩子任性时,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热处理”,而要冷静地加以处理。等事过之后再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大哭大闹强行让妈妈买玩具是不对的,小朋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像明明妈妈那样粗暴地打孩子、强行抱着明明走,只会让他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明明还是会我行我素,依然会任性的。

其实,面对孩子的任性,我们可以利用很多的途径来解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而不要当着小朋友或众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以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当明明执意要妈妈买玩具的时候,妈妈可以用“我们到其他玩具店里去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明明,妈妈听说出了新的动画片碟,要不要去看看”、“明明,我们去吃‘肯德基’吧!”等等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孩子的急躁情绪,把孩子从执意要买奥特曼玩具上转移开来。等明明稳定之后问问孩子:“你刚才为什么要大哭大闹?这样做对吗?”继而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意识到这种任性是不对的,要做一个会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

总之,当孩子发生任性行为时,家长要正确对待,既不能全盘否定、横加指责,也不能无原则的一味迁就、听之任之。应该问清事情的原委,了解清楚孩子发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和理由,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促使幼儿的任性行为逐渐转变为理智的正常行为。

标签:;  ;  ;  ;  

当一个孩子任性的时候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