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企业文化“化”为“道”_文化论文

如何将企业文化“化”为“道”_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如何“悟”化为“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悟”?被毛泽东称之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的一代祖师六祖惠能大师,开创禅宗“顿悟”法门。所谓“顿悟”,简而言之,即是“义由心起,法由心生”。一切意境,不在外面文字上求,都该由心中起。把我心和佛所说法相迎合,如是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但这须悟后乃有此境界,亦可谓得此境界乃始谓之“悟”。

什么是“道”?《老子》开篇有语,“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中有三个“道”,但这三个“道”的含义却各不相同,第一个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通规律、本原和终极原理;第二个道的意思是“讲述”;第三个道指的是一般性或局部性的道理、规律。概而言之,“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按“道”的规律做事就是“德”。

企业文化的“悟”化为“道”,“悟”,就是企业家要像思想家一样,依据国家的政策导向,从企业的实际和市场前景出发,经过日积月累的理性思索和诚实劳动,不光为自己还要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创造财富,追求从优秀到卓越,精心策划企业的未来妙景;“道”,就是从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功能作用开始,以如何培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纵横比较,反复思考,大彻大悟,洞悉企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健康长寿之路。

企业文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于企业生命力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学者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表达了企业具有生命周期的现实。

在美国,有62%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不到5年,存活能超过20年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只有2%的企业能活50年以上,即使能活到50年以上的大企业,在商业环境的巨变中,也可能轰然倒下。

我国企业似乎与生俱来就带有长不大的基因,大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一般中小企业寿命在3-4年间。一篇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文章指出,96%的企业成长指数介于0.3-0.6之间,69%的企业在5年内倒闭,寿命超过10年的不到1/10。

企业的发展是否一定要沿着“出生→死亡”这种固定的轨迹?是什么东西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国内外关于企业生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那么,企业生命力的基因体系是由哪些基因构成的呢?1、政策基因。要符合政策导向,保持政策的稳定性;2、环境基因。选择“先活着”远离竞争旋涡,做到顺势而为;3、使命基因。不要只为自己而要为别人而活着,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4、成长基因。增强循环造血能力,实现永续经营;5、文化基因。恒久而耕心,经营好人心;6、管理基因。强化信息及系统支持,实行绩效管理。

从上可见,我国企业的健康成长,更要重视生命基因体系的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健康长寿之道,要对企业生命力基因进行哲学思考,转变思维观念,作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的判断和选择,使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般号召而是极具针对性,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在他的一篇著作中指出:依附在中国人身上的文化魔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种“一体两面”的文化魔咒,一方面表现为“心怀大爱”,但我们的“大爱”文化具有潜藏性,不善表达,只有在中华民族遇到了像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这种大灾大难时,才会淋漓尽致地迸发出来,让世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另一方面是企业界少数经营管理者浮躁及投机取巧的心态,以及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就知道赚钱、不了解世界、不了解别人为什么那么看你、不了解自己的缺点等“四个茫然”,这是我们文化固有的劣根性。

这种“一体两面”的文化魔咒,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要打破这种文化魔咒是不容易的,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时讲的“华山再高,顶有路过”。只要我们建立学习型企业,加强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像犹太人那样树立思维致富的观念,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才能突破生命力基因和文化魔咒的束缚,使企业的发展取得斐然的成就,做到世界因你而不同。

树立正确的企业使命观

《老子》曾曰:“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就是说,天地为什么比一般的生命体活得长,是因为天地不是为自己而活着,换句话说,为自活不长,活不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活的,所以活得长,活得久。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说明,一家企业能走多远,最终都取决于其战略思维能站到多高,否则,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将这个时代的领先地位维持到下一个时代。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99年(清康熙八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总结推出了“善待社会、善待员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四个善待的新理念;总结推出了“用同仁堂的文化吸引人、用同仁堂的干劲鼓舞人、用规范的管理要求人、用优良的业绩回报人”同仁堂人的四条标准,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实现了老品牌的传统文化和新的管理理念有机地结合,使同仁堂品牌在新世纪更具有时代的活力。因而,同仁堂也成了做人成功、办企长久的标杆,这也应是企业文化“悟”化为“道”的一个典范。

什么是杰出的企业家?不是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能赚多少钱,而是在经济环境差的时候,能够为社会、为人类活着而不倒闭。见识决定高度,方法拓展空间,一家企业要成为百年老店,要活得长久,一定要不断向员工灌输强烈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灌输“活下去,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一定要像儒商那样,坚持以德为首,以创为先,走对路,用对人,讲企业的伦理道德,讲公平正义,讲心灵环保,尊重员工的体面劳动,不断改善和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一定要思利及人,讲社会道德、社会责任、社会和谐、社会贡献,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的需要而存在,而不仅仅考虑自己能够赚取多少利润。

然而,企业界个别不良的经营管理者,没有社会责任感,不但偷税漏税,而且大搞假冒伪劣,伤天害理,这样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不管你赚了多少钱,也不管你一时获得了多高的荣誉,在老百姓看来,你的心灵就是高不过一座坟头,成为企业界的悲哀。

企业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在过去20多年的岁月里,全国各地企业文化协会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和提升倾尽心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企业和党政领导的肯定和尊敬。但是,也有少数企业文化协会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存在功利思想,常说企业文化是“既无错处、也无用处”的话,企业界颇有微词,这是要高度重视的。

江苏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李万来,本是一家大企业的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由于他对企业文化有较深刻的认识,总想为企业的健康长寿做点实事,1994年当他52岁的时候便辞掉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的职务,组建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有400多名集体会员。在学会工作期间,他不但认真钻研企业文化理论,亲自作辅导报告,组织赴外考察,还经常深入企业,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受到了企业界和市党政领导的好评,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为“全国企业文化优秀社团”,这在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几人相比。也有人认为,“李万来主持的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工作如此有为有位,也许是因为他们吸纳了孙悟空的老家——连云港花果山的天地之灵所致。”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邓荣霖认为:企业文化概念中的“企业”与“文化”两者关系必须摆正,不能本末倒置。其中“企业”是主体、是目的,“文化”是手段、是过程。尽管人们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不同界定,但“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化的结晶,则是已融入大地深根的“文化”的基本内涵。任何“文化”内容都必须通过物质产品才能表现出来。企业在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中,也能产生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器”与“道”的关系。所有的“道”都是通过“器”才能显示出来,没有离开“器”的“道”。这正如六祖惠能大师在讲授“道由心悟”时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于求兔角”的意境。

如果不围绕企业生存与发展去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策划不能实现经营目标,其结果只能是“有文无化”。这充分表明,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只有文化好,企业才能好。让我们提炼适用于现代并能惠泽全人类的智慧精华,像天体的运行一样,以大眼界、大智慧、大悟性,“静水深流”地经营企业文化这个无形资产,使企业这块圣洁而肥沃的土壤,滋养出更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卓越企业,为中国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如何将企业文化“化”为“道”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