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荣怀鼓山幼儿园,311800)
摘要:现在的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和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益进步,大环境对幼儿科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相比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需要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操作,让孩子在实践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经验。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将科学知识渗透在一日教学中?面对幼儿的科学疑问如何正确的引导?需要哪些有效的指导策略呢?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引导策略
1幼儿园科学探究的创设原则
首先,注意弱化教师的角色。在以往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占据掌控者和主导者的位置,而在科学探究区内,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做一个旁观者、引导者。教师在幼儿探究之前,已经设想好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教师依旧需要等一等,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究的空间,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科学知识,并尝试实验;教师要鼓励幼儿利用不同的方式探究和学习,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推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幼儿的主动参与、观察和分析。其次,注意强化幼儿的主体意识。幼儿对生活和知识的理解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而幼儿亲自参与探究、观察事物特点,可以直接获得生活的经验和科学知识。因此,幼儿园科学探究区的合理创设与有效运用,应突出并强化幼儿的主体意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使其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要允许并引导幼儿自己想、自己做,让幼儿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
2如何引领幼儿有效进行科学探究
2.1捕捉教育契机,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儿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幼儿活动往往是在兴趣和需求的支配下进行的。教师多留心,勤观察幼儿在玩什么、做什么,倾听幼儿提出的问题和谈论,从中搜寻教育的契机。例如,教师发现小班幼儿玩吹泡泡,于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生成了“吹泡泡”的探究活动。大班自然角的新客人小乌龟的到来,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教师在幼儿兴趣点上,针对幼儿的问题,引发生成了探索乌龟生活习性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幼儿的兴趣点都生成探究活动,这其中关键一点是,教师要作出判断,判断幼儿当前经验水平,思考当前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反映出的经验可能实现哪些教育目标和价值,找到幼儿兴趣、经验水平和教育目标的接合点。
2.2营造环境鼓励幼儿积极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孩子学科学的起点。科学探究依靠问题的不断推进,应鼓励引导幼儿提出问题,激发孩子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激发孩子提问的关键是能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激发孩子的思考。
(1)营造氛围,让幼儿敢问。教师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允许幼儿“出错”,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哪怕是在自己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提问氛围。
(2)拓展渠道,让幼儿会问。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引发幼儿提问。幼儿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操作,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幼儿在摆弄小赛车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车跑得远,有的车跑得慢?”教师及时提供材料引发幼儿对小桥的坡度的探索。
(3)精心组织,让幼儿善问,鼓励探索。利用猜想和结果的矛盾,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对事物将要产生的结果或现象进行猜想,当猜想与结果发生冲突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时教师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深入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淡化学科科学,强化生活科学
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生活环境中熟悉的人、事、物,教师应该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趣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初步感知并理解科学原理。而强化学科科学往往容易使教育活动概念化,僵化幼儿思维,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例如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若放在小班、中班进行,教师可以从美学方面引导幼儿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变化,若放在大班进行,教师则可以侧重光学知识的探究,让幼儿重点了解光的三原色及色彩通过光的透视产生不同变化,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除了规定的科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科学原理、科学概念等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如晨间的观察活动,可涉及气象、季节、植物、动物等,早操锻炼中可涉及人体结构、运动学等,进餐可涉及营养学、环境保护等。这样,能让幼儿在生活中了解科学、发现科学、学习科学,让生活科学化、科学生活化。
2.4淡化科学技能,强化人文精神
有研究数据和事实表明,过分追求技能化和知识化教学,往往会造成教育对象完整人格的缺失,这给幼儿教育敲响了警钟。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若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灌输,则会让幼儿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让幼儿学科学、爱科学。因此,教师应注意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关注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合作意识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2.5淡化活动模式,强化环境影响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活动模式并不重要,教师预先设计的活动易使幼儿被动地接受结论,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探索过程本身比接受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尽量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主获取知识,在操作中体验快乐,在参与中提高能力。物质环境是先决条件,缺少良好的环境,科学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幼儿创设进行科学活动的环境。例如可利用周边社区环境,如学校、实验室、工厂等;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收集废旧材料,如废旧电器、零件等;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现有条件,为幼儿创设科学探索区域。
2.6敏锐发现科学教育的契机,适时给幼儿科学的解答
所说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就是科学现象其实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由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活动,就是偶发性科学活动。比如一次课间休息时,我看见豪豪和天天围在自然角窃窃私语,“这鱼缸里的小金鱼在吐泡泡玩呢?”“肯定很好玩!”听见了他们的“童言”后,我走过去说:“我们再一起看看其他金鱼们在不在吐泡泡呢?”孩子们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发现了鱼缸里的小金鱼都在“玩泡泡”。由于有了新发现,孩子们有了疑问“为什么它们都喜欢玩泡泡呢?”于是我适时地指导:小金鱼吐泡泡是因为在呼吸,就像我们用鼻子呼吸一样,它们是用嘴巴呼吸的。”幼儿们突然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小金鱼在呼吸。”类似的教学故事贯穿于很多教学生活中,当老师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深入指导,适当的进行解答,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又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
结束语
幼儿有着与科学家一样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带着较强的情感色彩和主观理解探索周围的人和事物。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幼儿不仅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更是一个有能力的思考者、知识的构建者与发现者。幼儿有自己分析事物的逻辑,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成人无可比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幼儿园在实施科学教育时,仅让幼儿拥有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幼儿对科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索,激发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其直观想象、观察、收集数据、归类证明等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丽雅.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策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06):54-58.
[2]仓梅.浅谈对幼儿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321.
论文作者:杨燕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幼儿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发现论文; 孩子论文; 环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